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吃了吗?

学术   2024-10-23 12:03   广东  
"

中国人日常见面问候第一句话通常是您吃了吗?

要说这个见面问候语的由来,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民以食为天”。由于过去劳动人民生活艰难,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以及是否吃得饱。久而久之,“吃饭了吗?”就成了见面时的问候语。

"



那古人依靠什么农作物解决温饱问题呢?
考古研究告诉我们,中国至少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谷物种植了。

谷物种植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前的炭化粟米粒(图1)。

(图1)

炭化粟

磁山遗址出土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出了7000年前的稻谷(图2)。

(图2)

稻谷颗粒

河姆渡遗址出土


还有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了10000年前的稻米遗存(图3)。

(图3)

炭化稻米

上山遗址出土


文献资料中关于谷物种植的记载也由来已久。

《尚书•舜典》记载先秦时期人们种植的作物为“百谷”。而《周礼•天官•大宰》谓“九谷”,汉献帝时的大司农郑玄注“九谷”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在同一部书的《周礼•天官•疾医》中则谓“五谷”,郑玄注“五谷”为麻、黍、稷、麦、菽。在这时期,种植的作物种类繁多,但总体上仍集中在几种核心种类。

夏代主要种植谷、稻、麦、菽、糜等,《帮小正》中就有关于夏代“祈麦实”、“种黍菽糜时也”的记载。商代见于甲骨文的就有黍、稷、稻、麦、米(小米)。周代由于文字系统已经较为完备,所以关于农作物的记述较多,主要是粟、黍、稷、稻、粱、豆、麦、桑、麻等。《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农作物的记载,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小雅• 甫田》云:“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小雅•采菽》云:“采菽采菽,筐之莒之”;《魏风•硕鼠》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豳风·七月》里写道“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颂·丰年》中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除此之外,在《论语·阳货》里面,也有“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这样的说法。这些都体现了水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已经有了重要的地位。

到了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提到:“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这表明到了明代,稻米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水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了主食来源。在我国,水稻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着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根据数十年的研究及植物考古所提供的证据,国内外学界基本认可水稻起源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上山文化分布在浙江的金衢盆地,其遗址中出土了两粒炭化稻米,在早期陶片的断面上也可以看到陶土中掺杂稻壳(图5),同时在红烧土残块中也发现了大量炭化稻壳。以上证据显示,水稻的驯化以及稻作农业的耕作方式,在距今一万年前后都已经出现在了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图5)

陶土中掺杂的稻穗壳遗存

上山遗址出土


同一时期的岭北地区也处在稻作农业发达的阶段。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在1993年和1995年的两次发掘中均发现有稻谷遗存(图6),距今大约1.2万年。其中一枚经鉴定为栽培稻,并兼备野、籼、粳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为迄今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实物。

(图6)

稻谷遗存

玉蟾岩遗址出土


那岭南地区的水稻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2011年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发掘出了一批水稻植硅石,首次将岭南地区的稻作遗存年代进一步推前至距今1.4万年-1.2万年。这些水稻非籼非粳,处于驯化稻的原始状态,证明牛栏洞遗址古稻是尚未完全脱离野生稻但又已经向栽培稻方向发展的原始古稻,这正是早期稻作农业起源所具备的形态。

时段再往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峡遗址的文化层、窖穴和墓葬中,均发现有大量的炭化米粒、稻谷,除了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供奉给逝者以外,在一些有火烧痕迹的泥土中也发现了稻壳和稻秆,应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结合出土的生产工具、房屋遗迹和储藏坑来看,石峡遗址已出现早期的农业聚落。石峡遗址的墓葬中的许多出土物如玉钺、玉琮(图7)、玉璧,与岭南以北一些地区的文化有明显的相似性。不仅如此,2020年,英德岩山寨遗址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相似度极大的琮、钺等玉器。岩山寨遗址所在的北江中游是稻作农业进入岭南并向南传播的重要中间节点,也是岭南内部史前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关键节点。这些遗址呈现出与岭北地区相似的文化现象,与稻作农业的传播和人口的迁徙有很大的关系。

(图7)

玉琮

石峡遗址出土


不仅粤北的石峡遗址,珠三角地区的茶岭和甘草岭遗址中都发现了明确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17年考古发掘的广州市黄埔区茶岭遗址的墓葬、灰坑和窖穴中发现一定数量的炭化稻谷颗粒。植物考古和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谷物颗粒距今至少4400年,这表明茶岭先民在那时可能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图8)。茶岭遗址检测到的水稻植硅体应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土单位明确、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实物遗存,是长江中下游原始稻作农业南传的有力物证。

(图8)

碳化水稻

黄埔区茶岭遗址出土

"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今天您吃了吗?吃饱了吗?记得每天好好吃饭哦~~

"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编.云山珠水间——考古发现的广州 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4.

[2]曾雄生.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N].粮油市场报,2022-11-10(71).

[3]周跃中.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J].吉林农业,2010,(08):1-2.

[4]安赋诗:《石峡遗址所反映的汉代以前岭南社会复杂化的产生、发展和衰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5]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编.广西文物考古60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6]陈洪波.岭南地区史前时期的酿酒与农业起源[J].广西民族研究,2020,(05):143-150.

[7]李岩,张强禄.考古百年视野下的岭南文明化进程[J].文博学刊,2021,(02):4-16.

[8]陈伟驹.岭南地区史前年代学及相关问题研究——以牛栏洞遗址为例[J].东南文化,2015,(06):50-55.

[9]赵志军.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认识[J].农业考古,2018,(04):7-17.


撰文:穗文考

编辑:郭怡乐

审校:李秋晨

审核:林冠男

审定:黄洪流



广州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资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