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家上市公司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约41%,排放量最大的10家公司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7%。上市公司碳排放披露比例已达65%,三年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A股公司披露比例为49%,提升41个百分点
2024年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的第四年,也是《财经》杂志与中创碳投公司第四次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和《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榜》。四年来,我们不断丰富榜单内容,榜单体系至今已涵盖中国碳排放量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包括其碳排放总量榜、碳效榜和双碳领导力榜,以及新能源设备、食品饮料、汽车与动力电池、房地产、互联网和金融六个行业的双碳领导力榜。通过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公众可以看到碳排放总量靠前的100家上市公司,进而获知哪些行业、企业的碳减排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碳效榜则体现了百家上市公司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营业收入,排名越靠前的公司,每吨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好。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23年中国碳排放总量为126亿吨。2023年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为51.61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1%,排放量较2020年增长约17%。其中排放量最大的10家公司,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7%,排放量较2020年增长约7%。上市公司在经济增长、社会责任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因此,分析其碳排放和双碳领导力情况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我们掌握了上市公司2020年-2023年的碳排放数据,并在报告中阐述了这四年来各上市公司的碳排放变化、碳披露情况、行业碳表现等。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开始披露自己的碳排放数据,上榜的百家公司中,A股碳披露比例由2020年的8%上升到2023年的49%。为了考察这些上市公司在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我们设计了《双碳领导力》榜单,通过十大议题、数十个细分指标,对企业进行评分,并将其双碳领导力划分为卓越、优秀、良好、中等和一般五个等级。除了百家高碳排放的上市公司,我们还选取了六个与减碳息息相关的行业,并在本年的榜单体系中新增“新能源设备榜”,与汽车与动力电池榜一起,呈现“新三样”企业在双碳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可以说,《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和《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榜》留下了中国推进碳中和的足迹,也是观察中国碳中和事业的晴雨表。下文为两榜报告的精华版,报告全文可扫码下载。
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榜(总量榜&碳效榜)
2023年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总量为51.61亿吨,总量榜前十名的碳排放量合计占榜单碳排放总量的42.28%;营业收入合计达到20.60万亿元;榜单平均碳强度为2.51吨/万元,平均碳效为0.40万元/吨。碳排放总量榜的榜首是华能国际,碳排放量为37111.46万吨;碳排放总量榜的上榜门槛是1153.29万吨。碳效榜榜首为中国建筑,碳效为9.05万元/吨。2023年度百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量集中于1000万吨-2000万吨,共34家,碳排放量合计占榜单碳排放总量的9.92%;在2000万吨-3000万吨的上市公司共19家,碳排放量合计占比8.66%;在亿吨以上的上市公司共14家,碳排放量合计占比51.99%。
1.1 榜单新变化:上榜门槛突破千万吨级,碳排放总量小幅提升,碳效小幅回落2023年榜单的上榜门槛为1153.29万吨,较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了86%、24%和25%。2023年榜单的碳排放总量为51.61亿吨,较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了17%、1%和2%,可见高排放行业正处于碳达峰的进程中。对比上榜门槛和排放总量的上涨幅度,可以看出上榜门槛对排放总量并没有等量的带动作用,这是因为2023年榜单中上市公司碳排放量集中于1000万吨-6000万吨这个较低的碳排放量区间。2023年榜单的营业收入为20.6万亿元,较2020年至2022年度均呈现增长态势,涨幅分别为34%、11%和0.4%。2023年榜单的碳效为0.40万元/吨,高于2020年至2021年度的碳效,涨幅分别为14%和11%;低于2022年度的碳效,降幅为3%,这与经济增速放缓直接相关。尽管碳效出现了小幅下降,但较2020年和2021年是乐观的。随着经济增速回升,上市公司在能效提升、节能降耗、碳管理等方面的关注增加,碳效回升是可以预见的。
