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赴港购房激增九成,三分之一香港新房被内地人买走

财富   2025-01-10 18:25   北京  







在当地金融市场,给内地相关购房者优待,已成为部分银行等贷款机构招揽客户的标配性动作之一



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时隔十余年后,虽遇到港币汇率不断升值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但2024年仍再次成为内地购房者赴港购置物业量价齐升的“大年”。

当年中国香港特区地产市场的一二手楼房成交总量达到4.75万宗(套),与2023年的3.8万宗相较同比上升约二成。在发布相关统计数据的香港中介机构中原地产所公布的交易数据中,以普通话姓名登记的内地买家购房总量则达到1.1万宗左右,与2023年的6000宗左右同比上涨约91%。

除每售出约四套房便有一套是内地购房者买入,从购房成交金额角度来看,内地购房者成交金额超过1300亿元(港币,下同),既比2023年的778亿元同比上涨67%,也因打破了2021年938亿元的纪录创下新高。

当地房地产市场上一次出现量价齐升高峰期局面,已是十余年前的2010年。但相关历史数据显示:虽当年内地购房者在港购房总量也超过1万宗(总金额582亿元左右),但在所有成交量的占比中只有9%左右,远低于2024年创下纪录的24%。

量价数字均创下历史新高,与当地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整体的成交量不太畅旺有关。以价格为例,虽然2024年2月香港特区宣布全面撤销限购措施,但楼市仍保持相对稳定态势,其价格也与最高点相比回落近乎25%。

受益于一系列抢人才及优化移民政策,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士开始在中国香港居住与生活,在熟悉情况并已有一定居住经验后,他们的购房需求,被认为是当地稳定楼价的最主要支撑。按照一系列相关预测,如无这一部分租住加置业需求,当地楼价下跌可能会高达三至四成。

从2024年11月起,中国香港特区推出的一系列优化措施,则被其认为将带来持续利好,这些措施包括把高才通计划内高收入人才的首个签证期限由两年延长至三年、扩大高才通合资格大学名单,以及优才计划下“综合计分制”的准则及安排等。

从当地劳福局公布的相关数字来看,截至2024年12月中旬,香港特区政府的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逾42万宗申请,批出近27万宗,期间共有约17.8万名人才携同家人抵港。在2025年,这前述量价数字被认为仍有望持续增加。

香港地产建设商会的一位人士则指出:本港楼价已比高峰期大幅回落。中央近期多番出招提振经济,只要内地经济企稳,加上来港升学及专才持续抵港,2025年普通话买家入市数量,料不会比去年减少。

随着这一态势的持续,更多除了支撑价格以外的变化,也在不断出现:

首先,相关人才到港后往往先租后买,已使得香港租房市场在2024年的传统淡季出现了“淡季不淡”现象。2024年前三季度,在某中介出租的1.7万多个单位,有5300多个单位的租客姓名属普通话拼音(包括内地客或新香港人),比例逾三成。具体到第三季度,此类租客则有3100多宗,上升近两倍,占全年成交近六成。

与以往备受外来人士欢迎的山顶及寿臣山等地相比,香港的东涌、北角、启德等地也因为各种原因成为内地人才青睐的热门居住地区,其租金上升也呈现双位数字增长。

其次,以2024年为例,内地购房者在港较为喜欢购买一手新房而非二手房。以当年一手市场全部售出1.6万套房屋为例,其中内地买家总数超过5500宗,占比35%左右,同比上涨了1.5倍。涉及相关金额则超800亿元,占整体金额的四成左右。

香港置业一项同类型调查则显示:2024年逾亿元的一手新盘买卖,内地买家占约八成;5000万至1亿元一手私宅的个人买家中,内地买家亦占约72%。

亦有一些相关地区的地产代理对《财经》预估:随着前述《施政报告》推出多项利好楼市政策和减息效应,外来人才陆续转租为买,或将形成新的香港居住分区及特色。

(内地人才到港后陆续转租为买,正使当地形成新的居住分区及特色。例如传统并非热门地区的元朗、屯门、天水围等地,2024年新房的销售情况也较为不错。图为临近深圳的元朗某居住区内,开发商仍在兴建新楼盘。焦建/摄)

以2024年最多内地购房客户的当地某地产商为例,其新开盘的四个楼盘,分别位于元朗、屯门、天水围等地。这些地盘属于香港新界西北地区,传统上并非热门地区。但因北部都会区联动深圳发展及交通设施建设加速等因素,内地购房者对其的认知度不断提升。

以位于元朗的某楼盘为例,其附近分布着某内地人士赴港购物的热门商圈。在此上车后,巴士直达深圳福田核心区的最短通勤时间,则只需要十几分钟。

最后,受前述一系列因素影响,在当地金融市场,给内地相关购房者优待,已成为部分银行等贷款机构招揽客户的标配性动作之一。以贷款后回赠现金为例:从2024年12月初大型银行恢复回赠贷款总额的0.2%后,部分中小型银行将这一数字提高至1%。但如果是来自内地的专才申请按揭贷款,回赠则会高达1.5%。

《财经》记者致电多家相关机构咨询时,则发现其中亦有细微变化。一些中型以上机构则表示,“如借贷总额达到一定门槛(500万、1000万),则给专才人士的回赠,其实也可以增加一定幅度。”

责编 | 秦李欣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