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博物馆参观时有咩有发现,镜子只有好看的纹饰,却无法照人?
原因有二,一是大家看见的有好看花纹的是镜子的背面,正面才是照人的;二是正面已被铜绣覆盖,无法照人。
相传在黄帝时期,我国就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出土于距今约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时期,这表明我国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历史相当久远,经过漫长的发展,我国铜镜技艺到汉朝、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铜镜以铜、锡、铅合金铸就。铜和锡合金(即青铜)的物理特性与纯铜有很大不同,这些金属比例不同,其熔点、硬度及光亮程度也不同。早在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铜镜制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其中学界对“金锡半”有不同的解释,仍需进一步探讨。从目前所知已经科学测试的战国镜、汉镜、唐镜的数十个定量分析数据来看,战国镜中铜、锡、铅之比波动较大,汉镜合金成分比例逐渐稳定,表明铸造技术得到发展。
调制好的金属溶液需倒入镜范模型中,也称泥范,包括镜面范和镜背范,主要由黏土和细砂构成。古人在制作镜范时也有相当多的巧思,镜范多被设计为侧立状,浇口上小下大,方便金属液注入;浇口、冒口的边缘与镜边缘相交处较薄,便于铸后清理。此外,镜面范略凹进,表明古人已经懂得利用略凸起的镜面的,映射出范围更广的人像。
清 徐廷琨 《春节磨镜图》大英博物馆藏
铜镜铸成脱范后,镜面和镜背纹饰需经过打磨加工,才可“照人”,这种表面处理称之为“开光”或“抛光”,这个步骤需要用到“磨镜药”。“磨镜药”对于铜镜制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据《淮南子·修务训》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须眉微毫可得而察。”《吕氏春秋·达郁》篇高诱注:“镜明见人之丑……而粉以玄锅,摩以白旃。”。
看过古人新镜“开光”的大致方法,大家是否也想动手磨制铜镜呢?小编为诸位献上古人新镜“开光”的三个步骤:
首先需要制作一块与铜镜大小一样尺寸的磨盘,该方法是用任意三块经过初步锉、刮加工的金属板(坚硬的花岗石,大理石等材料也可如法泡制)给它们分别编上 1、2 、3 号。首先,用第1号板与第2号板相互推、磨,并加入研磨剂。经过一段时间后又用第1号板与第3号板同样研磨,再用第2号板与第3号板研磨。如此往复研磨后,就能得到三块光滑、平整的“磨盘”。
四川彭山南宋留氏墓出土磨镜砖
再调制磨镜药,明人所著《多能鄙事录》卷五记载了新铜镜的开光需准备的材料:“白矾(六钱)、水银(一钱)、白铁(即锡,一钱)、鹿角灰(一钱),将白铁为砂子,用水银研如泥,淘洗白净,入鹿角灰及矾,研极细始可用。”如色青,再洗令白。
白矾
水银
白铁(即锡)
鹿角灰
最后将制好的磨镜药置于“磨盘”与铸造成型刚出范的铜镜中间,相互研磨,就能使铜镜表面逐渐磨平整,最后达到光彩照人的地步。
大家看完上述铜镜的制作方法后是不是也被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而折服呢?然而铜镜在使用后也会变模糊,古人同样研发出了“焕然一新”的磨光方法。
《梦粱录》记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表明在古代就有走街串巷的磨镜匠人。
负局先生,出自明《列仙全传》插图
至于磨光方法,明朝《多能鄙事录》记载旧铜镜研磨的两种方法,其一为用猪、羊、犬、龟、熊五物胆,各阴干合为末,以水湿镜,复向地上,不磨自明。其二为鹿顶骨(烧灰)、白矾(枯)、银母砂各等分,为细未和匀。
为带领公众领略铜镜的工艺,我院(馆)于9月15日上午将举办一场“‘我们的节日’之中秋团圆 岁月‘镜’”好活动,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留意公众号信息报名参与哦~
参考文献:
[1] 胡春良. 运城博物馆“镜鉴古今一馆藏铜镜专题展”展出的中国古代铜镜 [J].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21, (05): 67-74. DOI:10.16666/j.cnki.issn1004-6178.2021.05.018.
[2] 唐晓雪.中国铜镜工艺初探[J].江西历史文物,1986,(5):76-80.
[3] 周乾. “镜”善“镜”美——走近古人铜镜铸造的艺术 [J].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 2022, (10): 42-43.
[4] 朱冠艾. 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技艺及其社会功能 [J]. 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 58-60.
撰文:穗文考
编辑:黄依桐
审校:李秋晨
审核:林冠男
审定: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