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测试设计等研发岗位绩效考核度量表
岗位 | 指标 | 说明 | 度量办法 |
软件开发工程师 | 代码质量 | 评估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以及是否遵循编码规范。 | 代码审查、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单元测试覆盖率。 |
项目交付及时性 | 衡量开发任务是否按计划完成。 | 对比计划完成日期与实际完成日期,使用项目管理工具跟踪进度。 | |
缺陷密度 | 单位代码中的缺陷数量,反映代码的缺陷率。 | 缺陷跟踪系统统计,计算缺陷数与代码行数的比例。 | |
任务完成率 | 完成分配任务的数量与总任务数量的比例。 | 项目管理工具跟踪任务完成状态,计算完成率。 | |
团队协作能力 | 评估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效率。 | 360度反馈、团队成员调查问卷、项目领导的评价。 | |
测试工程师 | 测试覆盖率 | 测试用例覆盖需求和代码的程度。 | 使用测试覆盖率工具,如代码覆盖率、需求覆盖率。 |
缺陷发现率 | 测试工程师发现缺陷的能力。 | 缺陷跟踪系统中发现的缺陷数量与测试周期。 | |
测试用例质量 | 测试用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测试用例评审、自动化测试的成功率。 | |
测试报告及时性 | 测试报告的及时提交情况。 | 测试报告的提交时间与测试完成时间的对比。 | |
自动化测试效率 | 自动化测试脚本的开发和维护效率。 | 自动化测试脚本的运行效率和维护成本。 | |
产品经理 | 产品市场表现 | 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如用户增长、市场份额等。 | 市场调研数据、用户反馈、销售数据。 |
产品功能完成度 | 产品功能是否按照规划完成。 | 产品路线图与实际功能对比、用户反馈。 | |
用户满意度 | 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 用户调查问卷、用户评分、客户支持请求。 | |
产品迭代速度 | 产品更新和迭代的速度。 | 产品更新周期、新功能上线速度。 | |
跨部门协作 | 与研发、市场、销售等部门的协作效率。 | 跨部门会议记录、项目进度报告、团队反馈。 | |
UI/UX设计师 | 设计创新性 | 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 设计评审、用户测试反馈、行业比较。 |
用户界面一致性 | 界面元素和交互的一致性。 | 设计指南遵循度、用户测试反馈。 | |
用户测试结果 | 用户测试中的表现,如易用性、满意度。 | 用户测试数据、用户反馈分析。 | |
设计交付及时性 | 设计工作是否按时交付。 | 项目管理工具跟踪设计任务进度。 | |
设计文档完整性 | 设计文档的完整性和详细程度。 | 设计文档审核、项目团队反馈。 |
如何才能做好研发岗位考核?
一、考核指标的合理性
与工作内容紧密结合
全面性与重点性兼顾
可量化与可衡量性
研发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考核指标应准确反映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例如,对于软件开发工程师,代码质量、项目交付及时性等指标直接关联其日常的编码和项目推进工作;对于硬件研发工程师,硬件产品性能、设计可靠性等指标则是工作重点的体现。
避免设置过于笼统或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指标,确保每个指标都能从某个重要维度衡量研发人员的工作成效。
研发过程涉及多个环节,考核指标应涵盖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能力、工作效率、质量控制、团队协作等。以测试工程师为例,考核指标不仅要有测试覆盖率、缺陷发现率等技术相关指标,还应包括测试报告及时性、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要根据岗位的关键职责和公司的战略重点,突出重点考核指标。如果公司当前注重产品的快速迭代和质量提升,那么对于研发岗位,产品交付速度和质量相关指标的权重可以适当加大。
尽量将考核指标量化,以便能够准确地进行度量和比较。例如,使用代码行数来计算缺陷密度,用任务完成的数量和时间来衡量任务完成率和项目交付及时性等。对于难以直接量化的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设计创新性等,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等级来使其具有可衡量性。
确保量化的数据来源可靠,如通过专业的工具(代码审查工具、缺陷跟踪系统、项目管理软件等)来收集数据,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二、考核周期的适当性
结合项目周期
考虑技术更新周期
研发工作通常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的,考核周期应与项目周期相匹配。对于短期项目,可以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全面考核;对于长期项目,可以设置多个阶段性考核节点,如在关键里程碑(如需求分析完成、设计完成、原型制作完成、测试完成等)时进行考核。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项目过程中的问题,调整工作方向,同时也能让研发人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反馈,促进工作的改进。
研发领域技术更新换代快,对于一些需要持续学习新技术的岗位,考核周期应能体现技术能力的更新情况。例如,可以设置季度或半年的技术能力考核,检查研发人员是否掌握了新的技术工具、框架或算法,并应用到工作中。
这有助于激励研发人员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保持团队的技术竞争力。
三、考核过程的公正性
明确考核标准
多维度评价
数据记录与审核
在考核前,应向研发人员明确考核指标、标准和流程。确保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将如何被评价,避免因为标准不明确而导致的误解和不公平。
考核标准应尽量客观、具体,减少模糊性和主观性。例如,对于代码质量的考核标准,可以详细列出代码规范的具体内容、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的评价维度等。
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避免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可以结合上级评价、同事互评、自评和客户(内部或外部)评价等多种方式。例如,对于产品经理的考核,除了上级领导的评价外,还可以参考研发团队、市场团队的同事评价,以及用户对产品的反馈。
对于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可以根据其重要性和可靠性赋予不同的权重。例如,上级评价的权重可以相对较高,但同事互评和客户评价也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整个考核过程中,要做好数据记录工作,确保考核所依据的数据真实、完整。例如,记录研发人员的任务完成时间、发现的缺陷数量、技术创新成果等信息。
对数据进行定期审核,防止数据错误或被篡改。可以设立专门的考核数据审核小组,或者通过交叉验证等方式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四、反馈与沟通的有效性
及时反馈考核结果
建立沟通机制
考核结束后,应及时向研发人员反馈考核结果。反馈内容应具体、有针对性,不仅要告知考核的得分或等级,还要详细说明优点和不足。例如,指出软件工程师在代码质量方面的具体优秀代码片段和存在问题的代码区域,以及如何改进。
及时反馈可以让研发人员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对于表现好的方面可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不足的方面可以尽快采取措施改进。
提供沟通渠道,让研发人员能够对考核结果提出疑问、申诉或建议。可以通过一对一的面谈、小组会议或在线沟通平台等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当研发人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时,安排专门的沟通会议,让其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考核者也可以进一步解释考核的依据和过程。
通过有效的沟通,还可以收集研发人员对考核指标、标准和流程的意见,以便对考核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
欢迎加入中国最大的PMO&PM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