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研究】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北京篇

财富   2024-11-11 17:31   北京  

更多行业资讯

关注联合资信



报告概要
  • 人口、科研和文化资源等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产业是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高精尖产业构想,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同时力求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上游,人均GDP居全国之首;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税收入质量高,财政自给能力较强,综合财力雄厚,政府债务负担较轻。
  • 北京市各区在区域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存在差异,经济实力分化明显。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经济财政实力在北京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生态涵养发展各区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限制,经济财政实力靠后。近年来,区域重点项目投资和置换存量债务等推高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余额,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水平居前。
  • 北京市发债城投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较为合理,短期偿债压力不大;2023年北京市大部分城投企业外部融资为净流入,区域再融资能力强。


一、北京市经济及财政实力

1.北京市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人口、科研和文化资源等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上游,人均GDP居全国之首。第三产业是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高精尖”和数字经济是北京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北京市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5.8万人,位列全国城市第三。北京市定位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持续落实“一核一城三带两区”[1]总体框架,文化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国际交往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在京登记落户国际组织机构增至115家;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有中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截至2023年末,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京77家,占全国28.1%,北京市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1家,累计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3万家。2023年,北京市蝉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第三,科研城市全球第一。

北京市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上游,人均GDP居全国之首。2021-2023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2023年GDP居全国第13位,GDP增速有所波动。同期,北京市人均GDP稳定增长,全国排名首位。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波动,2023年,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5.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6.1%。2024年1-6月,北京市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向好态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791.3亿元,同比增长5.4%。

第三产业是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高精尖”和数字经济是北京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2021-2023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由0.3:18.0:81.7调整为0.2:14.9:84.8,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北京市第三产业主要包括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3年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663.1亿元和8514.4亿元,增速分别为6.7%和13.5%。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高精尖产业构想,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四个特色优势产业(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创新链接产业(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和一批未来前沿产业。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预计2025年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0%以上。北京市力求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关键赛道,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全面改革。2023年北京市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766.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88%。


2.北京市财政实力及政府债务情况

北京市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税收入质量高,财政自给能力较强,综合财力雄厚,政府债务负担较轻。

2021-2023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持续增长,2023年位列全国第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高,财政收入质量高,且财政自给能力较强。2021-2023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下降,但整体降幅不大。整体看,北京市财政实力雄厚。

政府债务负担较轻,政府债务限额内仍有一定融资空间。2021-2023年,北京市政府债务余额持续增长。2023年末,北京市一般债务余额2459.82亿元、专项债务余额8916.26亿元,债务余额位于全国中游水平。同期,北京市一般债务限额3022.2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9857.10亿元,尚有一定融资空间。2021—2023年,北京市政府债务率及负债率均持续增长,2023年末分别为114.72%和26.00%,均居全国第五位(从低到高)。

北京市为全国第一批“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省市。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北京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市、区政府分别设立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各地区政府性债务管理,财政局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全市政府性债务风险情况,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整体债务风险可控。



二、北京市各区经济及财政实力

1.北京市各区经济实力及产业特征

北京市各区在区域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存在差异,经济实力分化明显,2023年,除大兴区外各区GDP均实现增长,海淀区和朝阳区经济实力在北京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首都功能核心区以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程度高;生态涵养发展各区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限制,经济实力靠后。

北京市16个行政区分为四大功能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首都功能核心区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是首都功能的最主要载体,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区域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95%,以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为主要产业。城市功能拓展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科技产业发展,以商务服务、信息产业、金融服务业、科技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等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疏散北京中心区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为北京市的持续协调发展做出贡献。生态涵养发展区大部分位于山区或浅山区,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首都的生态屏障,各区产业结构虽以第三产业为主但整体经济实力相对靠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到,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核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为中心城区(城六区),一副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两轴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为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为生态涵养区。


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整体向好,但经济实力差距较大。2023年,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总体表现较好,除大兴区外,北京市各区GDP均实现增长。北京市各区在区域功能定位、经济结构、产业集聚等方面存在不同,各区GDP规模差距明显。海淀区和朝阳区经济实力在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生态涵养发展各区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限制,GDP规模均处于500亿元以下。受益于经济水平较高、人才集聚和疏解非首都职能,西城区和东城区人均GDP分别为54.59万元和50.80万元,明显优于其他各区。


2.北京市各区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财政实力明显强于其他各区。2023年,除怀柔区和门头沟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小幅下降外,其他各区均实现增长;西城区和东城区可供出让土地规模较小,政府性基金收入维持较低水平;生态涵养发展区财力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较强。近年来,区域内重点项目投资和置换存量债务等推高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规模,债务水平高于其他各区。 

