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定窑历史研究述评与展望

文化   2024-10-16 11:37   北京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贡御时间最长、文献记载最多的窑址,其产品上至宫廷贵胄,下至百姓戍卒都使用,宋金对峙时期还曾用于南宋和金代贸易,并在晚唐至金代行销海外。定窑最重要的产品是不施化妆土的精细白瓷,成为宋元时期士大夫清雅艺术取向的典型代表。其历史地位因长期以来持续不断的文献记载和广泛影响,被近代学者列为六大瓷系之一。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对定窑遗址开展调查与研究活动,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定窑历史研究的进城,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加以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展望。






  窑址学术史







1922年叶麟趾先生根据多次实地调查,首次确认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剪子村(涧磁村)和仰泉村(燕川村),并在1934年出版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给予报道。1941年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根据叶麟趾先生的记述前往窑址考察,在窑址采集定窑瓷片1205片并撰文报道。小山的发现后由美国人普拉玛(James M. Plumer)翻译介绍到欧美,定窑遂为日本和欧美学界所熟知。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957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分别对定窑遗址进行了现场调查,确认此为定窑窑址的同时,初步判明定窑唐代开始烧白瓷,五代时期有较大发展,宋代为极盛时期。1960-1962年,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对定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测和试掘,试掘420平方米,首次根据窑址资料对定窑进行了分期研究。1985-1987年、2009-2010年、201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定窑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其中2009-2010年考古发掘荣获“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因各种原因,历次考古发掘均尚未出版发掘报告,严重阻碍了定窑遗址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






  国外学术史







国外对定窑的研究主要分为传世品考证和考古新发现报道两个方面,基本不涉及分期和窑业发展面貌研究。1908年英国人Stephen Wootton bushel出版明代项元汴《历代名瓷图谱》的英译本Chinese Porcelain,是欧美学者对定窑研究的开始。1935年日本东洋陶磁研究所发行《陶磁》定窑专刊,介绍了日本藏定瓷精品,后附中尾万三、小山富士夫等学者对定窑文献资料和紫定、黑定类产品的考证论文。1941年小山富士夫对定窑遗址现场调查后发表《定窯々址の発見に就いて》,其采集的定窑瓷片标本由东京根津美术馆集结出版。1983年、1997-1998年、2013-2014年,日本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分别举办了定窑瓷器展览,并出版了《定窑白磁》《地下宫殿の遗宝:中国河北省定州北宋塔基出土文物展》《定窯・優雅なる白の世界―窯址発掘成果展》图录,后附专题研究论文。国外出土定窑瓷器的地点和数量不多,主要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的泰国和印尼、西亚的也门和伊朗、非洲的埃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另在欧洲的西班牙有少量发现。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宫遗址和墓葬、日本九州地区福冈县大宰府鸿胪馆遗址、印尼的印坦沉船和井里汶沉船、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是出土定窑瓷器数量较多的4处遗存点,海外出土定窑瓷器时代大致可分为晚唐五代、北宋中后期和金代后期,其中晚唐五代是定窑瓷器的外销高峰期。以上遗存点出土的定窑瓷器,多只有简单报道,未有专题研究论文发表。






  国内学术史







国内定窑研究成果较多,基本上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分期和始终烧年代研究。有林洪、冯先铭、李辉柄、谢明良、穆青等多位学者进行过探讨,2009-2010年最新考古成果基本确认:定窑始烧于中唐,终烧于元代,可分为中晚唐、晚唐至五代前期和五代后期、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和晚期、金代前期和后期、蒙元共六期九段,这是首次基于窑址考古资料的科学分期。

 

定窑的代表性分期研究成果有:林洪的五期(晚唐、五代、北宋、金、元)、冯先铭的七期(唐、五代、北宋早、北宋中、北宋晚、金、元)、李辉柄的三期(晚唐五代、北宋至金、元)、谢明良的三期(唐至五代、北宋太祖至哲宗、北宋徽宗至金亡)、张金茹的六期(唐中期、晚唐五代、北宋早中、北宋晚、金、元)、穆青的四期(唐早中、晚唐五代、北宋早中、北宋晚期至金代)等,另有权奎山、彭善国、刘淼等对定窑某一发展阶段的细致分期。上述分期多基于窑址的小规模试掘或窑址外出土的纪年材料,不能代表定窑分期的全貌。定窑分期的最终确定需以窑址考古资料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记载、碑刻资料等综合来确定。

 

定窑创烧时间有晚唐、初唐、中唐和隋代等不同观点,秦大树等依据2009-2010年窑址发掘资料,结合文献记载,推定定窑创烧的时间为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2018年定窑隋代窑址的发掘,确认隋代定窑已有瓷器生产,但目前尚未发现隋至中唐时期定窑的窑业堆积,故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只能确认定窑创烧于中唐时期。