1.2 碳披露比例攀升:钢铁行业碳披露比例接近榜单平均水平,A股和电力行业碳披露比例达50%百家上市公司中有65家公司披露了其2023年度的碳排放量,其中A股30家、A+H股22家,H股13家。榜单中A股、A+H股和H股碳排放披露比例分别为49.18%、88%和92.86%。分行业看,石化、航空、通信、造纸、航运和综合的碳披露比例为100%;电力、水泥、钢铁和煤炭4个碳排放总量占总榜80%的行业的碳披露比例分别为50%、84.62%、61.90%和42.86%。与往年对比看,榜单上市公司碳排放披露水平明显提升。榜单整体碳披露方面,碳披露比例由2020年度的44%提升到2023年度的65%。行业方面,电力、水泥和钢铁行业碳披露比例持续攀高,2023年的碳披露比例分别为50%、85%和62%,水泥行业碳披露比例在2021年度已超过榜单平均,钢铁行业碳披露比例在2023年度接近榜单平均。上市地点方面,A股上市公司碳披露比例攀升明显,由2020年度的不足10%增长到2023年度的49%。H股和A+H股上市公司碳披露比例整体呈增长态势,即2023年度碳披露比例均高于2020年度,碳披露比例最大值出现在2022年度。2022年和2023年度,H股和A+H股的碳披露比例分别在90%以上和90%左右波动。
1.3 行业碳效变化:多行业碳效回落,三大主要行业中仅电力碳效连续四年增长电力、钢铁和水泥三个主要排放行业上榜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32家、21家和13家,合计66家;行业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2.6亿吨、6.73亿吨和8.49亿吨,占榜单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3.86%、13.04%和16.46%;平均碳效分别为0.07万元/吨、0.28万元/吨和0.08万元/吨,低于榜单平均碳效0.40万元/吨。
从行业维度进行分析,2023年行业碳效最高的是建筑行业,也是2023年度碳效实现正增长的五个行业之一。2023年碳效实现正增长的其他四个行业分别是电力、航空、通信和水泥行业。电力行业是榜单三大主要行业中唯一连续四年实现碳效正增长的行业,由2020年度的0.06万元/吨增长到2023年的0.07万元/吨,同比涨幅分别为9%、13%和3%。水泥行业作为2023年碳效实现增长的五大行业之一,其涨幅达到3%,2021年同比上涨2%,2022年度同比下降6%。钢铁行业2023年碳效较2022年有所回落,幅度达13%,也是在2022年度同比下降6%基础上的再下降。钢铁行业2023年碳效表现仍优于2020年度,涨幅13%。1.4 连续上榜公司:电力行业数量居首位,碳排放总量和碳效呈增长态势连续四年均在榜的上市公司共有80家,其中电力行业25家、钢铁行业18家、水泥行业12家、煤炭行业6家以及有色、造纸、建筑、航空、航运等行业企业19家。在2020年-2023年期间,80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总量波动增长,碳效虽有所回落但整体呈增长态势。在碳排放总量方面,25家电力行业公司稳步上升,2020年-2023年的涨幅为17%;18家钢铁行业公司波动增长;12家水泥行业公司先增后降;6家煤炭行业公司稳步提升,2023年较2020年的涨幅为32%。
在碳效方面,电力行业公司稳步提升,从2020年度的0.06万元/吨增长到2023年度的0.07万元/吨;钢铁行业公司先增后降,但2023年度的碳效仍高于2020年度;水泥行业公司波动持平,即2023年度与2020年度的碳效基本持平;煤炭行业公司先增后降,2023年度碳效较2022年度下降了15%。
中国百家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
2.1 双碳领导力提升:等级分布优化,三大主要行业表现持续提升2021年至2023年双碳领导力表现的分布均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特点。与2021年和2022年比较,2023年达到“卓越”与“优秀”等级的公司数量均有增加;“一般”和“中等”等级的公司数量明显减少。由此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双碳领导力方面的表现愈发良好。今年上榜公司数量不少于五家的主要行业共有六个,分别为电力、钢铁、水泥、煤炭、石化和有色。其中,石化、水泥、钢铁、有色和煤炭行业中达到“良好”及以上级别的公司占比均超过一半。然而,电力行业中这一占比仅为34.4%。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电力、钢铁和水泥三大主要行业中达到“良好”及以上级别的公司占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电力行业的上升幅度相对较小,提升较为缓慢。2.2 进步与挑战并存:大多议题虽得分不高,但均较往年有所提升2023年,碳排放管理机制、碳排放绩效、低碳战略和低碳行动这四个议题的平均得分在40-50之间,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平均得分在30-40之间,其余三个议题的得分均低于30。绝大多数议题的平均得分均未达到50,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践行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还需持续发力。相比于过去两年,“碳排放管理机制”“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碳排放绩效”等八个议题的得分情况均有所提升,这显示出上市公司对双碳的认识、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并在付诸实践。2.3 碳排放管理提升:上市公司强化碳核算,积极应用信息化赋能手段碳排放统计核算数量和透明度提升。2023年,披露范围1+2碳排放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7家至65家,披露范围3碳排放的公司增加了2家至6家。在碳核算过程披露方面,有22家上市公司选用了合理的核算依据并说明了核算边界,相比去年增加了15家。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碳排放核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为投资者和公众提供更可靠的碳排放数据。产品碳足迹管理方面,百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提及了主要产品碳足迹认证的相关内容,比去年增加5家。7家中5家上市公司属于钢铁行业。