讲座回顾:中国古代海图中的海防要塞——从古代海洋地图看珠江口海防

学术   2024-09-11 17:32   广东  


2024年8月30日下午,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梁二平教授应我院邀请,为我单位业务人员、文博同行以及社会观众做了题为《中国古代海图中的海防要塞——从古代海洋地图看珠江口海防》的学术讲座。这是“考古广州·名将讲坛”系列讲座2024年的第6讲。讲座纪要如下:



 




中国最早的海岸地图


古代中国制图,一直是海陆不分,或海陆一体。说到底,它们都是莫非王土下的“境”与“疆”。所以,最早的海岸地图与陆地地图也是一幅图。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海岸地图是公元前168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长沙国南部舆地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以南为上”的方位,这是一个“以陆观海”的海图视角,这种传统一直到清代才改为“以海观陆”的视角。

《长沙国南部舆地图》


 




宋代的海岸地图与海防


宋代是对中国古代地图贡献最大的朝代,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碑刻地图,二是雕版印刷。

“六大宋代石刻地图”为《九域守令图》、《禹跡图》、《华夷图》、《坠理图》、《舆地图》还有《天文图》,这些碑刻地图,令中国古代地图和海图“永垂不朽”。

《九域守令图》是最早绘到县的全国行政区地图,标注有北宋后期的1400多个宋代地名。绘制了最早的中国海疆地图,绘出了较完整的中国海岸线,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山东半岛轮廓已接近今图。

《九域守令图》

《坠理图》绘制于宋绍熙元年(1190年),对东北地区描绘十分详细。首次绘出了辽东半岛,最东边绘出海上岛“马石山”,旅顺黄金山。东边一直标注到“鸭绿”,即鸭绿江,并标注了“来远城”,在今丹东市九连城东鸭绿江边。《坠理图》是第一幅标注“广南东路”和“广州”的地图。

《坠理图》(局部)

雕版印刷:方志地图是中国古代地图的宝库,雕版印刷的《宝庆四明志》(1228年)、《咸淳临安志》》(1268年)雕刻了多幅宁波、杭州的重要沿海地图。

 




广东海防


广东最早的海防始于唐代,真正的海防与海防图皆始于明代。唐代没有任何一幅海洋地图存世,更没有海防地图存世。

《唐会要》载:“广州宝安县新置屯门镇。领兵二千人。以防海口。” 主要负责缉私、防盗以及确保海上贸易运输的安全;宋代,屯门镇改为寨。

真正的海上国防是明代。明朝“面朝大海”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声教广被,耀兵异域”;

二是禁海抗倭,建立近海海防。

明代最重要的是首次有海上外敌人入侵,前有葡萄牙占领澳门,后有荷兰占领台湾。

1513年葡萄牙首次来到珠江口并绘制了欧洲的第一幅珠江口及广州城图

《澳门要塞图》(描绘了计划中与建设中炮台,此图为1622年葡萄牙人绘制。)


 




广东海防明代始有独立的海防地图

——“筹海图”


明初进行军事制度改革,由明太祖创立了“卫所”制度。沿海卫、所筑城防倭,也刺激了中国海图中最成体系的海防舆图的发展。现在存世的明代海防图籍至少有100种。其中,最具开创意义的是郑若曾《筹海图编》及其海防图。代表性的海防图为明代的《万里海防图》,至少留传下来12种海防长卷,皆为全海疆防御体系的全景海防图,最突出的制图特点是“内夏外夷”、“以陆观海”、“陆下海上”,这种视角一直到清代,才有了“翻转”。

《筹海图编》

《筹海图编》之外下面三套特别重要,一是《苍梧总督军门志》之《全广海图》,明万历七年(1579年)两广总督刘尧诲增补《苍梧总督军门志》(军事志书)补绘《全广海图》(两广地图32幅);二是《全海图注》约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山东巡抚宋应昌主持绘制刊印;三是《粤大记》之《广东沿海图》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绘制。

《全广海图》东岸海防之新安,香港

《全广海图》西岸海防之香山,澳门


 




清代的海战与海防


清代大大小小打了80多场海战,1840-186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而后,几乎每隔10年就有一场海上战争: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由入侵台湾;1884年清法马江开战;1894年清日甲午之战;1900年“庚子事变”,大清与十一国开战;1904年日俄在旅顺开战(外国在中国开战);1914年日德在青岛开战(外国在中国开战)。从1840庚子到1900庚子年,打了一个甲子(60年)海战。

《海疆洋界形势全图》(1684-1787年),纵32横894CM。清代变明代“以陆观海”为 “以海观陆”,即“陆上海下”,约等于“北上南下”。

《海疆洋界形势全图》局部

清代珠江口海防图

清代从北到南,海战在中国沿海全面展开,但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鸦片战争,此战的核心即是珠江口,即是广州。清代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海防压力来自广东,广东也不断加强海防建设,清代广东设8个卫城和19个所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广州为中心,建立了全国最多的岸防炮台。

