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
△点击收听本刊制作的音频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讲好经济故事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深度报道是主流媒引领舆论、传递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深入采访、深远洞察、深刻思辨以揭示重大经济社问题与新闻事件的本质。本文结合对《经济日报》深度报道的实践观察,探讨了深度报在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实践路径,提出因时应事增强引导力、下“深”功夫显事实力、写“活”文章升华逻辑力、全媒全效放大影响力四个方面的突围之道,以期为时代主流媒体及其从业者做好深度报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进而为更好回答我国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贡献新闻力量。
关键词:深度报道;经济新闻;主流媒体
目录
一、因时应事,以紧抓热点提升舆论引导力
二、下“深”功夫,以深度调研彰显新闻事实力
三、写“活”文章,以讲好故事升华报道逻辑力
四、全媒全效,以共情共鸣放大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中提出殷切要求,“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如何回答好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舆论力量,对新时代做好深度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度报道关键在于以深入调研、深化采访、深刻思辨、深远洞察为维度,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主题与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系统反映和发掘,实现廓清问题、明辨方向、舆论引导、价值引领的目标。在新闻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深度报道是众声喧哗中主流媒体的拳头产品,通过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内容,在舆论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持续不断提升深度报道质量和水平,是主流媒体坚守优势的重要突围之道。
一、因时应事,以紧抓热点提升舆论引导力
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经 济工作有自身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舆论引导不能说空话、说假话、说外行话,否则会适得其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是成绩就是成绩,是问题就是问题,承认问题并分析清楚、提出解决思路是市场利好,遮遮掩掩反而欲盖弥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精辟论述,是指导主流媒体开展深度报道的关键方法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是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和手段。
比如2022年上半年,为稳定国内经济发展预期,避免急躁心理和惶恐悲观情绪蔓延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挑战的风险,《经济日报》在一版刊发编辑部文章《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这篇六千多字的重磅文章观形取势、论证严谨,事实数据依据调研展开,针对性强、观点鲜明,不回避矛盾、不淡化问题,以“挑战中显现韧性、‘稳字当头’的分量、‘稳中求进’的支撑”三部分为逻辑结构,层层递进分析形势,引导大众厘清思路、坚定信心,为稳经济大盘、促经济增长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再比如,《经济日报》2022年10月8日至12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迎接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并在10月13日刊发社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5+1”体量的系列调研型评论,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核心特征进行深入解读,展现了鲜明的系统化理论和针对性的现实分析。这些报道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中,清晰阐释了五大特征之间的联系。该系列报道基于深入调研展开,不仅具有理论的深度和论证的严谨性,还兼具国际视野和历史深度,既理性分析问题,又关照现实情感,展现了《经济日报》在重大问题宣传报道方面的持续探索和较高水准。开展深度报道的立足点就是要紧紧围绕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抓住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找准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
二、下“深”功夫,以深度调研彰显新闻事实力
“天安门上看问题,田间地头找感觉。”结合深度报道来看这句话,就是要在“高处”立题,在“深处”破题。深度报道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要求编辑和记者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到地方、企业、行业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者需要真诚地聆听、观察、体验和分析,准确捕捉并呈现基层的真实情况。
为讲好高质量发展故事,《经济日报》近年累计采写刊发地区、行业、企业长篇调研报道100余篇,这一系列深度调研报道视野宏阔、采写扎实、思考深邃,全景式展现了各地区各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探索,部分调研报道单篇浏览量突破5亿次,系列报道全网传播量累计超过140亿次,在行业内和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其中,《耕地问题调查》《煤炭问题调查》分别获得第32届、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笔者参与采写的深度调研报道《柳州惊奇》也在其中。
