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中原“雕塑宝库”——评《河南佛教造像史》

文化   2024-10-08 14:10   北京  



日前,王景荃主编的《河南佛教造像史》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时间为线,石窟造像为面,共收录河南北朝至宋石窟造像(包含摩崖造像)63座、单体造像(包含造像碑)107件,且各石窟和单体造像在书中均配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字信息,包含背景介绍、艺术风格、细节详述、断代依据等;全书配有高清图片338幅,包含实景图、细节图、拓片、线图等,使学界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河南佛教单体造像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推进中国佛教考古与美术史研究进程。



《河南佛教造像史》

主编:王景荃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兴盛之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醒后询问大臣,大臣傅毅奏道金人应是西方神佛。刘庄于是派遣大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同往西域寻求佛像和佛经,蔡、秦等人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至中亚一带)遇到了印度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邀请二位高僧同来中国,二僧欣然同意。于是一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67)返回国都洛阳,史称“永平求法”。汉明帝将二位高僧安排在负责外交礼宾事务的官署鸿卢寺,第二年又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远的御道之北修建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由官方修办的寺院,二位高僧在这里翻译了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洛阳白马寺由此被中国佛教信徒尊奉为“祖庭”,此后佛教便在中原地区流传广布,辐辏八方。


河南佛教造像遗存十分丰富,石窟造像、单体造像、金铜造像遍布全省,璀灿斑烂,异彩纷呈。由于佛教是“以像设教”,雕佛造像和寺院绘画便成为最受欢迎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艺术手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造像记录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主编王景荃在本书出版的后记中说:“编写一部《河南佛教造像史》便成为我日思夜想的愿望。”的确,在此书出版之前,没有学者对河南境内的佛教造像史进行过整合梳理,本书通过对河南佛教造像史的梳理,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河南历史上佛教造像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当时的人们如何通过造像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佛教造像的风格演变让读者体会到佛教艺术史的研究和发展,对提升公众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河南是佛教传入我国的首善之地,是汉传佛教的发祥地,有诸多石刻造像。本书在对河南各地佛教造像遗存记述的同时,对造像历史背景、形象内涵、艺术特征、社会影响作了研究性的申论,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在我国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对今天研究佛教中国化具有很好的启迪。《河南佛教造像史》的出版不仅体现在记录和传承历史文化上,还体现在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公众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上,‌为河南佛教造像研究在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见证以及教育与启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佛教石窟造像在佛教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是艺术和历史的见证。佛教造像融合了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起了古代雕塑艺术体系‌。它们以形象化的方式传达佛教的理念和教义,通过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佛教造像史》网罗式地收录诸多河南佛教单体造像,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河南佛教造像的分布状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对造像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表现出的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分析,放进历史的大视野中,既有历史的关照,又有横向的比较,从而使这种研究更有了完整性,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参考资料。主编王景荃先生现任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主要从事佛教考古、博物馆陈列工作,侧重于古代石刻艺术和佛教美术研究。王先生长期从事佛教造像研究,在石窟寺考古方面成绩突出,尤其在中小型石窟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卓有建树。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足迹走遍全省各地,不间断地搞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新的考古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让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又有了新的结论;副主编杨超杰和王璐分为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馆员;由他们为中心组成的优质的编辑团队为本书的学术质量提供了专业保证。


本书作为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河南佛教造像史研究》的结项成果,经过了多年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学术功底深、打磨细、收录全。客观地说,《河南佛教造像史》的出版,填补了目前河南佛教造像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对以往的研究也有一种补阙校正的意义。书中根据造像风格判明了数件出土地不明的作品应为河南派造像,例如书中收录的“张难扬造像”,原存地不详,作者依该造像其造像形式和造像风格都与“皇甫德造像”相近,且张难扬造像铭记中的“下张村”有可能就是辉县东部的“张村”,与“阎勍之造像”的原存地“沿村”(即铭记中的“阎村”)相距很近,且均与新乡相距不远,故推知“张难扬造像”亦应原存辉县张村,有理有据。


河南地区石窟的分布都是以洛阳、安阳这两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都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有其明显的时代特性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河南佛教单体造像是在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开始盛行的,与石窟造像一样,多分布在位于以太行山南麓为中心的豫北地区、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书中也向我们描述了河南派造像鲜明的地方特点,通过对河南石窟造像和石刻造像的整理与研究,向读者反映了自北魏之后佛教在河南的发展及佛教艺术在中原地区的演变。通过对不同时代石窟、石刻造像艺术风格的分析解读,揭示了佛教造像艺术的世俗化和本土化过程。但因河南境内元明清时期的洞窟多以自然山洞为窟,内置造像大多无存或仅存少数,且可移动,无法还原洞窟原状,故本书中对此类石窟造像没有收录。除此以外的河南境内北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几乎应收尽收,且不乏精美的珍品,为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宗教史以及艺术史提供了具体真实的形象资料。


作者单位:中州古籍出版社




诚征巡展单位,
携手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孟庆龄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文博中国
中国文物报社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文博考古全行业权威媒体单位,文博中国为创立最早、重要的官方新媒体平台。聚焦整合并发布《中国文物报》有关考古、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图书出版传媒等方面的最新资讯评论、学术前沿成果,欢迎关注转发,商务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