《广东沿海图》(乾隆1736-1795年)(陆上海下)

《广州至澳门水道图》大致描绘广州十三行外珠江口至香山蠔壳头的内河水道。

《广州至澳门水道图》[嘉庆十四年(1809年)之后绘制]

《广州至澳门水途即景》共51幅,每幅36×47厘米。原图1-19没有图名,前多为香山协水师辖境。

东朗头汛(大王滘炮台)

陈头庙

《广州至澳门水途即景》(约清道光年间彩绘本)

《广州至澳门水道图》与《广州至澳门水途即景》两组图相互对应,完美再现西岸水道、海防、景观,这在中国地图史上极为罕见,值得深入研究,开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鸦片战争时期——珠江口海防


《广东海防汇览》道光十八年(1838年)《横当炮台图》:虎门海口的炮台以横档、南山两处建筑最早,均在1717年前后。1800年于沙角添建炮台一座,又于南山炮台的西北面添建镇远炮台。1817年两广总督阮元,在大虎山增建一炮台。

1834年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1836年出版《筹海初集·十台全图》其传统岸防观即拦江锁加炮台。此图从广州方向观海,先是虎门镇远威远,而后是东岸沙角、西岸大角炮台。没有考虑舰船海战。不再对第一关口大角、沙角两炮台加强建设,重点对南山(改名威远)、镇远、横档三处炮台加固和改建,又在西岸芦湾山脚构筑永安、巩固炮台。

《筹海初集·十台全图》

《1841年英军进攻珠江全图》

林则徐从广州的美国旗昌洋行购买了一艘武装商船,中国文献音译为甘米力治号,译意为剑桥号。一艘三桅大帆船,三层甲板,长度为43米。改装后,更名为截杀号。1841年2月27日在攻打广州炮台(乌涌炮台)战役中被炸毁。原刊于爱德华.卑路乍1843年出版《环球航行》。大清引进的第一艘现代战船,也是水上移动炮台,就这样一战而亡。

剑桥号被炸毁


 




鸦片战争后——珠江口海防炮台



1867年绘广东水师营官兵驻防图

虎门各炮台分图(虎门口炮台形式图,虎门外定洋台、虎门威远炮台、 下横档炮台分图)

《大黄窑各炮台分图》六幅[大黄窑各炮台形式图、绥定炮台、保安炮台、镇南炮台、 永固炮台、绥定炮台铁炮拱尺寸分图。]

《中流沙各炮台分图》五幅(中流沙中流砥柱炮台铁炮拱尺寸分图,中流沙炮台形式分图,中流砥柱炮台、 绥远炮台、 定功炮台分图)

珠江失魂记

广州江段有三个礁石岛: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人们取珍珠的之意将流经广州的江称之为“珠江”。各地 “八景”之说,始于沈括《梦溪笔谈》。有一说,宋已有“珠江秋月”之说,但查不到证据。宋代确有 “走珠石”之说,有“胡人过海,明珠走跌海中,形成为石”的传说。明成化《广州志》“广州七景”没有“珠江秋月” ,首记是乾隆《广州府志》。有说“珠江”,最早见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前后香山黄佐《雨后珠江登望》诗:

珠江烟水碧朦朦,锦石琪花不易逢。
三岛楼台开日月,二仪风雨动鱼龙。

海珠炮台(1832年绘制)[(海珠炮台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毁,旋即又被重建,咸丰八年(1858),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拆除。]

海珠炮台(1855年)(苏格兰医生、画家托马斯·屈臣,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屈臣氏”个人护理店创始人之一。1855年在广州画了这张素描画《海珠炮台》。)


“落后就要挨打”的体会

北洋海军与世界接轨,军舰是世界一流的军舰,军官是留洋的“海归”,然而,海军建设分成派系,缺少统一指挥,海战和岸防皆不堪一击。日本连皇室都勒紧裤带,倾全国上下的财力买钢铁战舰时, 清国皇室却用海军军费,给皇太后造园子祝寿。或许,“腐败”更切合晚清的实际。

李鸿章说大清:“陆军无将,海军无帅”,如果是一头狼领着一群狼,肯定会打胜仗;如果是一头狼领着一群羊,也能打胜仗;如果是一头羊领着一群狼,也可能打胜仗;但晚清恰恰是,一只羊领着一群羊,整个清朝,没有一个大政治家,没有一个大军事家。说到底是“落后”在文化上,“腐败”于统治中。

所以今天才强调提高软实力,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海洋强国,这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讲座圆满结束后,梁教授与热情的现场观众针对古地图的制作技术、历史背景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讲座纪要内容经梁二平教授审定)


整理:郑立华

编辑:郭怡乐

审校:李秋晨

审核:林冠男

审定:黄洪流



广州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资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