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碳排放管理的数量增加。今年榜单中共有38家上市公司在利用信息化工具支撑碳排放管理工作,较去年增长了8家。其中,29家公司描述了信息化工具的主要功能。例如宝钢股份的智慧碳数据平台,汇集公司全流程、全工序、全品种碳数据,为实现组织碳的盘查、核查以及制定节能减碳战略决策提供量化工具和大数据支撑。2.4 碳排放目标管理:约一半上市公司坚持目标引领,需加强碳目标的评估与调整2023年,提出碳排放目标的上市公司共47家,较去年增加了7家。碳排放目标的涵盖范围基本为范围1和范围2。碳排放量方面,提出碳排放目标的上市公司碳排放量合计为30.70亿吨,占榜单碳排放总量的比例较去年提升了16%。提出碳中和目标和总量减碳目标的上市公司碳排放量占比为36%。上市公司碳排放目标类型包括碳达峰目标、碳中和目标、总量减碳目标和强度降碳目标,其中提出碳中和目标和强度降碳目标的上市公司居多。值得注意的是,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碳中和目标时间早于2060年。双碳实现进程中,定期评估碳排放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在碳排放目标落实滞后时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实现碳排放目标。2023年度,制定了碳排放目标的上市公司中仅三分之一及时评估了其碳排放目标,虽在数量上较去年增加了10家,但仍不理想。这一现象表明,上市公司在碳排放目标的评估与调整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碳排放目标的重视和执行力度。2.5 管理能力不断强化:多举措推进碳排放管理,气候风险与机遇评估意识增强在运营过程中,上市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规范碳排放行为。在规章制度方面,有35家上市公司制定了与碳排放管理相关的制度,29家上市公司建立并实施了以低碳为导向的考核奖惩机制。在能力建设方面,有32家公司明确设有专门负责碳排放管理的工作团队,42家上市公司明确表示要开展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设。为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对气候风险与机遇进行识别、评估。在今年的榜单中,有60家上市公司评估了气候风险和机遇对企业的影响,较去年增加23家;15家上市公司采用情景分析方法来开展气候风险的识别与管理工作,较去年增加8家。另外,还有29家上市公司将气候风险纳入公司现有的风险管理框架,比去年增加12家。
新能源设备行业双碳领导力榜
2023年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总量为51.61亿吨,总量榜前十名的碳排放量合计占榜单碳排放总量在2024年度双碳领导力行业榜中,我们新增了“新能源设备”行业。评价范围是营收排名靠前的光伏主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逆变器及风电整机上市公司,共24家。其中,“卓越”等级为3家,分别是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阳光电源,“优秀”等级企业5家,“良好”等级7家,“中等”等级9家,无“一般”等级。从议题中比较重要几项来看,24家企业平均得分为:“气候与双碳治理”约48分,“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约53分,“碳排放目标”约37分,“低碳战略与价值链责任”约42分,“低碳行动”约36分,“业务发展与转型”约33分。整体来看,企业平均表现不佳,头部优秀企业与众多表现平平的企业呈现出较大分化。风光新能源设备虽然是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主力军,可用于减少碳排放,但其自身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当前,中国新能源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海外对于新能源产品碳足迹认证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应在双碳领域建立起系统的管理制度,提升行动力,这将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汽车与动力电池行业双碳领导力榜
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均创新高,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也刷新纪录。动力电池作为汽车的关键部件,对减少碳排放有显著作用,本榜单同样纳入动力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相较于2023年榜单,今年榜单中排名较后的上市公司进步显著,本年度参评企业均达到了“中等”及以上级别。在欧盟电池与废旧电池法规生效后,国家部委也发布了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文件并明确了具体要求。参评企业从不同维度聚焦于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积极开展产品碳足迹相关工作。
同时,车企逐步强化动力电池研发。如上汽集团旗下捷氢科技面向长距离重载商用车场景,推出了大功率、长寿命、高效率的燃料电池电堆产品;比亚迪则推出具有高安全、长寿命、高续航等特点的刀片电池。
2023年12月,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文件,提出了车网互动技术发展目标。以蔚来为代表的车企已开始实践,推出V2G(Vehicle to Grid)充电桩,并在上海等地部署。
互联网行业双碳领导力榜
