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近40笔保险机构股权转让中,地方国资接盘,外资加码布局,中小保险机构股东频频出局,保险市场格局正加速改写
文 |《财经》研究员 丁艳 记者 杨芮
编辑 | 杨芮 袁满
在过去的2024年,诸多中小险企股东接连退场。随着监管层在岁尾发布的政策中,明确鼓励财险公司兼并重组,市场化出清风险,2025年保险业格局或将显著改观。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计近40笔保险机构股权转让,涉及约27家机构,包括华泰保险集团、永诚财险、国任财险、永安财险等,主要集中于中小保险公司。而2025年一开年,1月6日,中色股份答投资者问时表示,2024年3月29日,公司拟筹划转让民生人寿6.1709%股权,如后续有相关进展且达到披露标准,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尽管这轮股权转让呈现出转让数量多、挂牌轮次多的特点,但在行业转型和监管限制等因素影响下,大部分保险公司股权挂牌项目成交比例极低。在司法拍卖中,保险股权折价转让现象有所增加,甚至部分中小险企股权起拍价仅为评估价的两折。股权转让潮数字变化背后,是深层次结构调整、保险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诉求。随着新“国十条”“报行合一”等一系列监管“组合拳”出台,保险业未来十年将“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多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数量在全球都位于前列,监管原则上不会再批复新公司,未来中国保险行业很可能会像日本那样,出现大规模并购。“由于当前险企同质化较为严重,未来哪怕是经营方可持续,但可替代性强的险企大概率也会面临兼并重组。”首先,从2024年6月伊始,“退金令”的发布,明确要求央企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等。其次,中小保险机构经营业绩未达预期,是股东方退出的另一大核心原因。2024年三季度,75家披露业绩的寿险公司中,亏损寿险公司超三成。从财险公司角度来看,85家披露业绩的财险公司中,63家盈利,22家亏损,亏损占比近26%。硬币的另一面是,当前外资正在保险股权成交“低谷期”加码。2024年11月,安盛保险(百慕达)受让原信利再保险(中国)100%股权,并将其名称变更为“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忠利保险有限公司、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等均通过受让股权获得了国内险企的股权。
地方国资接盘,外资加码“入场”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计出现近40笔保险机构股权转让,涉及约27家机构,包括华泰保险集团、永诚财险、国任财险、中银三星人寿、永安财险等,主要集中于中小保险公司。据Wind(万得)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并购标的所属行业为保险行业的成功交易案例仅20宗,与2023年前三季度的101宗相比出现了明显下降。从2024年保险机构股权转让总体趋势来看,国企退出,地方国资接盘成为一大特点。如东风资管、中国广核集团等退出华泰保险集团,国机财务退出国任财险,中国华电集团资本控股、大唐集团资本控股、国家电投集团资本控股、南方电网资本控股等共同退出永诚财险……国企退出主要出于优化业务结构和回归主业的需求。值得关注的是,在部分问题险企或有潜在风险的险企处置过程中,地方国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重庆国资两度注资三峡人寿,苏州国资——苏州国发集团申请设立东吴财险等。
(数据来源: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公司公告等)在离场的另一面,是外资在保险股权“低谷期”的频频入场。2024年12月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国民养老变更注册资本,新增安联投资有限公司为国民养老公司股东;6月4日,前海再保险公告称,公司10%股权由保德信国际保险控股竞得;5月11日,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转让中意财险51%股权给忠利保险有限公司获批。5月20日,中国太平发布公告称,比利时富杰集团拟以10.75亿元向太平养老增资,增资完成后,富杰集团将持有太平养老约10%股份。中国太平还授予富杰集团未来增持太平养老的选择权,可增持最高至(含)24.99%。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认为,在央国企逐渐退出保险股权的背景下,外资加码中小保险公司股权可以视为市场的一种自然调整。这反映了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持有信心,愿意在此时增加投资份额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控制力。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外资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还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这也意味着国内保险公司在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余丰慧表示,长远来看,这种变化有利于消费者,因为市场竞争加剧通常会促使各家公司提供更加多样化、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服务。不过,监管机构也需要确保外资进入的过程平稳有序,以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市场化风险出清
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这部被称为“退金令”的政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二是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从2024年险企股权转让统计数据来看,保险机构6月之后的股权转让极其频繁,共计26起,占比高达近70%。此外,近些年监管对于外资的开放政策频频。自2020年1月1日,监管正式取消经营人身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上限,迄今为止已满5年。2022年,监管规定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管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至此,外资投资中国保险市场的空间全面打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曾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他透露,金融监管总局已正式批复法国巴黎保险集团联合德国大众汽车金服海外公司,在京设立财险公司,批复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在京设立保险资管公司。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分析,“‘退金令’主要针对央企、国企股东。而部分中小保险机构盈利无法达到股东方预期,甚至部分增资也很难生存,也是当前中小险企股东退出的原因之一。”从2024年上半年寿险公司总体业绩来看,76家披露业绩的寿险公司中,45家盈利、31家亏损,亏损超四成。因资本市场上涨,2024年三季度,75家披露业绩的寿险公司中,48家盈利,27家亏损,亏损比例收窄。从财险公司角度来看,2024年三季度,85家披露业绩的财险公司中,63家盈利,22家亏损,亏损占比近26%,主要集中于中小财险公司。据一位中小寿险公司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坦言,目前大多数中小寿险公司主要依赖利差,属于“靠天吃饭”,一旦市场波动,收益率低于预期,利差模式就会受到挑战。而“吃利差”不仅仰仗投资端收益,对偿付能力、资本金的消耗也显而易见。自2021年至2023年8月底,共63家险企发布76起注册资本变更计划,其中45家公司取得监管批复,累计增加注册资本655亿元。其中,58起增资计划主体均为非上市保险公司,占比高达76%,中小险企是“补血”主力军。2024年12月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曾下发《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知,彼时业内最为关注的焦点在于,鼓励财险公司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迁册化险”,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出清风险。据一位地方财险公司高层表示,此前监管对于风险险企的处置思路一般为“接管”或者“接管+托管”的方式,其中周期较长、人员派出等方面成本较高,上述文件在风险化解处置方面鼓励“兼并重组”,这是首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利于未来风险险企的处置更加迅速,缩短时间周期。较国外发达市场而言,中国的保险公司数量在全球都位于前列,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未来监管原则上不会再批复新公司,哪怕是经营方可持续,但可替代性强的险企大概率也会面临兼并重组。”据一位中小型寿险公司人士介绍,当前保费收入占市场份额的比例达到5%的大寿险公司只有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和新华保险,仅这四家寿险公司就占到寿险市场将近46.44%的份额。市场份额在1%-5%的寿险公司有16家,其余63家则都为份额不足1%的小公司。“未来中国保险公司很可能会像日本那样,出现大规模的互相并购。”据一位中型险企高层透露,目前仅财险业明确鼓励兼并重组,未来等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出炉后,对寿险公司兼并政策大概率也将出台。“不过在保险公司合并过程中,存量的保单利益问题亦需妥善解决。”2024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其显示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各项修订草案中,保险法修订草案位列其中,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步伐正在加快。从日本经验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为应对“广场协议”的连锁反应,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政紧缩政策,揭开了日本金融危机的序幕。1997年4月25日,日产生命保险公司破产,这是日本寿险业二战以后50多年第一桩破产案。2000年前后,日本保险业40家险企中,有7家公司相继破产,行情破产比率接近20%。为此,日本政府加速对保险市场的兼并与重组,加强金融监管,成立了金融监督厅和“保险契约者保护机构”,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管理,促进保险公司自我重组。
责编 | 杨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