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行业资讯
关注联合资信
陕西省区位重要,文旅资源丰富,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明显。2023年,陕西省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分别位居全国第14位和第12位。从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来看,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全国14位,整体财政自给水平偏弱;政府性基金收入延续下降趋势;上级补助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近40%。陕西省综合财力及政府债务负担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陕西省二三产业协同驱动,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速发展,汽车、航天、光伏、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陕西省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落实“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陕西省各地级市经济实力分化明显,2023年,省会西安市经济实力领先,榆林市人均GDP水平最高。西安市和榆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大,但受煤炭等能源价格下滑影响,榆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较大规模下滑;西安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远超其他地区;除西安市及榆林市外,其他各地级市上级补助收入占综合财力比重均超六成。
债务化解及风险防范方面,陕西省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和债务风险化解储备金,建立监测监管体系;各地级市也制定了一系列化债措施及化债规划,包括加大转移支付、建立健全债务监测机制、组建市债务化解工作专班等。2023年以来,针对出现的负面事件,陕西省陆续出台多种化债举措,启动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同时金融机构参与化债,推动重点地区债务风险平稳过渡。
从城投企业看,2024年1-9月,陕西省城投企业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较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仍以西安市为主。从债务负担看,西安市发债城投企业有息债务规模较大,宝鸡市和咸阳市债务负担较重;安康市、延安市和咸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存在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从支持保障能力看,西安市及咸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较高。
1.经济发展状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文旅及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二三产业协同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类政策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区位重要,文旅资源丰富,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明显。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优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部为陕南秦岭巴山山地,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为关中盆地,具备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发展优势。陕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油、煤、天然气、水泥灰岩保有储量可观,品级、质量较好,在国内市场优势明显。此外,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有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示范区和大学科技园区。文旅资源方面,陕西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多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资源丰富。
交通方面,陕西省交通对内连接东南西北各地区,对外则是连接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十四五”期间,陕西省综合交通建设重点在加快“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推进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和健全“干支结合”的民用运输机场体系,打造面向“一带一路”、辐射全国、向西开发的新高地。
陕西省常住人口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城镇化率略低于全国水平。近年来,陕西省常住人口整体保持稳定,截至2023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3952万人,位列全国第16名;陕西省城镇化率较上年末提高1.14个百分点至65.16%,略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6.16%)。
陕西省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处于全国中游水平。2023年,陕西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86.07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GDP增速为4.3%,与上年持平,略低于全国水平(5.2%)。同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3%。2023年,陕西省人均GDP为8.54万元,位居全国第12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4万元)。2024年1-6月,陕西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257.47亿元,同比增长4.3%,经济稳步发展。
陕西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协同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陕西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8:54.8:36.4调整至2023年的7.8:47.6:44.6,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二三产业协同驱动。2023年,陕西省第二产业占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38.3%),第二产业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根据陕西省统计局公开数据,2023年,陕西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3258.74亿元,比上年增长4.7%,高出全国水平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7%,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4.6%,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5%。陕西省高技术制造业保持相对高速发展,汽车、航天、光伏、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汽车产量由2017年的62.13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147.0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5.2万辆,居全国第三位,陕西省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的汽车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壮大;2023年,陕西省光伏制造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光伏组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航天领域中火箭动力、卫星载荷、测控、通信等航天主导产业领域国内领先;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居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