2023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变革之年。在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并发布2023年度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ESG)、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等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我们发现了互联网行业低碳发展的新趋势:(一)表现较上年普遍提升。“良好”及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由上年的53%提升至57%。表现“优秀”的企业增至7家,较上年增加了3家。(二)更多企业明确了排放目标,低碳发展更具计划性。榜内的30家上市公司在碳排放目标议题得分由上年47的提升至68,表现有显著提升。(三)行动力有所提升,但碳绩效披露水平仍有待提高。榜内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意识、行动与战略规划得分均明显提升,但是碳排放绩效议题得分有所下降,完整披露范围1、2、3碳排放的上市公司数量由上年的12家减少至10家。(四)能源结构转型,绿电绿证交易量提升。共有10家公司披露了可再生能源消费信息,合计消费可再生能源量28.6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约83.0%。(五)互联网行业价值链脱碳潜力巨大。根据榜内完整披露范围1、2、3排放上市公司数据,互联网企业范围3碳排放,即价值链中发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普遍占排放总量的50%以上。互联网企业在借助自身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动价值链脱碳方面潜力巨大。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均创新高,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也刷新纪录。动力电池作为汽车的关键部件,对减少碳排放有显著作用,本榜单同样纳入动力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相较于2023年榜单,今年榜单中排名较后的上市公司进步显著,本年度参评企业均达到了“中等”及以上级别。
房地产行业双碳领导力榜
2023年,受市场进一步下行影响,房地产行业仍无起色。据中指研究院,2023年百强房企销售总额5.39万亿元,同比下降14.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约11.09万亿元,同比下降9.6%。不少房企因持续亏损而退市,抑或是像碧桂园一样,因为陷入债务危机而暂停相关报告的披露,因此近两年,营收排名前30且披露报告的上榜企业,名单在不断变动。为了进一步拓宽视野,今年榜单新增了3家香港房企,分别是新鸿基地产、长实集团以及新世界发展,其表现均为优秀。2023年度,中海地产超越远洋集团成为榜首,后者在双碳方面的表现虽然仍为卓越等级,但在2023年度出现债务违约,解决债务问题成为远洋集团的首要任务。近两年,国资背景且没有历史包袱的房企开始崭露头角,在双碳领域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越秀地产在本年度榜单中跻身前五名。分议题来看,在部分重要议题上,2023年度上榜房企的表现整体不及去年。比如,“低碳行动”议题2023年度的平均得分约41分,较去年同期的47分下降明显。此外,“气候与双碳议题治理”的平均得分由去年的46分降至41分,“绿色业务转型”的平均得分由去年的57分降至54分。商业银行双碳领导力榜
2023年度,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大多有较好的披露表现,优秀及以上等级的企业有20家,卓越的企业有4家,领先其他行业,这某种程度上受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相关披露要求较高的影响。不过绿色金融的含义比碳金融要更广,虽然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商业银行的双碳领导力,但不能完全等同。因此,今年我们进一步聚焦“减碳”,提高了自身减碳相关得分的权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提出自身减碳目标的商业银行仍然非常少,2023年度上榜企业中仅6家提及,而即便是位列卓越等级的银行,大部分也并没有相关目标。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减碳的目标以指导行动。建设银行在2023年度成为榜首。部分受前述权重调整的影响,卓越等级较去年减少两家,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仍为卓越,但得分降低至接近入围门槛,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为优秀,但得分非常接近卓越等级的门槛。食品饮料行业双碳领导力榜
为考察食品饮料行业在双碳领导力方面的表现,以2023年营收居前的30家上市公司为评价对象,设置十个议题对其展开评价。其中,获得“卓越”级别的公司为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与去年保持一致;获得“优秀”级别的公司比去年增加5家;获得“良好”级别的公司比去年减少3家;获得“中等”级别的公司比去年减少4家;获得“一般”级别的公司比去年增加2家。通过比较所有议题的平均得分率,发现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与沟通”“碳排放管理体系”“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中的提升速度较快且表现良好。而在碳排放管理领域,2023年有24家上市公司主动披露了碳排放量,仅有9家上市公司设立了专业执行团队,10家公司构建了考核奖惩机制,整体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30家上市公司中有15家披露了碳排放目标。为实现减碳目标,上市公司在包装和物流环节积极行动。有25家公司从轻量化、减塑化等角度提出包装减碳措施,比去年增加3家;有20家公司从运输方式、智能管理等角度提出物流减碳措施,比去年增加1家。另外,还有8家公司披露了主要产品的碳足迹。这些均体现了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食品饮料行业受众广、影响力大易于宣传,今年榜单中有10家上市公司面向消费者开展了绿色主题相关活动,期待未来有更多公司能积极引导大众绿色消费。扫描二维码获取完整报告:
责编 | 张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