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冯江:海上丝绸之路时空范围再认识

学术   2024-09-27 14:58   广东  


2024年9月5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江教授应邀为我院全体业务人员、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作了题为《海上丝绸之路时空范围再认识》的学术讲座。这是“考古广州·海丝专题”系列讲座2024年的第二讲。本系列讲座旨在营造浓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氛围,增加相关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化公众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同时促进我院与学界同仁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朱明敏主持。

冯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近年较多涉猎海洋视角中的空间史、文化遗产研究,2022年他应邀作为特别小组成员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海上丝绸之路主题预研究。本期讲座,冯教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享该主题预研究的部分内容。

冯江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冯教授介绍了此次主题预研究的缘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技术咨询机构,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确保遗产的申报符合《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和标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流程包括多个关键步骤,其中主题预研究(Scoping study)和主题研究(Thematic Study)尤为重要。冯教授指出,本次主题预研究旨在界定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空范围,并为海丝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名方式提供建议。

在讲座中,冯教授系统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源起和演变历程,深入探讨了该概念及其时空范围界定的争议,介绍了当今不同国家、地区在学术上的多元观点。他还从大陆与海洋视角的差异出发,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范围及其分区的依据。最后,冯教授通过“广州-澳门”和“广州-景德镇”的案例,提炼出海丝南海段由“港口-链条-腹地”编制成网的空间模型。

讲座结束前,冯教授针对如何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以及解决当前海丝研究在国际学术语境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两点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一是加强中文海丝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将优秀的中文海丝研究成果翻译成外文,鼓励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发表,这不仅能让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也有助于促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所开展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了解。二是推动国际学术合作,积极邀请高水平的国际学者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通过跨国合作,不仅可以汇聚全球智慧,还能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实现互补,从而推动海丝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互动环节,冯教授答复了听众提出的问题。现场氛围热烈,互动频繁,整场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讲座纪要内容经冯江教授审定)


整理:张嘉颖

编辑:郭怡乐

审校:陈   馨

审核:朱明敏

审定:黄洪流


广州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资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