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研究】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安徽篇

财富   2024-10-30 17:30   北京  

更多行业资讯

关注联合资信



报告概要

安徽省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交通和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人口基数较大,但城镇化率偏低。安徽省产业发展方向清晰,汽车作为安徽省首位产业,对全省经济的带动明显,产业升级持续推进。2023年,安徽省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3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增长,规模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较强,但财政自给率一般;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安徽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继续下降,上级补助收入对地方综合财力贡献度较高;安徽省政府负债率和政府债务率在全国各省排名(按照指标从低到高排序)居中,债务负担一般。依托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安徽省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从地市层面看,安徽省各地市经济水平存在分化,合肥市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人口虹吸效应明显;各地级市经济增速相对平均,主要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安徽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与经济实力排序趋同,各地市间财政实力亦存在分化。2023年,除黄山市外,其余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均实现增长;大部分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财政自给率相对较低的地市主要依赖上级补助实现收支平衡。安徽省各地市政府债务余额较2022年底均有所增长,各地市政府债务率指标均有所增长,马鞍山市、阜阳市、亳州市和六安市政府债务率指标相对较高。

从企业层面看,安徽省发债城投企业以地市级和区县级为主,主体信用级别以AA为主,高信用级别城投企业主要集中在合肥市。2023年,安徽省城投企业整体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均有所增长,大部分地市城投企业均保持债券融资净流入。2024年1-9月,受融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安徽省大部分地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额为负。宣城市、亳州市、阜阳市和芜湖市2025年债券到期规模相对较大。除池州市和黄山市外,安徽省其他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地方综合财力”均超过300.00%,其中淮北市和蚌埠市超过500.00%。



一、安徽省经济及财政实力

1.安徽省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陆路交通网发达。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与苏、浙、豫、鄂、赣、鲁六省相邻,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枢纽链接,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其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安徽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及旅游等自然资源;全省铁路密度和高等级公路密度居中部地区前列;“十四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业计划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重点投资于公路项目。

人口基数较大,但城镇化率偏低。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常住人口6121万人,较上年底减少6万人,人口数量排名全国第9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51%,较上年底提升1.3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6.2%),主要系阜阳、亳州和宿州等地市城镇化率偏低所致。

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是主要驱动。2023年,安徽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050.6亿元,居全国第11位;GDP增速为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近三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速)是拉动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期,安徽省人均GDP为7.68万元,在全国排第13名(较2022年上升1位)。

2024年1-6月,安徽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967.0亿元,同比增长5.3%,经济平稳发展。

产业发展方向清晰,以汽车为引领的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凸显,产业升级持续推进。安徽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40.1:52.5。安徽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产业承接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已形成以汽车为首位产业,光伏、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2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明显高于全国水平(4.6%);其中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33.9%,对全省制造业产值拉动明显。工业产品中,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屏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6.3%和21.3%,汽车同比增长48.1%(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60.5%)。此外,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2023年安徽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4%,全省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8.0%,总量居全国第8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政策利好区域发展。受益于国家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安徽省未来发展前景良好。2019年,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全域,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安徽地域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深化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并提出建设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同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安徽省随后发布《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明确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发枢纽。


2.安徽省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2023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增长,规模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较强,但财政自给率一般;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2023年安徽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继续下降,上级补助收入对地方综合财力[1]贡献度较高。安徽省政府负债率和政府债务率在全国各省排名(按照指标从低到高排序)居中,债务负担一般。

2023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939.20亿元,在全国(不含台湾)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0位,同口径增长9.8%;税收占比为65.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较强;财政自给率为45.57%,财政自给程度一般。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2023年,安徽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5.42%。2023年,安徽省上级补助收入有所增长,上级补助收入占各年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为41.53%,对地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较高。

2024年1-6月,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9.75亿元,同比下降0.2%;同期,安徽省政府性基金收入473.4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4.4%,主要受房地产市场形势影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滑所致。

安徽省整体债务负担在全国各省排名居中,债务负担一般。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综合财力*100.00%)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GDP*100.00%)分别为147.13%和33.40%,在全国(不含台湾)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分别排名(按照指标从低到高排序)第15和第13位。