陕西省“十四五”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一区六基地”能源发展格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组团。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陕西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并布局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未来产业;进一步对产业平台和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建设以西安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打造横贯关中平原的先进制造业走廊。能源方面,陕西省构建由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关中能化装备制造服务基地、渭北多能互补示范基地、大西安能源科技创新基地、彬长旬麟清洁低碳能化基地、陕南绿色清洁能源基地组成的“一区六基地”能源发展格局。此外,陕西省新成立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组团,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制造业区域布局看,陕西省推动关中协同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升级,陕北绿色转型,“赋能”老区高质量发展,陕南高质量发展生态、绿色之路,逐步实现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根据《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省着力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落实“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上,陕西省重点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重点推进“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建设;咸阳市优化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承接西安部分产业转移;宝鸡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渭南市全方位深化与西安市融合发展;铜川市高质量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榆林市高质量发展,坚持重大项目引领、重大园区承载、先进技术应用示范,有序高效绿色开发能源资源;延安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汉中市深化与广元、达州、巴中等城市协同发展;安康市、商洛市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此外,陕西省推动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以布局优化为重点,提升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水平;以能源革命为引领,加速推动陕北转型升级发展;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路径,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2024年以来,陕西省在开拓国际市场、自贸区战略提升、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等方面推出了各项政策,促进全省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
2.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全国中游,财税质量较高,财政自给水平偏弱,政府性基金收入延续下降趋势。陕西省上级补助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较高,陕西省综合财力和整体债务负担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增长,财政自给水平偏弱。2023年,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437.60亿元,全国排名第14位,同比增长3.8%,低于全国水平(6.5%);税收占比保持在80%左右;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下降至47.91%,财政自给水平偏弱。2024年1-6月,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7.38亿元,下降4.3%,其中税收收入1385.72亿元,下降3.9%。
受车辆通行费管理体制调整和土地、房地产市场环境影响,陕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延续下降趋势。2023年,陕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1785.54亿元,下降9.3%,主要系高等级公路车辆通行费管理体制调整[1],不再缴入政府性基金收入所致;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68.15亿元,较上年变化不大。2024年1-6月,受土地及房地产市场行情影响,陕西省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664.31亿元,下降17.2%。
陕西省上级补助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较高,综合财力位于全国中游。2023年,陕西省上级补助收入同比增长至3407.42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17位,主要是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和固定数额补助收入占比较高。2023年,陕西省上级补助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为39.75%。2023年,陕西省综合财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4位,位于全国中游。
陕西省整体债务负担处于全国中游水平。2023年,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0%/综合财力)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0%/GDP)分别为126.65%和32.13%,在31省市自治区中分别排名(由低到高)第9位和第12位。
1.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
陕西省各地级市经济实力分化明显,省会西安市产业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显著,经济实力突出;陕北地区资源优势明显,榆林市人均GDP远高于其他地级市。
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共分为三大自然区,包括陕北黄土高原区(榆林市和延安市2市)、关中平原区(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和铜川市5市)和陕南秦巴山区(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3市)。
西安市产业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显著,陕北地区资源优势明显。从产业分布来看,陕西省各地级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等发展相关产业,拥有1个国家级新区、12个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以及上市公司85家[2]。其中,西安市产业优势突出,上市公司数量远多于陕西省内其他地级市,集聚效应显著。陕北黄土高原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明显。
陕西省各地级市经济实力分化明显,省会西安市经济实力突出,榆林市人均GDP远高于其他地市。从经济总量看,省会西安市2023年实现GDP12010.76亿元,约占全省GDP总量的36%;榆林市凭借其煤炭、煤化工等产业优势,GDP稳居全省第二;咸阳市、宝鸡市、延安市、渭南市和汉中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安康市、商洛市和铜川市GDP规模较小。从经济增速看,2023年仅西安市和榆林市GDP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其余地级市GDP增速均在1.7%~4.3%之间,其中安康市和延安市GDP增速相对较低,分别为1.7%和1.8%。