(1)财政收入情况

北京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差距较大,2023年,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列前三,明显高于其他各区;生态涵养发展各区财政实力较弱。除怀柔区和门头沟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小幅下降外,其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平谷区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升级带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全市增幅最大。北京市大部分区财税收入质量较好,朝阳区、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和石景山区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接近或超过90.00%,房山区和延庆区受产业结构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税收收入占比不高。北京市各区财政自给能力有所分化,“东西海朝”财政自给率高于75%,其余各区均低于60%。

2023年,位于北京市核心地段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可供出让土地规模较小,政府性基金收入维持较低水平;朝阳区和海淀区土地成交量较大;随着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和昌平未来科学城的持续开发和招商,两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明显;生态涵养发展区受地理环境、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等因素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较小,同时区域综合财力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较强。


(2)政府债务情况

2023年末,除房山区和东城区政府债务余额略有下降外,其他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呈不同程度增长。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余额分居第一和第二,丰台区债务较大与置换存量债务和重点项目建设投入等有关,大兴区范围内京津冀协同发展、临空经济区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投入带动债务持续增长。东城区和西城区为发展较为成熟的核心区域,已过举债高峰期,政府债务余额较小,债务负担轻。债务水平方面,2023年末,丰台区和大兴区债务率最高,顺义区、通州区和丰台区债务率上升幅度明显,平谷区受益于财力提升政府债务率有所下降。



三、北京市城投企业偿债能力

北京市发债城投企业主要集中在市本级,以高级别为主。2023年,北京市城投债发行规模有所增长,市本级、西城区、昌平区和大兴区发行规模相对较大。2023年和2024年1-9月,北京市城投企业债券融资均为净融入。

1.北京市城投企业概况

截至2024年9月末,北京市内存续发债城投企业共29家,其中市本级城投企业5家、区级城投企业24家,西城区、大兴区、昌平区、怀柔区、通州区和海淀区拥有2家及以上城投企业。北京市发债城投企业中AAA主体和AA+主体数量分别为10家和11家。


2. 城投企业发债情况

截至2024年9月末,北京市城投企业存续债券规模1973.37亿元,其中市本级城投企业存续债券规模782.33亿元(占39.64%),各区城投企业存续债券规模1191.04亿元(占60.35%)。

2023年,北京市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711.50亿元,同比有所增长(2022年为518.20亿元),其中市本级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最大(290.00亿元),占北京市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40.76%,除此之外,西城区(95.00亿元)、昌平区(89.80亿元)和大兴区(58.70亿元)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较大。2023年,北京市AAA级别城投企业发债规模占全市总规模的57.95%。2024年1-9月,北京市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582.85亿元,市本级(208.00亿元)、西城区(146.95亿元)和大兴区(90.50亿元)发行规模较大。

2023年,北京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入246.34亿元,各区均表现为净融入。2024年1-9月,除市本级外均为净融入。


3. 北京市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北京市发债城投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较为合理,短期偿债压力不大。2023年北京市大部分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为正,区域再融资能力强。

截至2024年6月末,北京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9150.70亿元,较2023年末有所下降(2023年末为9844.37亿元),其中市本级城投企业债务规模较大。城投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较为合理,除通州区外,其他各区城投企业短期债务占比均低于30%。

2022-2024年6月末,北京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24年6月末,海淀区、丰台区和西城区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高于60%,债务负担相对较重。2024年10-12月和2025年,到期城投债券集中于市本级、西城区、大兴区和昌平区,总体偿付压力不大。

短期偿债压力方面,2023年末,丰台区、平谷区、海淀区和昌平区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能力上升明显,北京市大部分区域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大于1倍,短期偿债压力不大。净融资方面,2023年,发债城投企业外部融资总体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仅石景山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小幅净流出,资金主要流向市本级和西城区等高级别城投企业。整体看,北京市发债城投企业资质较优,再融资能力强。


4. 北京市各区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北京市存续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在区域整体债务中的占比为25.48%,占比一般。大兴区、丰台区和怀柔区“(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超过300%,其他各区综合财力对区域整体债务的保障能力较强。


[1]“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一核是指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城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公用评级四部

赵晓敏


点击“在看”,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更新

联合资信
中国最具规模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 业务包括对多边机构、国家主权、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的评级,对上述经济主体发行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结构化融资工具的评级,以及债券投资咨询、信用风险咨询等其他业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