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中气十足,中气是什么,该怎么补?

旅行   2024-11-10 06:43   山东  

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类人,说话没力气,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还常伴有一些小毛小病。

也有一些人,说话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大家都会夸他中气十足,而且他们往往身体也非常好,少病少痛,吃嘛嘛香。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气,中气不足对我们的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补足中气?

一、什么是中气


了解中气前,我们先弄清楚什么叫气。

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大气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四时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运行于人体内的人气。

人体之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整体上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推动和调控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代谢。

“中气”一词最早源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本)作“中气以为和”。因而常把属于中焦、主升降的脾胃之气称为中气。

人称“黄药师”的著名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劳伤解》中如此描述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提出“脾胃中气为肝心肺肾功能的轴心”,是五脏生理功能之源。

但中气又不等同于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从属于中气。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说“中气”是指“阴阳交合之中点”。

二、中气在人体内是如何运行的


中气最早其实是用来认知自然界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最典型的运用就是二十四节气。古代天文学家把二十四节气中排在单数位置的称节气,排在偶数位置的称中气。

十二节令: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中医讲究天人统一——自然的运气时间节律与人体的运气时间节律是有相关性的,中气表现在人体,就是五运六气的循行。

在河图洛书中,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与五行对应,土居中,而土对应的是脾脏,因而人体内是脾胃居中,其他脏腑居于四方,这是五脏的气的状态。

彭子益在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完善,形成了“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的五行圆运动理论,阐述了中气在人体内的运行。

人每时每刻脏腑之运化亦为一圆运动,其中脾胃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中气左旋,则木火(肝心)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肺肾)右降,轴轮协同作用,轴运则轮行,轮运则轴灵,二者作用密不可分,共同维系圆运动的正常进行。

若中气不运,火气宣通于上,水气封藏于下,木气疏泄于左,金气收敛于右,四方的作用各走极端,则内之轴不旋转,外之轮不升降,而不成其圆运动,故造化隧息,疾病相生。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人的身体里,有这么一个圆,它每天转啊转啊转啊的。

左边:肝随脾升,肝气和脾气都是要上升才好的。

右边:胆随胃降,胆气和胃气都是要下降才好的。

肺气也是要下降的,但是胃在正中间,胃气不降,肺气就没有下降的通路了。

如果人体内各个脏器各司其职、正常运作,气血精微能循环遍布、濡养周身,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说他中气十足。

如果这个圆出现了问题,该降的不降,该升的不升,体内的气血、水液都乱套了,它可能不是一个圆,或者是静止状态,那么就容易出问题了。

《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提到中气致病的说法:“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

三、中气不足的表现与原因


《黄帝内经》中共有十篇提及“中气”一词,例如《灵枢·口问》中就描述了中气不足导致二便异常、肠鸣的症状:“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中气足或不足,那是因为中气是有一些表现的。

1. 胃口不好

容易吃得少、拉肚子、消化不良,以及对食物营养吸收不好,身体也容易消瘦。

2. 精力不济

精神上对事物没有太多兴趣,犯困;机体上会四肢无力、不愿多讲话,懒言少语;甚至皮肤会干燥、容易长斑以及没有血色。

3. 易生病

抵抗力差,容易发热、头痛、自汗,易感冒、鼻塞、打喷嚏等,还会有气短与记忆力减退。

4. 器官容易下垂

中医里中气下陷主要会引起器官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以及脱肛等,主要表现为饭后胃部坠胀,总想排便、拉肚子等,人也总是无精打采。

之所以会出现中气不足,其一是先天因素,即先天的体质虚弱,容易消化不良。

其二是后天的疲劳与思虑导致,所谓脾主肌肉、主思,机体过度劳累、思虑过度,伤及脾胃,出现不足。

其三是食物、饮食习惯导致,大饱伤脾,暴饮暴食、不按时吃饭以及生冷刺激等导致不足。

四、中气不足如何调补


人与天地之气相应,人之生理亦要顺应四季阴阳之变化,生化收藏要四时有序。

因而人若中气不足,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生活方式,顺应天地四时之气,再加上中药的调补,是有助于保中气的。

1. 食补

食物方面可选择补中益气食物,一般为补脾、健脾胃食物,如莲子、粳米、豌豆、黑豆等。

饮食习惯方面,对于肉类、淀粉类食物不必十分限制,同时食物以易消化、易吸收为主,尽量避免烟酒、过于辛辣以及生冷、坚硬的食物。

《寿世秘典·调摄》中记载健脾胃要“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

虽然中医说“惟劳倦能伤脾”,但坚持运动有助于补气,改善乏力、提升新陈代谢与促进食欲。不过要适量而为。

2. 药补

保中气是张仲景《伤寒论》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

如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张仲景善用建中法(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保中气,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则气血自生,升降自调,而偏热偏寒的整状自然消失。

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认为“脾胃运化清升浊降贵在升降有序”,并且创立了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虚气陷证。

此外,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兰室秘藏》卷下的补中汤,《医学发明》卷一的黄耆补中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人参健脾汤等都是调补中气的经典方剂,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太清之音
万载福地!海上名山第一·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崂山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216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