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健康、好运的人,都有一团和气!

旅行   2024-11-05 07:22   山东  

《中庸》里面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是中正,不偏不倚,既无太过,也无不及;“和”就是和谐、和洽,中和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以及行为的适度性。

《周易》里有“得中”,“中吉”等判辞,就是说持“中”就能获吉祥。

一、人是天地间的一团和气


“得中”观念对中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在中医学里,“中”常以“平”的面貌出现。“中”就是中间状态,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亢不衰。“得中”就是“得平”,处于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通天下一气耳”,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再进一步的推导就是:万事万物是由不同的气组成,而人处天地之间,得天地中和之气。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叫做“一团和气”。你看,一团气还不行,还得是“和”的气。也就是说,人是由天地之中、不偏不倚、最平和的气组成的。

那万物又得到了什么气呢?既然人被设定为得中和之气,那么万物只能得天地的偏气。而且各偏各的,多半还不是只有一种偏。

健康的人得中和之气,但有病症的人,他体内的气是偏的。

或偏阴,或偏阳,表现出来就是偏寒或偏热。又或者多了东西,或者少了东西,那就表现出偏实或偏虚。

要治病,我们就需要在天地万物之中寻找能纠正身体偏差的物种。

找到了,它们就是中药——各种植物药、动物药、矿石类、贝壳类的药物,所以,中医用药物治疗人体的疾病,逻辑上就是以偏纠偏:以万物各得的偏气,来纠正人当下的偏气。

《周礼》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毒”指的就是药物本身自有的偏性。

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平”,就是调“中”法则。

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闭者散之,开者合之”,就是调“中”的治法。

这就有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二、中和者的面色和舌象


有病,就是“失中”,这就是医家所说的:“偏阴偏阳之谓疾。”判断人体“中”的得或失,就是诊断。所以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既然健康人是得天地中和之气,那么外在就会有相应的中和表现,比如面色上,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这里的黄色是黄种人的底色,红色是有血色。明润含蓄,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这个人气色很好”的那个“气”。

我们做诊断,就以这个为依据。凡是跟这个中正的颜色不同的,它就可能是有病的颜色,不同的病,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中医诊断学里面,人的面色偏青、赤、黄、白、黑,就代表了不同脏腑、不同性质的病证。

又或者,他面色上不明润含蓄了,而是过于晦暗,或过于暴露,这也算是病的颜色,再看舌象,正常的舌头,简单的六个字概括,叫做“淡红舌,薄白苔”,如果你的舌相不是这样的,那可能就是病态。

病态之中又再细分:舌头的颜色,是偏红,偏淡,还是偏瘀暗等,它们就分别指向不同性质的疾病。

那舌苔假如不是薄白,厚了又是怎么回事?偏黄了又是怎么回事?偏腻了又是怎么回事?这些在中医学中通通都有总结,形成了诊断的指征。

再看看脉象:正常的脉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节律一致,柔和有力,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

凡是跟正常脉搏不一致,那么可能就是病脉。病脉又各有命名,比如浮脉、沉脉、数脉、迟脉、弦脉、紧脉等,分别主不同的证。

三、中医不抗病毒,怎么治好病呢


“中”不但可以显示全局状态,也可以说明局部的情境。

我们说肝“体阴而用阳”,肝为刚脏。假如肝本身藏血充足(阴足),柔能制刚,那么阳用的疏泄功能也舒畅,这肝就处在“得中”状态;

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火易旺,肾为“阴中之太阴”,肾水易寒。假如心与肾两者能相互协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那么心火平而肾水暖,这是心肾关系的“得中”;

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脾胃为枢纽,人身太极也因此旋动,这就是气机升降的“得中”。

所以,所谓疾病,就是失去平衡;治疗,就是帮助他们恢复平衡;养生,就是保有中和、平衡状态,当人体处在平衡状态、中和状态、和谐状态,人无偏,就不会生病。

经常有不明白中医原理的人,老是质问中医:你治疗又不抗病毒,又不抗菌,怎么能把病治好?中医治疗的着眼点,不是与这些细菌、病毒去对抗。中医的内在逻辑是:当我把人的整体或局部调整到平衡状态、中和状态,那么细菌、病毒可能就不再能产生致病作用。

所以治病,可以针对西医所讲的病因来对抗,来治病,也可以不针对西医所讲的病因来治。

就好像面对敌人,你有你的武器,我有我的武器。你根据你的武器特点,采用你的打法;我根据我的武器特点,用我的打法。

能把敌人打倒,就是好方法。

四、对弈的乐趣,在于领略中道


《黄帝内经》里讲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内修的“得中”;

苏东坡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是心境上的“得中”。

围棋起源于阴阳与天文,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

“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

在围棋上,就是要思考“中”的那一点。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效率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就是“正着”。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所以,围棋是“六合之棋”,“中和之棋”。

太清之音
崂山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60多年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