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与形制——滕州市后掌大北宋再用汉画像石壁画墓浅析

文化   2024-10-14 14:49   北京  









自东汉时期,就已经有再用汉画像石墓的出现,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再用汉画像石墓已经有了很细致的研究,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再葬汉画像石墓”“再用汉画像石墓”“盗用汉代坟墓材料建墓”等。[1]根据出土资料初步整理,滕州目前发现的再用汉画像石改建墓至少有6座,其中汉代1座,三国1座(造纸厂石椁墓),西晋1座(元康九年汉画像石墓),宋代1座(官桥后掌大北宋壁画墓),明代2座(熙城国际A5区)。[2]此次仅就滕州市官桥后掌大发掘的再用汉画像石壁画墓进行分析。






一、滕州市后掌大北宋再用汉画像石壁画墓概况


后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东北地势高处,为配合省道345的改建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对墓地进行了揭露发掘。后召开后掌大遗址壁画墓保护与展示研讨会,经专家研讨,一致认为,此座壁画墓是当时山东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石室宋代壁画墓,且保存较好。

墓葬北部用拆解的汉代画像石墓石板砌筑而成,为砖石结构。南向有台阶墓道,台阶共八级,墓道长3.8米,墓室长5.4米,南部稍窄,3.8米,北部略宽,4.2米。封门石是借用的一块石碑,两侧用砖竖立封堵,门两侧有挡土墙,用石块和砖砌垒。西扇墓门被砸破移位,门正面有红色矿物颜料,刻有乳丁,里侧刻直线纹,顶部为弓形券顶,南北长甬道。

甬道东、西两侧各砌筑平顶耳室,各有一石门,东耳室立柱刻一执笏人物;东耳室立柱刻有一鱼、三角纹、连弧纹,南立柱刻有一兽;西耳室西挡板刻有六人物图案;北立柱刻有一龙、一鱼尾、连弧纹。甬道北部和后室连接处又有一道双石门,形制和南部石门一致,西侧石门也被盗墓者砸开,两扇石门的中部有孔,应为装锁所用。后室内石门东、西两侧绘有人物图案,东部人物手持笏板,头戴平角帽,身穿红袍,两侧人物均脸形丰满,手持笏板,但其所戴帽子不一样,应为不同级别的官员形象。

两扇门外侧刻5排乳丁纹,每排5个,外部有红色矿物颜料,东西两侧有门框,上部门框呈弧面,中部有2个方形,底部为门坎。西耳室有一扇能开动的石门,门两侧有两块立板石,北侧有画像,似为虎吃羊。东耳室结构与西耳室基本一致。

墓室位于墓葬的北侧,有墓室门与甬道相通,门扉两扇,同墓门。正方形墓室,下砌底座,顶部用八层石板垒砌八边形穹窿顶,上盖藻井石。存彩色壁画五幅,分布在墓室门东西两侧和东壁、北壁、西壁。东壁绘宴饮图,有4人在房内的生活场景。北部壁画绘侍寝图,有2人物在房内,中部有红色的钱币纹,下部图案不清。西部壁画绘游乐图,4人游乐的场面。墓室顶部为八面券顶,每面八层,有红色彩绘留存,现仅存零星斑痕。在墓门外出土绿釉瓷碗2件,碗内有毛笔和红色矿物颜料。墓内出土崇宁元宝5枚,该墓的埋葬当在1102年或以后,为北宋晚期墓葬。之所以定为北宋晚期墓是根据墓葬型制、随葬品、壁画内容和对人骨、瓷碗的检测,初步推断此墓为北宋时期的墓葬。[3]

该墓是山东地区保存较好的宋代壁画墓,目前已经迁移到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展厅做保护展示。为了避免在调运过程中伤害壁画,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调运现场对壁画进行了保护,采用的是对兵马俑的保护方式,在壁画上面敷上纱布,涂一层厚厚的薄荷醇,这层纱布后期会自动脱落,大大增加了对壁画的保护,今后也会继续做好对壁画的检测和保护工作和长期保护的规划。






二、再利用汉画像石建筑墓葬现象


纵观历史长河中,滕州乃至山东地区再次利用汉画像石来建造墓葬的不在少数。

滕州地区发现的再用汉画像石墓。1980年12月,滕州市政公司在市造纸厂施工时发现双石椁一座,墓中发现汉画像石10块,汉画像石构件类型有祠堂后壁、祠堂侧壁、祠堂供案石等。[4]因此,此墓应为再用汉画像石墓。2023年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展陈提升改造工程中将此座祠堂按照其空间配置进行了复原展示。

1996年8月,滕州市张汪镇第九中学修建体育场时,发现墓葬一座,在出土陶俑身上发现“元康九年作”的铭文,所以发掘报告将该墓时代定为西晋元康九年(299年)。[5]杨爱国先生在《山东滕州第九中学画像石墓年代再思考》一文中认为该墓的建造年代是东汉晚期。[6]

