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有我|文化可触,馥郁暖心——特殊群体关爱活动回顾

学术   2024-09-25 16:34   广东  




志愿有我


文化可触、馥郁暖心

从春日盎然到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我院(馆)志愿服务团队始终秉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践行着历史无障爱的使命,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也随之渐入佳境。



“博山炉”登场


9月22日,南汉二陵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再出发,依托广州考古出土文物,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继续开展口述影像+手语特色文物导赏服务,与特殊群体朋友一起探讨汉代博山炉的造型、作用及文化内涵。

本次活动主题“博山炉”的原型是我院(馆) 的馆藏文物——汉代铜熏炉,2011年出土于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工地。出土时破损严重,后经过精心修复。

博山炉是盛行于汉晋时期的焚香器具,炉体通常为豆形;炉身上是山峰状炉盖,饰有精美纹饰,焚香时袅袅香烟自镂空而出,如云烟缭绕的仙山——博山,故此得名。岭南地区使用熏炉焚燃香料的历史不迟于南越国时期。所用的香料最初以草本植物为主,偶用动物油脂,随着海上贸易通道的开通,由外域输入的香料品种增多,因其香味纯正,留香久、烟气少,又有药用价值,所以很快取代香草,成为熏香的主要原料,反映了广州海路通商贸易的兴盛。

为提供更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我院(馆)志愿服务团队准备了两款“博山炉”模型,与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服务总队围绕志愿服务礼仪及“博山炉”知识进行专业培训。

我院(馆)工作人员为志愿者介绍“博山炉”



探索“博山炉”



活动期间,志愿者赵凡开展口述影像文物导赏,向到场朋友细致描述我院(馆)馆藏汉代铜熏炉的造型特点,介绍其出土情况及背后故事。

志愿者口述我院(馆)馆藏文物“铜熏炉”

场下志愿者们则手持“博山炉”模型,为观众作近距离口述介绍。“这个什么?”观众朋友们对“博山炉”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简要介绍后,志愿者们引导观众触摸模型纹饰并进一步探索,“盖子上是凤鸟造型,是祥瑞的象征。”“哈哈,我还以为是只公鸡呢!”“这个炉盖上的镂空设计是为了烟雾飘出....”“我知道了,像云雾一样!”在了解博山炉的造型、作用及文化内涵的过程中,特殊观众朋友们展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更多的兴趣与好奇 ,“我很喜欢了解这些历史文化知识,经常看相关电视节目。”“我们南汉二陵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开设有无障碍特色服务......您可以预约参观。”志愿者向特殊观众介绍了我馆的特色服务后递上参观指南。

现场近距离“口述”活动

此次活动不仅帮助特殊群体了解了“博山炉”,还激发了观众进一步探索文物内涵的兴趣,一位长者表示曾到南汉二陵参观时没有仔细观察博山炉展品,此次了解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后,计划重返现场参观。



志愿“新”声




随着口述影像+手语广州出土文物特色导赏系列活动的开展,我(院)馆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扩大了志愿服务团队。在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中,两位志愿者“新生”不仅习得了志愿服务技巧,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每个服务对象性格不同,当遇到比较抗拒的对象时,可以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点吸引对方的注意......在口述时,可以引导观众通过思考探索文物的作用及内涵......”

志愿者罗小婵导师作活动总结

志愿者分享感悟

为打造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结束后,志愿者“新生”参加“黑暗体验”活动,戴上不透光眼罩切身感受视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对为特殊群体开展的志愿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

志愿者参加“黑暗体验”活动







我院(馆)志愿服务团队将不忘初心,打造更完备的服务体系,更高质量的服务团队,更优质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主题,助力特殊群体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中。




END



撰文:罗宇娴(志愿者)

编辑:郭怡乐

审校:李秋晨

审核:林冠男

审定:黄洪流



广州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资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