 

2.制瓷技术与装饰工艺研究。制瓷 技术方面,主要集中在定窑覆烧工艺的始烧、芒口与覆烧的关系、覆烧技术的传播等,有刘新园、李辉柄、毕南海、孙新民、蔡玫芬、刘涛等多位学者进行过研究,现基本确认定窑覆烧技术始于北宋中 期,早期芒口器的出现应为装镶金属边釦,时代早于覆烧技术出现。装饰工艺方面,主要是刻花、印花、紫定、黑定等类产品的特征和流行时代,如“定州花瓷”“定州红瓷”等的考证和研究。

 

定窑制瓷技术与装饰工艺的传播交流,大体上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科技考古分析为基础的胎釉制瓷技术发展研究;二是以窑址出土器物和窑具分析为基础的装烧和装饰工艺研究;三是定窑与同期白瓷、青瓷窑址之间的技术交流与相互影响。因定窑窑址资料发布较少,自身窑业技术的分期和特征尚不清晰,已进行的相关比较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

 

3.铭文瓷器研究。定窑瓷器上的铭文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奉华”“吴王府”“会稽”“东宫”“德寿”“德寿苑”“寿成殿”“凤华”等,冯先铭、汪庆正、胡云法、刘淼等多位学者对定窑铭文瓷有专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时代、产地、性质等方面。

 

目前学界对“官”“新官”“尚药局”“尚食局”四类铭文瓷器的研究文章最多。现基本可确认:“官”和“新官”款白瓷时代为晚唐、五代、北宋初,产地主要为定窑,性质为贡御或贡官类产品;“尚药局”时代为北宋晚期,“尚食局”时代自北宋晚至金代后期,二者均为宋金时期贡御类产品。

 

4.窑业技术传播与交流。主要有李辉柄、秦大树、权奎山、曹建文、黄义军等学者对定窑与邢窑、磁州窑、井陉窑、景德镇窑、磁峰窑等同期南北窑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互动研究。

 

5.产品流布研究。目前主要有喻珊、李鑫、刘淼、高美京、李晞、丁雨等对中晚唐至金代定窑瓷器在国内的流通和对外贸易情况探讨。具体而言,喻珊、李鑫、刘淼等对定窑在国内市场的流通和消费研究和高美京、李鑫、李晞、丁雨等对海外出土定窑瓷器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因定窑瓷器的准确分期尚未确定,建立在分期基础上的定窑产品在国内外的流布研究尚需进一步细化。

 

6.窑址外出土重要纪年定瓷研究。主要有河北定州静志寺和净众院塔基、浙江临安吴越国钱宽和水邱氏墓、河南巩义元德李后陵、河南安阳韩琦家族墓、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北京金代墓葬、南宋临安城皇家和官府遗址等出土的定窑瓷器种类和特征研究。另有定窑相关文献资料考证、胎釉成分科技检测、生产模式和管理体制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国内定窑重要专著或论文集有:《中国陶瓷•定窑》《定瓷艺术》《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定窑》《定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定窑瓷器荟萃》《故宫博物院八十七华 诞定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定窑白瓷特展图录》(台湾)《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台湾)等,重要的发掘简报或论文有:《河北曲阳涧磁岭定窑遗址A区发掘简报》《河北曲阳北镇定窑遗址发掘简报》《定窑涧磁岭窑业发展阶段初探》《早期定窑研究》《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 艺初步研究》《论磁州窑与定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等。






  定窑研究展望







第一,定窑的始烧与终烧问题。定窑的始烧时间先后有晚唐、初唐、中唐、隋代等多种不同观点。林洪先生根据1960-1962年考古发掘中最早地层中出土的遗物判断,定窑始烧于晚唐。冯先铭先生根据早期调查和发掘品中的外黄内白釉平底浅身碗等瓷器特征判断定窑始烧于初唐,后李辉柄、谢明良、穆青等多认同此说,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亦采用此观点。张金茹认为定窑遗址出土的外黄内白釉碗时代其实为中唐,即定窑始烧于中唐时期。2009-2010年定窑考古发掘中出土遗物时代最早为中唐,虽2018年定窑北镇发现隋代窑址,但目前定窑遗址尚未找到隋至中唐阶段的连续窑业堆积,故定窑隋代窑业与中晚唐以后窑业的承袭关系尚需进一步考古资料的证实。目前定窑可以确认的始烧时间为中唐,约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此后,学者们需要对定窑遗址开展进一步考古调查,探寻隋至中唐阶段定窑窑业发展的缺环。

 