山东省内发现的再用汉画像石墓。建国后发现最早的一座再用汉画像石墓是1956年7月发现并清理的山东肥城汉画像石墓。此墓葬中的盖顶石和前室东壁,按其形制和内容看,不应放在顶部和侧壁。因此,此墓很有可能是再用汉画像石墓。1978年秋山东嘉祥宋山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墓葬中画像石放置紊乱且内容重复,因此断定此墓是后人利用汉画像石重建的墓葬。

根据发掘者亲历与介绍,滕州乃至山东地区,历史上发现和发掘的再用汉画像石改建墓应该不止这些,只是再用汉画像石墓未得到过多的关注和重视,所以才使得其被淹没于考古的历史长河中。






三、后掌大北宋再用汉画像石壁画墓现象分析


从后掌大北宋再用汉画像石壁画墓可以看出,造墓者是有条件去营建一座大型墓葬,那又何必花费精力去借取汉墓的石材呢?这也许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1.社会

由于北宋时期官吏腐败,迫使人民纷纷起兵反抗,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后掌大北宋再用汉画像石壁画墓与上层贵族和官僚阶级的墓葬有着很大的区别,当地人们并不专著于墓葬的营造。另一方面,再用汉画像石既可以节约成本,就地取材,不铺张浪费,也不会引起盗墓分子的注意。

2.文化

后掌大北宋再用汉画像石壁画墓之后的壁画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有宴饮、有游乐、有侍寝,这些画像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们对当时的文化观念的一种反映,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7]邓广铭先生则认为“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8]这种文化的普及,象征着宋代文化的繁荣。

3.生死观

中国历来非常重视丧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人们要用自己的财力来为死者的墓室绘制壁画或汉画,寓意吉祥,他们深信灵魂不朽,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灵魂不死观”,意味着死者还可以去另一个世界生活。

灵魂不死的思想是人们一直的追求,也是生命的永恒,这种信念根植于人类的思想情感之中。人们相信死亡是生命的转化与再生,是在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死亡是通向另一世界的大门”。

再用汉画像石壁画墓中选用的汉画像石有人物、异兽,鱼,壁画中所画的宴饮图、侍寝图、游乐图等符号,也许是当时的人们并不在意图像的配置,在建墓时汉画像与墓葬并无关系,只是随意摆放,仅将画像石当做石构件。由此看来,墓室中的壁画,既可能是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也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求,期望祖先与亲人的灵魂可以保佑家族兴盛、仕途高升、长寿安康等。

4.丧葬观

儒家思想认为,孝亲才忠君,孝与不孝要看丧葬是否隆重,儒家对厚葬是极力推崇的。汉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丧葬习俗特别重视,因“举孝廉”制度使得一些人不惜倾家荡产,只为沽名钓誉。而宋代也为维护家族的稳定,用各种方式对“孝”进行强调,其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

宋代对丧葬提倡简约、节俭,在他们的文献和法令上都可以看出。宋仁宗时,翰林学士承旨宋祁撰《治戒篇》授其子,提出了他身后应该三日殓,三月葬,不为流俗阴阳据忌。宋朝官府还制定法律,如“丧葬令”来规定、限制官员的丧葬。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宋代是一个“厚丧薄葬”的社会。由于社会文化、生死观和丧葬礼俗的影响,使得墓葬内的陪葬品大量减少,人们既想要建造豪华永固的墓室,又不可铺张浪费,而就只得就地取材,采用前人的汉画像石墓用来建造,绘制壁画的方式正弥补了这些缺陷,这也是人们对思想文化和美好愿望的表达。

后掌大墓地的发掘,为滕州市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北宋带壁画石室墓的发掘,在山东地区少见,对研究宋代的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内容

[1] 李慧、张桑:《山东滕州孔窑再用汉画像石改建墓》,《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2018年版。

[2] 李慧、张桑:《山东滕州孔窑再用汉画像石改建墓》,《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2018年版。

[3] 李振光、李慧、杨爱国:《滕州市后掌大汉代宋金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2018年版,第277页。

[4] 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三国志时期的画像石墓》,《考古》,2002年第10期。

[5] 李鲁滕:《山东滕州市西晋元康九年慕》,《考古》 1999年第12期。

[6] 杨爱国:《山东滕州第九中学画像石墓年代再思考》,《中原文物》,2010年第6期。

[7]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

[8] 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诚征巡展单位,

携手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商雨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文博中国
中国文物报社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文博考古全行业权威媒体单位,文博中国为创立最早、重要的官方新媒体平台。聚焦整合并发布《中国文物报》有关考古、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图书出版传媒等方面的最新资讯评论、学术前沿成果,欢迎关注转发,商务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