二、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及财政实力

1.安徽省各地市经济情况

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按地理位置分为皖北地区(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亳州市)、皖中地区(合肥市、六安市、滁州市)和皖南地区(安庆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池州市、宣城市、黄山市),省会为合肥市。根据《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构建“两圈两带两区”的城镇空间格局,“两圈”包括合肥都市圈和阜阳城市圈,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推动与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其他都市圈高效联动;阜阳城市圈包括阜阳市全域及周边市县,是引领皖北发展的核心区域。“两带”为沿江城市带和淮蚌合芜宣城市带;沿江城市带包括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宣城市、滁州市7市,形成东西向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城市带包括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7市,依托商合杭通道、京福通道和G60科创走廊,形成南北向城市带,对内联动皖北片区,对外连接苏浙鲁豫地区。“两区”为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和皖南文化绿色城镇联动区;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包括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6市,以阜阳城市圈为引领;皖南文化绿色城镇联动区包括宣城市、池州市、黄山市3市,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和魅力彰显,强化中心城市、县城、特色城镇联动。

安徽省汽车产业链完整并形成了较强的区域产业集聚,各地市在汽车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多点开花”;上市公司区域分布聚集性明显。

产业发展方面,安徽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科创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各地市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省的首位产业,通过培育和招引包括江淮汽车、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安凯客车、合肥长安、合肥比亚迪、奇瑞汽车等整车链主企业,安徽省已建立起涵盖整车、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在内的汽车全产业链体系。安徽省内16市均有与汽车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了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其他地市多点支撑的一体化产业布局;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量达249.1万辆(位居全国第2位)、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位居全国第4位)。同时,安徽省形成了以合肥市为核心,蚌埠市、滁州市、芜湖市等城市为发展弧的“一核一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布局。

截至2024年10月10日,安徽省共有A股上市公司180家,居全国第7位。从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来看,安徽省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基础化工、电子、汽车、环保和医药生物行业,制造业在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中占据领先地位,占安徽省上市公司总数的72.78%。分区域来看,安徽省各地市均拥有上市公司,其中83家位于省会合肥市,占46.11%,区域分布聚集性明显。此外,安徽省还拥有2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徽省各地市经济水平存在分化,合肥市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各地市经济增速相对平均,主要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从区域发展水平看,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分化明显,省会合肥市经济总量遥遥领先。2023年,安徽省16个地市经济总量均超过千亿元。其中,合肥市GDP总额占全省GDP总量的26.94%;芜湖市、滁州市和马鞍山市因毗邻南京市,可承接南京市的溢出资源,经济实力相对靠前;皖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其中阜阳市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因池州市和黄山市人口总量相对较少,经济总量排名靠后。从经济增速来看,2023年,安徽省各地市增速相对平均,除黄山市增速低于5.0%外,其余各地市增速均在5.0%~6.5%之间。产业结构方面,2023年,除滁州市和宣城市外,其余地市均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安徽省各地市人均GDP差异较大,与苏、浙毗邻的东部地市人均GDP水平较高。从人均GDP来看,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市人均GDP差异较大。2023年,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人均GDP均超过11.0万元,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和阜阳市人均GDP均不足5.0万元,其中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属人口大市,人均GDP相对较低。分区域看,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皖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各地市的人均GDP水平明显低于皖南地区;得益于长三角经济溢出效应,安徽省东部与江苏、浙江毗邻的地市人均GDP水平较高。

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多于皖南地区,但城镇化水平低于皖南地区;合肥市人口虹吸效应明显。截至2023年底,合肥市和阜阳市常住人口位居安徽省各地市前两位,但合肥市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阜阳市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从区域分布来看,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多于皖南地区,但城镇化水平低于皖南地区。同期末,安徽省各地市中合肥市常住人口规模增加最多,虹吸效应明显。