人均GDP方面,榆林市人均GDP最高,西安市和延安市人均GDP在陕西省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余地级市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安市人口“虹吸效应”明显,省内其余大部分地级市常住人口呈负增长。根据七普数据,西安市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2010-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4%,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据2023年西安市3‰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8.23万人,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对周边城市“虹吸效应”明显。此外,榆林市和延安市凭借其能源资源优势,也对人口有一定吸引力。除上述城市外,陕西省其余地级市常住人口均呈现净流出态势。
2.各地级市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1)财政收入情况
陕西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明显分化,西安市和榆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远超其他地级市,2023年榆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较大规模下滑,各地级市财政自给水平普遍较低;西安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远超其他地区,受房地产市场走弱影响,大部分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有所下降。上级补助收入对各地级市综合财力的贡献度较高。
2023年,西安市和榆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大,但榆林市出现较大规模下滑。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看,陕西省各地级市可以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西安市和榆林市,其中西安市为省会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大;榆林市资源及产业优势显著,与除西安市外的其余地级市保持较大差距。第二梯队为其余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小于200亿元,其中延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和宝鸡市超过百亿元规模。从增速来看,2023年,受煤炭等能源价格下滑影响,榆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了负增长;其余地级市增速均在5%以上。
2023年,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税收收入占比有所下降,财政自给水平普遍较低。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3年,受非税收入增长及留抵退税政策等因素影响,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较上年均有所下降;陕西省从“四个聚焦”[3]发力,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从财政自给率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榆林市和西安市财政自给率分别为60.37%和55.06%,其余各地级市财政自给率均在35%以下,安康市和商洛市财政自给率不足10%,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财政自给水平较低。
西安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远超其他地区,2023年呈增长态势;受房地产市场走弱影响,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均有下降。2023年,西安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大,远超其他地级市。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陕西省除西安市、榆林市和汉中市外,其余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有所下降,其中咸阳市、渭南市、安康市和铜川市降幅超过20%。
上级补助收入对陕西省各地级市综合财力的贡献度较高。从上级补助收入规模来看,陕西省除铜川市外,各地级市所获上级补助收入规模均超过250亿元。从上级补助收入规模占比来看,除西安市和榆林市外,陕西省其余地级市上级补助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均超过了60%,其中安康市和商洛市超过了80%。
(2)债务情况
陕西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持续增长,主要集中在省会西安市,政府负债率均有所上升。陕西省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明确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双降”任务目标,同时设立债务风险化解储备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参与化债,同时陕西省于2023年发行了100亿元的特殊再融资政府债券用于债务化解。此外,各地级市也制定了一系列化债措施和化债规划。
陕西省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西安市,部分地级市政府债务率较高。陕西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持续增长,省会西安市政府债务规模最大。截至2023年末,西安市政府债务余额占全省债务余额的比重为37.10%,其余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均不足千亿元。政府负债率方面,2023年,陕西省各地级市政府负债率同比有所上升,但均控制在50%以内,其中商洛政府负债率最高,为49.07%。政府债务率方面,陕西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率均在150%以内,其中铜川市、西安市、商洛市、延安市和安康市政府债务率超过120%。
陕西省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设立债务风险化解储备金,建立监测监管体系,推动重点地区债务风险平稳过渡。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此后化债文件及配套打补丁文件陆续出台。2023年,根据陕西省财政决算报告,陕西省先后三次组织摸清全省债务底数,形成“1+5”一揽子化债方案;聚焦高风险地区,明确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双降”任务目标;设立债务风险化解储备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参与化债;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争取债务风险化解试点、投放储备金等措施,让重点地区债务风险平稳过渡;建立评估体系,对全省融资平台逐一研判、精准识别,“一企一策”制定方案。
陕西省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西安市,西安市针对债务风险防范及债务化解方面,2021年《西安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印发,严禁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西安市2022年决算的报告》提出定期开展隐性债务化解“线上+线下”核查,杜绝虚假化债、数字化债,持续推进审计问题整改问责;坚持政府债务“借、用、管、还”一体化全流程管理,压实各级债务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持续完善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西安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2024年西安市将建立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管理监测监管体系,坚持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偿还、监督一体化全流程管理;充分发挥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储备金作用,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陕西省其他下属各地级市也制定了一系列化债措施及化债规划,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3年以来,陕西省部分区域陆续出现非标违约、商票逾期等负面事件;此外,西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由于应收账款回款滞后导致缺乏流动性资金等问题,出现债券违约事件,区域债务风险显现。针对较大的债务压力,陕西省陆续出台多种化债举措,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获得金融机构在长、短期流动性支持意愿强。此外,陕西省启动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缓解区域短期偿债压力。同时陕西省财政设立债务风险化解储备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参与协同化债。
1.城投企业概况