定窑的终烧时间,研究的学者不多,从目前定窑考古和研究成果看,定窑瓷器的终烧可从两个视角来判断。第一,定窑精细白瓷的终烧。定窑是晚唐宋金时期精细白瓷的典型代表,产品特征为细白胎施透明釉,不施化妆土。2009-2010年定窑考古六期九段的分期中,最晚一期为蒙元时期,该期内定窑精细白瓷产品已经消失,即定窑在金代后期已停烧精细白瓷。第二,定窑瓷器生产的终烧。虽蒙元时期定窑已不生产精细白瓷,但其他类产品生产规模仍很大,明代文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年间,定窑每年向朝廷供应一万余件酒缸、酒瓶、瓶坛类器物。清代文献《乾隆府厅州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定窑每年有瓷器上贡宫廷使用。故定窑精细白瓷的终烧时间为金代后期(约1219年),定窑窑业的终烧时间为清代。

 

第二,定窑分期问题。窑址的分期问题是所有陶瓷考古研究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定窑的分期研究有五期、三期、六期、四期等多种,2009-2010年定窑发掘最新分期为六期九段,但该分期仅代表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故需要在2009-2010年定窑分期基础上,综合1985-1987年、2018年两次窑址发掘材料,建立定窑自隋至元代全面的分期标准,为相关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翔实考古资料。

 

第三,定窑铭文类瓷器的年代与性质。定窑是中国历史上贡御时间最长、文献记载最多、白瓷窑址最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铭文类瓷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其一大特色。目前发现的定窑铭文类瓷器有“官”“新官”“尚药局”“尚食局”“东宫”“吴王府”“德寿苑”等10余种,已有多位学者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定窑窑址2009-2010年、1985-1987年两次发掘除出土以上已知的铭文款瓷器外,另有“同”“尚”“龍”“乔位”等新款识,且均有明确地层单位。后期学者们通过整理所有铭文款瓷器,为该类瓷器的年代与性质研究提供准确数据,极大推进定窑贡御、贡官等制度体系的研究工作。

 

第四,定窑制瓷技术和装饰工艺传播交流问题。定窑是中晚唐至金代中国北方白瓷的典型代表,其制瓷技术和装饰工艺引领了同期的窑业技术和风尚,促使当时的国内外窑场竞相模仿,形成一类庞大的“仿定器”产品,即近代学者所言的“定窑系”。从定窑窑业技术和工艺的传播区域来看,可以基本上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因为地理位置相近,定窑窑业技术和工艺对附近区域的邢窑、井陉窑、磁州窑影响最深,此三个白瓷窑址均有大量的仿定器的生产;其次是龙泉务、景德镇、介休窑等南北方白瓷窑址,尤其是定窑覆烧法传播,催生了一批生产白釉芒口器的窑场;最后是耀州窑、汝窑、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青瓷窑址,定窑的刻花、印花、细线划花等装饰工艺对其影响较大。

 

定窑制瓷技术主要指原料选择、拉坯、成形、施釉、窑炉结构、烧成温度等瓷器制作和装烧技术,装饰工艺主要包括刻花、划花、印花、剔花、模印贴塑等装饰方式,二者包含了定窑产品从原料、成形、装饰、施釉、烧成的全过程,是定窑能生产各类精细和高端瓷器的直接原因。后期按照定窑瓷器的分期,对定窑不同发展阶段制瓷技术与装饰工艺的特点进行梳理、汇总、分析、统计、研究,明晰定窑各分期内精细瓷器生产的技术和工艺特点,为其工艺技术传播与交流夯实基础工作。

 

第五,国内外定窑产品的流布问题。定窑的产品性质基本上可分为贡御、贡官、商品等三类,贡御和贡官类产品的统计和研究,可明确不同时期宫廷或官府对定窑产品的器形、种类、釉色的需求变化,为贡御和贡官制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商品类瓷器一直是定窑瓷器生产的主体,通过该类瓷器不同分期在国内外的出土数量、质量、种类等的变化情况,可以明确定窑产品晚唐至金代在陶瓷市场的占有率情况,如北宋和辽对峙时期,金和南宋并立期间,在辽境和南宋境内均发现了大量定窑瓷器,说明不同政权在对峙期间同样有大量的瓷器贸易活动,从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定窑瓷器的认可和喜爱。后期学者们通过对定窑在海外出土情况的统计,可以明确定窑瓷器的外销情况,对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考古资料。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诚征巡展单位,
携手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商雨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文博中国
中国文物报社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文博考古全行业权威媒体单位,文博中国为创立最早、重要的官方新媒体平台。聚焦整合并发布《中国文物报》有关考古、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图书出版传媒等方面的最新资讯评论、学术前沿成果,欢迎关注转发,商务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