2.安徽省各地市财政实力及政府债务情况

(1)财政收入情况

安徽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与经济实力排序趋同,各地市间财政实力亦存在分化,省会合肥市财政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市。2023年,除黄山市外,其余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均实现增长,大部分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财政自给率相对较低的地市主要依赖上级补助实现收支平衡。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看,2023年,合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3.60%。分区域来看,皖中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高,除省会合肥市外,滁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居全省第三;皖南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分化明显,芜湖市、马鞍山市以及宣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均位列全省前五,池州市及黄山市排名靠后;皖北地区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异不大,均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其中,阜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皖北地区首位、全省第六位。一般公共预算增速方面,除黄山市外,安徽省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池州市和安庆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居全省前列,均超过10%。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3年,除黄山市外,安徽省地市税收占比均在55.0%以上。淮南市税收收入同比增幅明显,同比增长25.90%,税收收入占比同比增长10.09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宿州市和黄山市税收收入同比下降,降幅分别为5.60%和5.13%;芜湖市、滁州市和安庆市税收收入增幅超过10.0%。从财政自给率看,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的财政自给率相对较高,均在65.0%以上;滁州市、宣城市和铜陵市财政自给率均超过50.0%,其余10个地市财政自给率均不足50.0%,财政自给能力偏弱。


政府性基金收入

2023年,安徽省大部分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从规模上看,合肥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仍为全省最高,占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的28.29%,其余各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较合肥市存在较大差距,池州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最小。从增速来看,2023年,除蚌埠市和滁州市外,其余各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合肥市、亳州市和铜陵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超过40.0%。


上级补助收入

安徽省地市中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地市上级补助占综合财力比重较大。合肥市自身财政实力突出,对上级补助的依赖度一般,2023年上级补助收入占其综合财力比重为21.82%。财政自给能力排名靠后的六安市上级补助收入占其综合财力比重最高,为58.99%。安徽省财政自给率不足50.0%的地级市上级补助收入占其综合财力比重基本在40.0%以上。从综合财力方面来看,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综合财力在省内遥遥领先,超过2000.00亿元。除合肥市外,其他地市综合财力均未超过1000.00亿元。阜阳市由于获得的上级补助收入规模较大,综合财力在省内排名第二。


(2)债务情况

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各地市政府债务余额较2022年底均有所增长,合肥市政府债务余额最高。同期末,各地市政府债务率指标均有所增长,马鞍山市、阜阳市、亳州市和六安市政府债务率指标相对较高。

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各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均较2022年底有所增长,其中合肥市政府债务规模超过2000.00亿元,芜湖市、滁州市、阜阳市和六安市政府债务余额均超过1000.00亿元,其余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300.00亿元至1000.00亿元之间。政府负债率方面,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各地市政府负债率均有所上升,其中六安市政府负债率超50.00%,其余各地市政府负债率均在50.00%以内。政府债务率方面,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各地市政府债务率均有所上升,其中马鞍山市、阜阳市、六安市和亳州市政府债务率相对较高,均超过170.00%;合肥市政府债务率最低。

债务管控方面,根据《关于安徽省2023年决算的报告》,安徽省财政厅在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决议情况中提到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具体举措为加强专项债券使用监管,同时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控机制。此外,安徽省财政厅在安排2024年财政重点工作中强调“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财力保障;积极向上争取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增发国债资金使用;“筑牢财政安全发展底线”,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督促市县扎实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防止新增隐形债务;加快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分类厘清、改革转型,依法依规厘清政府和企业权责,加快剥离政府融资职能。

地级市层面,本报告选取了政府债务率接近或超过170.00%地级市以及我国财政部通报的存在新增隐性债务的地级市(安庆市和池州市)的决算报告或预算执行报告中关于债务管控及化解部分的表述,具体情况见表7。各地市针对债务管理与化解的工作安排与安徽省针对债务管理的要求相呼应,基本围绕要求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妥善化解存量债务,财政重点支持“三保”展开。



三、安徽省城投企业偿债能力

1.城投企业概况

安徽省发债城投企业以地市级和区县级为主,其中皖中和皖南区域的发债城投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安徽省发债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AA为主,高信用级别城投企业主要集中在合肥市。

截至2024年6月底,安徽省内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共152家,其中地市级城投企业45家、区县级城投企业86家、园区级城投企业21家。从城投企业区域分布看,各地级市均有发债城投企业,其中合肥市、安庆市、滁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和蚌埠市的城投企业数量均超过10家。从级别分布看[2],最新主体级别为AAA的城投企业共2家,其中合肥市和芜湖市各1家;AA+及AA级城投企业数量分别为30家和96家;AA以下城投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区县。整体看,安徽省发债城投企业信用级别以AA为主,高信用级别城投企业主要集中在合肥市。


