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子属阴,耗伤气血容易寒
中医认为,男子属阳,女子属阴,我们常用“血气方刚”来形容男性,气血是维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的基础,气血充沛且运行顺畅便能像发电机一样能为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和动力,也就是阳气,将心脏内的满腔热血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而大部分女性一生都会经历“月经-妊娠-生育-哺乳”这四个特殊时期,在这些特殊时期内,会耗伤气血,因此女性的气血往往比男性更易亏虚,阳气不足就更容易出现寒的问题。
2. 各种不合适的生活习惯,容易累积寒气
再者,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很多体寒都是自己夏天作出来的。女性身体属于阴,寒属于阴,夏季疯狂吹空调喝冷饮积累寒气,而秋冬季是需要防寒保暖的季节,很多女性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还经常小腹、脚踝、肩膀外露。
露脐装,吊带衫、超短裙都是当代女性的着装,尊重女性穿衣自由,但是大家在爱美的同时也记得保暖。
3. 熬夜加班,容易受寒气侵袭
而夜间属于夜,为阴,尤其子时(23:00至次日凌晨1:00)为阴中之阴,这是一天中寒气非常重的时候,晚上熬夜,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并且高强度的紧张工作,对于体寒的女性更加是一个伤阳气的行为。
并且经常熬夜的人应该有感觉一旦熬过一点了,反而精神好起来了,那是因为凌晨一点后阳气开始升发了,身体的阳气也相对上提起来了,因此会感觉精神好了起来。
人的生命就像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女性体寒的根源也在于阳气不足,一旦阳气不足,身体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尤其女性体寒,出现的问题会更加明显:
1. 手脚冰冷,小腹冰冷
阳气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温煦作用,以此来维持生命机能,以使人体的四肢百脉,五脏六腑,都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
阳气通过跟随身体内部的气血,到达人的五脏六腑、皮毛经络、表里内外,只要哪一个部位阳气不能到达,那个地方就容易出现寒症。
体寒的女性,阳气无法温煦,无法推动气血到达肢体的远端的末梢循环,所以会出现手脚冰冷的感觉。腹部是女性阴面,可以说是阴中之阴,就更加容易出现小腹温度低的情况。
2. 月经不规律
月经的来潮,需要阳气的温煦及推动,体寒女性阳气不足,月经就容易出现推迟或提前,月经量少、生理期延后、月经血色偏暗、血块,内寒则容易出现腹痛,痛经的症状。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这句话的意思说血脉在人体不断流动,环境的寒气侵入人体,导致血脉收缩,血脉循环减慢。如果寒气严重导致经脉阻滞,其他部位血液依然要通过,冲击瘀阻部位挤压神经导致疼痛。
因此在体寒女性冬季若是未能防寒保暖,受到外寒时,月经不规律及“姨妈痛”的情况就更加明显。
3. 阴邪凝滞,易增生结节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增生、结节等阴性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虚弱的地方,比如胞宫、卵巢。
因此很多体寒女性在体检时候会发现一些妇科方面的增生等,这和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有很大关系。
1. 食养:宜多食甘辛温热之物
中医认为⼈与天地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冬季的养生重点应该在于“藏”,可通过食物,将营养物质“藏”于体内,达到保养精气的⽬的。
根据冬季的气候与人体关系的特点,冬季食疗养生,应遵循“秋冬养阴”,“固肾防寒”,“固护阳气”的调养原则:宜多食甘辛温热、滋阴潜阳的食物,增加热量,以固肾御寒。
宜“增苦少咸”,冬季可适当食用如羊肉、鹅肉等温热之肉食品,食用一些冬令季节品如大头菜、莴苣、红薯、萝卜、韭菜、黑木耳、黑芝麻等。
也可以适当用黄芪、当归、制首乌、龙眼肉、红枣、枸杞子、冬虫草、肉苁蓉、杜仲、巴戟天、肉桂、丁香等用于日常汤料中,适量发挥温热的特性。
但是切记不可过服用温燥之物,以免内热、“上火”,出现口干舌燥、咽痛、痤疮等。扶阳类膳食应搭配润燥类食材,如萝卜、甘蔗、蚝豉、木耳、无花果等,以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
忌寒凉生冷食物,以免助寒伤阳。餐后可适当搭配水果,如苹果、梨、桔子、橙子等水果,防止“上火”。
2. 暖穴:促进气血运行,充实脏腑
腹部被视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在身体中,腹部具有重要的功能和通道。
腹部是经络汇集的关键地区之一,如主全身之阴的任脉;主先天之本的肾经;主后天之本的脾经、胃经;还有主生杀决断的肝经、胆经;此外,冲脉、带脉等也从这里经过。
腹部的经络如果不通,气血循环就会受阻,导致气滞现象。短期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便秘、胀气等小毛病,长期下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女性本身属于阴,长期经络不通,还会导致阴寒集聚,进一步损害身体阳气。而通过揉腹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使脏腑得到充实,调节阴阳平衡。
腹部的肚脐下三寸处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养生要穴叫做“关元穴”,它位于脐下三寸的位置,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
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经常按摩关元穴,让它发热,不仅可以让腹部保持温暖,还有助于激发人体的元气,提振肾气,激发阴阳之气。
较多使用的是按揉法,搓热掌心,感觉有热从掌心里面发出时,就把温热的掌心轻放到关元穴上,手掌成一个弧形,用掌心或者大鱼际尽可能贴近关元穴。
在皮肤表面做摩擦形动作,频率由慢到快,范围由小到大,力度要适中,直到有微微发热感觉即可。
3. 晒背:提振一身阳气
体寒的根本还是阳气不足,无论是外寒损害阳气还是本身阳气虚损,本质还是阳气不足所导致。冬季多晒背,可以借助自然阳气,提振自身阳气,更好的藏阳潜阳。
“晒背”,顾名思义,就是将背部裸露在太阳底下晾晒,背部脊柱有一条很重要的经脉,“督脉”,属于人体的阳脉,掌管着一身的阳气,咱们体内所有的脏腑的工作动力来源之一就是阳气,督脉就相当于身体的“阳气发动机”。
晒背的目的就相当于给督脉填充耗费的阳气,让它进一步给咱们的脏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体寒的女性,素体阳虚及中老年人都很适宜。
在晒背时候可以多加注意头顶的位置。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冬季晒太阳时间以11-13点为宜,这时的日光阳气充足,上班族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提振阳气。
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一般来说,当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背部和头顶基本可以保证这个量,年轻人每周累计晒四十分钟、老年人每周晒六十分钟就基本适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