2021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的水质排名,广西柳州位居全国第一。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柳州地表水质在全国排第一实属难能可贵。经过讨论,报社一致认为这一新闻线索可以作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典型案例来报道、挖掘,于是就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我们初到柳州的第一印象就是“惊奇”,比如柳州偏居我国西南一隅,却是当下“国民神车”五菱宏光等一系列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它拥有悠久的工业历史,但却是绚烂灵动、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城市;它以工业城市闻名,也曾经因为酸雨在全国“挂了号”,但水环境质量却在全国城市排名中拿到了第一。颠覆性的印象综合在一起,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也启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
《柳州惊奇》这篇报道从“水质排全国第一,为什么是工业城市柳州”这个设问入手,文章主体的五个部分分别提出并逐一回答了五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层层深入解读“柳州惊奇”的背后原因。在撰稿过程中,笔者反复研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论述,既要意在笔先,更要实地求证,把能走的走到、能问的问到、能采的采到,通过沙里淘金式的深入采访,条分缕析地挖掘这座城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报道刊出后有许多读者反映,万字长文《柳州惊奇》阐释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理论性、政治性很强的主题,但读起来却并不感到枯燥和疲倦。《柳州惊奇》也被读者认为是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报道,一改冷冰冰的经济报道面孔,带给读者强大感染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信息技术不断迭代的今天,再先进的技术手段都无法代替记者深入一线的调研采访。深挖细掘永无止境,记者采写走心,读者才能入心。
三、写“活”文章,以讲好故事升华报道逻辑力
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以“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道出文无定法、文贵创新的真谛,全媒体传播时代的“文贵创新”,又何以创新?可能就是要写“活”文章,善用新闻逻辑讲道理、讲故事、讲情感,把创新报道方式和表达技巧、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进行有机结合,升华新闻报道的逻辑力。
深度报道讲好故事的“四维”包括视野广度、思想深度、观点锐度、表达温度,为了把握这四个维度,记者首先要找准报道站位和新闻视角。比如《经济日报》调研组曾赴贵州采访新时代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成就,贵州过去“连峰际天、飞鸟不通”,交通闭塞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新时代的贵州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重大跨越,黔贵大地万桥飞架,有力促进了区域互动合作、优化了区域发展格局。针对贵州桥梁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此前当地媒体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已经开展了各色报道,《经济日报》的同主题报道在叙事思维、资料素材等方面都有着与以往报道产生同质化问题的可能。因此,记者既要从以往报道的逻辑视角中汲取营养,又要坚持独立思考,突破视野限制进而将报道引向旷野,建构既展现创新、兼顾前人智慧,又符合《经济日报》深度报道高质量要求的逻辑框架和报道内容。最终,《万桥越黔山》报道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叙事方式,创新性地以广度演绎深度,从结构上将深度的横切面无线延展开来。报道以“桥”为贯穿始终的典型意象,分为桥“见”贵州、桥“见”希望、桥“见”奋斗、桥“见”梦想、桥“见”巨变、桥“见”未来六个篇章,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展现方式,在报道主题阐释上以大桥之美映衬时代之美、交通之变反映山乡巨变、贵州桥梁之兴彰显新时代中国之兴,生动折射出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叙事。
深度报道的吸引力根本在于蕴含其间的思想张力和情感合力,就是要以新视角呈现时代感,以故事化提升代入感,以全媒化丰富可读性,从而写“活”文章,增强深度报道阅读的生动力、感染力。比如贵州桥梁和交通建设内容十分具象繁杂,我们在报道上不仅追求生动呈现巨大成就,更要升华诸如创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奋斗等精神主旨,达到主题表达与现实描绘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无论文、图、音频、视频等何种呈现形态的新闻报道内容创作,秉承写诗要心中有画,作画要心中有诗”的目标,作品就会多一些融合报道的全媒化之美,用户也会多一些沉浸体验的全息化之感,展示贵州桥梁和交通建设成就其实最具冲击力的也是视听元素的巧妙运用。该系列报道刊出后被中央和贵州省主流媒体及其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广泛转载,全网累计传播量达2.1亿。
在这个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的时代,主流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拒绝浮躁和喧嚣,避免盲目跟风和表面化处理。记者应该深入挖掘现场、细节,精心打造具有逻辑性、深度、内涵和价值的新闻内容,这才是主流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应该坚守的正道正途、原则方向。
四、全媒全效,以共情共鸣放大影响力