陕西省城投企业集中于省会西安市;发债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AA和AA+为主,高信用级别城投企业集中在西安市本级、西安高新区和西咸新区。
截至2024年9月末,陕西省内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共68家,其中地市级城投企业18家、区县级城投企业15家、国家级新区城投企业9家、开发区级城投企业26家。从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看,西安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咸阳市和渭南市,其他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在5家以下,汉中市无存续债券城投企业。从信用级别分布看,主体信用等级为AA-、AA、AA+和AAA的企业占比分别为4.41%、48.53%、26.47%和11.76%,发债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AA和AA+为主;从分布区域看,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的城投企业分布在西安市本级、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和榆林市;AA+城投企业集中在西安市区县级和西安市开发区级层面;AA城投企业集中在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AA-的企业集中在渭南市和西安市区县。级别迁徙方面,2023年以来,陕西省内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中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榆林市城市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均发生级别上调,上述公司最新主体信用等级分别为AA+和AAA;展望方面,西安曲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2.城投企业发债情况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省城投企业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有所下降,区域上仍以西安市为主。净融资方面,2023年西安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较大,但2024年以来,西安市及咸阳市等地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转负。陕西省存续债券集中在西安高新区和西咸新区。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省城投企业累计发行债券数量合计90只,规模为706.93亿元,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较2023年同期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15.09%和23.12%,区域上仍以西安市为主,宝鸡市和榆林市2024年前三季度发行债券规模同比显著增长,商洛市、安康市和汉中市均未新发行债券。
2023年,陕西省城投企业中AAA、AA+和AA城投企业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35.76%、35.79%和28.27%,结构相对均衡,其中AA城投企业发债规模同比有所下降。西安市、西咸新区发债城投企业主体级别集中在AA+和AAA,延安市发债城投企业主体级别以AA+为主,其余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主体级别以AA为主。
2023年,西安市及咸阳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在陕西省内规模较大,均在100亿元以上,其余地级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均在50亿元以下,其中榆林市、宝鸡市和安康市债券净融资规模为负。2024年1-9月,陕西省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同比有所收窄,西安市、咸阳市、延安市和商洛市的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额转为负值,榆林市转为净流入,宝鸡市和安康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额持续为负。
从存续债券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9月末,陕西省发债城投企业存续债券规模2998.90亿元,其中西安市存续债券规模占全省的65%左右。从西安市本级、各行政区、高新区和开发区等功能区来看,西安高新区存续债券规模较大(占西安市存续城投债券的规模比超36%)。此外,西咸新区城投企业发行债券规模较大。西安高新区及西咸新区存续债券规模占全省的40%左右。
从增信情况看,截至2024年9月末,陕西省存续城投债券中存在金融机构担保的债券规模占全部规模的11.59%,以西安市为主,其次为咸阳市、渭南市和延安市,其中陕增进担保债券占存续金融机构担保城投债券的48.48%。
3.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西安市发债城投企业有息债务规模较大,宝鸡市和咸阳市债务负担较重。2025年西安市和咸阳市到期债券规模较大。安康市、延安市和咸阳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较低。
截至2023年末,陕西省存续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超过1.45万亿元,其中西安市存续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超过万亿元(占陕西省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的70%左右),除咸阳市外,其余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均在千亿元以下。债务结构方面,除铜川市以债券融资(60%左右)为主,渭南市其他类融资占比较高以外,其他各地级市均以银行类融资为主(占比均超50%)。
债务负担方面,自2022年以来,除榆林市波动较大外,陕西省各地级市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整体变动不大。截至2024年6月末,宝鸡市和咸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超过68%,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债券集中兑付方面,2025年,陕西省发债城投企业到期债券(在考虑行权的情况下)规模为1247.12亿元,其中西安市及咸阳市2025年到期债券规模较大,存在一定的集中偿付压力。
短期偿债能力方面,截至2023年末,除铜川市外,陕西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均小于1,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安康市和延安市覆盖程度较上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024年6月末,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整体变化不大,安康市、延安市和咸阳市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在0.20倍以下,存在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
再融资方面,2023年,除榆林市和延安市外,陕西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整体表现为净流入,2024年上半年,西安市、咸阳市、榆林市和安康市地区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为净流入,其他地区为净流出。西安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较大;因咸阳市中包含部分西咸新区企业,咸阳市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仅次于西安市;其他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不多,筹资活动净现金流相对较小。
4.各地级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陕西省地级市中咸阳市及西安市的“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超过500%,除榆林市外,绝大部分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介于100%和250%之间。
[1]陕西省调整政府还贷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收支管理,实行企业内部通行费“收支两条线”管理。
[2]上市公司数量为截至2024年10月17日,从企业预警通中获取的数据。
[3]聚焦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聚焦财力分布相对均衡、聚焦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聚焦县区保障更加有力。
公用评级三部
崔竞元 韩锦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