2.城投企业发债情况
2023年,安徽省城投企业整体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均有所增长,大部分地市城投企业均保持债券融资净流入。2024年1-9月,受融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安徽省大分部地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额为负。
2023年,安徽省共有100家城投企业发行债券,发行数量合计333只,规模为2113.25亿元,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均有所增长。安徽省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前五位分别是合肥市、阜阳市、亳州市、宣城市和滁州市,上述区域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均超180.00亿元,合计占全省的51.48%。
2024年1-9月,安徽省城投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占上年全年的55.42%,主要发债区域较上年变化不大。

2023年,安徽省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527.07亿元,同比实现增长,其中合肥市净融资108.42亿元(占20.57%)。分区域看,2023年,除马鞍山市和芜湖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额为负以外,其余地市均保持融资净流入;合肥市、阜阳市、蚌埠市、宣城市和铜陵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均超50.00亿元;安庆市、滁州市、六安市和宿州市净融资额同比有所下降。2024年1-9月,受融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安徽省大部分地市城投企业债券净融资额为负。


3.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城投企业整体债务负担较上年底小幅攀升,亳州市和淮北市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相对较重。除合肥外,安徽省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短期债务指标表现偏弱,宣城市、亳州市、阜阳市和芜湖市2025年债券到期规模相对较大,存在一定集中偿付压力。2024年上半年,受融资环境影响,六安市、黄山市、安庆市、阜阳市和亳州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转为净流出,其余地市均实现净流入。

截至2024年6月底,安徽省发债城投企业[3]全部债务规模为22921.13亿元,其中合肥市城投企业债务规模最高,为3933.62亿元,滁州市其次(2060.44亿元),二者合计占安徽省城投债务的26.15%;铜陵市、淮南市、池州市和黄山市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相对较小,均低于千亿;其余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均位于1000.00~2000.00亿元区间。

债务负担方面,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整体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较上年底小幅攀升;分区域来看,亳州市和淮北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超过60.00%,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其余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介于45.00%~60.00%之间。债券集中兑付方面,安徽省发债城投企业将于2025年到期债券(考虑行权)规模[4]为1354.53亿元,其中宣城市、亳州市、阜阳市和芜湖市2025年到期规模相对较大,存在一定集中偿付压力。

短期偿债指标方面,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均小于1.0倍,除合肥市、安庆市、蚌埠市、亳州市和六安市以外,其余地级市覆盖程度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024年6月底,安徽省大部分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有所提升,其中合肥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超过1.0倍,指标表现相对较好。整体看,安徽省大部分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不足0.5倍,短期偿债压力相对较大。再融资方面,2023年,除马鞍山市以外,安徽省其余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均为净流入,合肥市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最大;滁州市、蚌埠市和宣城市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均超百亿元;受部分发债城投企业融资规模扩大影响,滁州市、池州市和芜湖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同比增幅较大。2024年上半年,受融资环境影响,六安市、黄山市、安庆市、阜阳市和亳州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转为净流出,其余地市均实现净流入。



4.各地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截至2023年底,除池州和黄山“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相对较低外,安徽省其余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均超过1000.00亿元,其中合肥市整体债务规模超过6000.00亿元。同期末,池州市和黄山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地方综合财力”指标相对较低,其余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地方综合财力”均超过300.00%,其中淮北市和蚌埠市超过500.00%。


[1]地方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中上级补助收入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两部分上级补助收入合计,下同。

[2]截至2024年6月底,安徽省152家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中,可获取最新主体级别的企业样本数为148家。

[3]统计口径以前述152家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为基础样本,剔除母子公司数据影响。

[4]统计口径以2024年9月底存续债券情况为基准。




公用评级二部

陈婷 王文才 程畅威 张宇


点击“在看”,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更新

联合资信
中国最具规模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 业务包括对多边机构、国家主权、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的评级,对上述经济主体发行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结构化融资工具的评级,以及债券投资咨询、信用风险咨询等其他业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