全媒体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正由垂直式”转变为“水平式”,新闻报道也应从拼数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提及深度报道,有时会被读者标签化为“冗长沉重”,话语表达方式还不够轻量易读,这是深度报道需要进行创新变革的内容。在加快构建立体化融媒传播矩阵的趋势下,加强深度报道与短视频、动图漫画、沉浸交互设计、人工智能等新兴传播要素的融合,着力使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深度调研报道也可以实现轻量化、全媒化、全效化,也能成为爆款、实现刷屏,关键是要精准引发用户的认知和情感共鸣,形成品牌效应。例如《柳州惊奇》系列主题短视频跟着总书记看“柳州惊奇”》、微信产品等阅读量均达到10万+,网上传播受众超过1亿人次,“柳州惊奇”话题讨论量超过13.7亿人次,掀起一波波“惊奇”浪潮。在《柳州惊奇》系列报道刊发4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到柳州考察,在谈到螺蛳粉产业时,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用到了“惊奇”一词,又掀起一波对《柳州惊奇》的点击传播热潮,造就了“惊奇”这一柳州名片式的网络热梗。至今,“惊奇”在柳州仍是热词,“柳州惊奇”成为这座城市宣传推介的城市名片,出现了“柳州惊奇”矿泉水、“柳州惊奇”金融产品,当地媒体也开辟了续写柳州惊奇”的专栏等,共同将这一文化品牌做强做大。
数据新闻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好数据、讲好数据,让数据生动、可视,是全媒融合需要破解的难题。党的二十大期间,《经济日报》在一版策划推出“数评新时代中国经济历史性跃升”系列评论,这组报道并没有止步于专栏见报,而是充分发挥全媒融合的优势进行多元传播。一方面用好传统阵地让数据“全起来”,报道开辟出数据专版,将图表、数据、评论融为一体,版面设计精致、精美、精彩,让读者有视觉上的惊艳感;另一方面创新融合传播让数据“动起来”,推出系列竖屏短视频产品“十画十说”,通过丰富的视觉呈现手段增强数据可感性和可信性,该系列报道登上抖音平台上升热点榜单,在《经济日报》各平台的传播量累计约1.8亿人次,获第二届视听媒体融合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
创新数据呈现方式,是开展经济领域深度报道的新探索。《经济日报》的《数说经济》融合专栏就以专业记者出镜的形式,阐释经济政策,解读经济现象,以数据说趋势,用数据讲故事,让数据有共鸣,这是《经济日报》探索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经济新闻可视化表达的新尝试。此外,《经济日报》所推出的《头条热评》融媒体专栏通过精准的“小角度”来展现大问题”,利用网络语言的“网感”来破解流量的密码,并通过理性的视角来凝聚公众共识,鲜明地展现出其移动优先的栏目定 位。专栏文章力求能够对全网热点做出迅速反应,并通过全媒体渠道进行广泛传播,为的就是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高地。例如,文章《理性看待前4个月外贸增速回落》以及《美联储加息 “跟不跟”?我国货币政策有自己的节奏》等,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澄清误解、正面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而针对民生话题的评论,如《莫把脱口秀当投资指南》《存取款新政下月实行对个人存取款便利程度影响很小》等,则有效地解答了公众对热点问题的疑惑,平息了争议。这些评论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遵循新闻规律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传播,另一方面以创新表达降低经济议题内容的阅读难度,增强经济评论的可读性。其中,大多数热评文章登上了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的热门话题、热点榜单,被誉为“舆论场中的理性之声,热榜中的稳定之锚”。
在全媒体传播的背景下,新闻事件的界定、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舆论方向的引导,这些话语权的争夺归根结底体现在思想和内容的互动与碰撞上。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时代特征已从由专业媒体人士主导的大众传播转变为全民参与、技术赋能的精准化传播。面对海量信息,文化供给的矛盾已经从“够不够”转向“好不好”,筛选、评估和解读这些信息亟须新闻工作者发挥专业水平,提供独家视角,这对主流媒体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迅速传播事件碎片的同时,主流媒体应进一步阐释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提供正确的视角,并揭示新闻事实的发展逻辑、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推理未来趋势,从而引导大众尽量了解事实全貌,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此外,全媒体传播时代的深度报道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利用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内容形态的界限,并通过互联网不断推进内容的创新生产与传播。尽管舆论场中技术不断演进,如5G技术的出现、竖屏内容的流行、短视频的持续火爆,但深度报道的核心价值和承担的传播使命始终不变。
本文参考文献从略
作者简介
曹红艳,经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2024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主讲人之一。
引用格式参考
GB/T7714-2015 曹红艳.讲好经济故事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突围之道——对《经济日报》 深度报道的实践观察[J].新闻传播学刊,2024(3):57-62.
CY/T121-2015 曹红艳:《讲好经济故事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突围之道——对《经济日报》 深度报道的实践观察》,《新闻传播学刊》2024年第3期,第57-62页。
MLA 曹红艳."讲好经济故事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突围之道——对《经济日报》 深度报道的实践观察"新闻传播学刊.(3)2024:57-62.
APA 曹红艳.(2024).讲好经济故事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突围之道——对《经济日报》 深度报道的实践观察.新闻传播学刊,(3),57-6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编辑:《新闻传播学刊》编辑部
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编:高晓虹
副主编:曾祥敏 赵淑萍 张毓强
编辑部主任:赵希婧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433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986/G2
投稿邮箱:xwcbx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