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呕吐,脾胃虚弱,消食滞,教你三招简单有用!

旅行   2024-11-13 08:49   山东  

生活中,如果突然出现呕吐、腹泻、嗳腐酸臭,或肚子总是饱饱的,不想吃东西,甚至出现肚子胀痛、日夜烦躁不安,矢气(屁)减少或腐臭味重等情况。

很多人最先会考虑是不是积食了?

其实,脾胃虚弱,同时又容易积食的人,还挺多的,脾胃是负责运化的,如果脾胃虚弱,运化能力不足,稍微贪嘴吃多点,运化不给力,就成了胃肠里的积食。

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开始盲目调理脾胃了,但是在调理积食的时候不能一味调脾,必须对症论治,消补并行,不然可能会加重积滞,加重症状。

一、为什么会食滞


食物的正常消化过程→积滞于胃肠形成食积,一般会经过分伤食、食郁化热、伤损脾气几个阶段。

内经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结合现代科学,其实就是食物经过口腔初步咀嚼后,首先进入胃部,经过胃的初步腐熟,胆汁、胰汁的辅助消化吸收,脾的传化精微,化生身体需要的气血精微,一部分借助于肺布散至四肢另一部分则经过肠道重新吸收、转化,向下经过肠、膀胱将糟粕排除体外。

整个食物的消化过程是立体的、环环相扣的,如果食物在中间某一个脏腑器官停滞,就容易出现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食物停留、积滞在胃和肠道,也就是大家日常见到的积食。

食物停留在胃部,就会见到食欲下降或者食欲紊乱,倾向吃重口味酸、辣油炸刺激味,但是很快就饱了,或者吃了以后很容易就饥饿;嘴巴里总有一种酸臭味道;上腹部总是饱胀感,有时候打嗝还能闻到很明显的酸臭味,嘴巴还突然糜烂、长口疮。

食物停留在肠道里,人就会出现大便稀软粘腻、有酸臭味,放的矢气(屁)好似烂肉腐臭味道,久久难散;在小儿还能看到夹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每次排便拉一点点,去厕所次数数增加的现象。

二、脾胃病、睡不好,都是食滞惹的祸


1. 损伤肠胃,导致脾胃病

中医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异。

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输布营养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之功能。

大小肠为腑,以通降为顺,小肠司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所以食滞后容易让胃肠负荷过大,导致脾胃病,如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吐泻后则舒;嗳腐吞酸、厌食、恶心呕吐、吐出物臭秽、泄泻或大便不爽、泻出物臭如败卵、舌苔厚腻等症状。

2. 导致咳嗽

《症因脉治》中认为:“食滞中焦,不能运化,成痰成饮,每至五更,痰火上升,则咳嗽之”。

肺脾同属于太阴经,而且土生金,脾为肺之母,食滞不运,则容易成痰化热上冲于肺。

这种情况小儿中常见,常诊断为肺炎,此种情况下小儿多有进食过度的病史,咳嗽咯痰、痰声重浊、腹部按之胀满、口臭、舌苔厚腻、头颈部汗多,若发热则特点为全身发烫。

3. 睡不好、脾气躁

《素问•逆调论》言:“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也就是常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食积停留于脾胃,则容易导致胃气不降,进一步则化热逆上扰乱心神,影响睡眠。

三、小儿老人要多注意


小儿最易得食滞,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理特点是肺脾肾不足而心肝有余,消化系统功能并不完善,所以稍微饮食过量或者饮食不调,就容易出现食滞情况。

怎么初步判断呢?最容易的方法就是闻闻小孩子的口气,摸摸小孩子的肚子,口气臭秽或者腹部胀满往往提示食滞。

《灵枢·天年》早有“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的说法。

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稍有饮食不慎,则容易运载不了,出现大便秘结难解、睡眠不安等情况。所以《寿亲养老新书》强调:“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不能节制、定量饮食习惯的人群也容易得食滞。《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

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当然,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过份强食,脾胃也会受伤。

《吕氏春秋·孟春纪》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

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这些说明了我们应该养成节制饮食、定时定量的习惯。

四、消食滞,这三招简单有用

改善食滞状态,除了饮食定时、定量之外,还有以下这些方法:

1. 饭后摩腹

《千金翼方》说:“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

食后摩腹的具体方法是:吃食以后,自左而右,可连续作二、三十次不等。这种方法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进食后摩腹,不仅于消化有益,对全身健康也有好处,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养生法。

2. 艾灸,调和脏腑

食物的消化是胃肠脾胃胆胰等多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常出现食积轻症者,通过艾灸可以调理脏腑,增强各脏腑本身的能力,减少在食物各消化环节出现问题的几率。

艾灸神厥穴、中脘穴、气海穴及整个腹部,并可配合针刺足三里,采用的清艾条温和灸,每个穴位灸15分钟,一周1~2次。

中脘穴

气海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调理脾胃,有条件的可以配合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反复的积食必然损伤脏腑之气,通过合理的调整可以帮助脏腑调和。

3. 对症搭配食物调理

除了以上方法,食物的合理搭配也可以起到防止食滞的作用,但是每个地方的饮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食滞也可以分不同类型。

时常暴饮过度或者恣意饮冷,导致形体大腹便便,舌苔胖大白腻的人群,易导致痰湿食滞,因为这类人群体质易脾虚生痰。这种情况,不妨饭后适当泡泡普洱陈皮茶,可以健脾、祛湿、消滞。

对于那些尤其喜爱面食、馒头等的人群,吃多了也容易得食滞,可以选用擅长消面食食滞的麦芽、谷芽适当煮水喝。

不得不说,现代人大多数饮食无肉不欢,且进食蔬菜偏少,易得肉食积滞,常常出现口气、大便臭秽、舌苔黄腻等症状,此时消食健脾的山楂就是最好的选择,小孩子则可以制作成山楂糖、山楂糕。

消积食、养脾胃,医家有一道验方—“焦三仙”,由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三种药配伍而成,对面食、肉食之积有助消化、解油腻作用。

太清之音
万载福地!海上名山第一·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崂山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216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