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
△点击收听本刊制作的音频
摘要:《航拍中国》是中国第一部全部以航拍摄影为手段进行叙事的纪录片,通过空中视角俯瞰大地,讲述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独特的自然地貌、人文景观与社会发展,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中国。
关键词:《航拍中国》;航拍叙事;大地
目录
一、影像主体的改变:大地与生命
二、个体故事的纬度:时间与宿命
三、解说营造想象空间:深入浅出,简单表达
四、视听元素的互补:眼、耳与心
五、结语
随着无人机的普及,航拍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影视创作中,但其功能大多为环境交代,比之传统影像手段中的“大全”更大、意境更强烈,却难以承担叙事功能。纪录片《航拍中国》每集50分钟,以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分集,讲什么?如何讲?在每一季的创作中都是一个难题。但结果很欣慰,四季34集《航拍中国》无论在央视还是哔哩哔哩网站(Bilibili网站,以下简称B站),每季首播都能成为热点话题,同时收获了传统电视受众和互联网年轻群体的欢迎。区别于传统纪录片,该片的创作核心有四个方面:影像主体的改变,个体故事的宏观纬度,解说营造的想象空间以及视听元素的互补。
一、影像主体的改变:大地与生命
《航拍中国》每集一个省级行政区,可说的故事包罗万象,即便屏蔽掉航拍手段无法完成的画面,主题仍旧很多,难以取舍,这就需要回到航拍本身去分析。航拍的对象是大地,最直观的大地就是这一地区最显著的地理地貌,在此地理环境中发生的故事都与众不同。《航拍中国》将每集分成6个段落,呈现在节目中便是6条线路,如山西集的太行山线、黄河线,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青海湖等线路,这样的地理线路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航拍中国》的基础核心之一便是以极致的地理地貌梳理各地区不同的线路。
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类活动,所以人是另一大主题。不同地理环境造就出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具有极强的符号感,是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青海河湟谷地与甘肃东部地区同为黄土高原,因气候不同,农耕方式也不同;长江三角洲与广西漓江都以水做串联,丘陵与喀斯特地貌也造就出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包括香港、澳门的历史与国际化,主体也是不同时代的人。另外,人对于山川大地的改造最为剧烈,占比最大,古今工程奇迹都离不开人,如山西能源、古建筑,湖北三峡大坝等。
在人之外,其他生命也是《航拍中国》的主题之一,它们同样与大地关联紧密。青海可可西里面积约23.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面积的32%,这里虽是无人区,但丝毫不妨碍其他生命在此生存,因为海拔高,这里的野生动物不得不练就出独特的高原生存本领:“为适应高原低氧,野牦牛的气管长得很粗大,每次吸上一大口气,就足以供应身体的需要……藏羚羊在长年的进化中,拥有了更大更强健的心脏,这让它们能以80公里的时速连续奔跑超过一个小时……面对可可西里这张高难度试卷,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解题方式。”运城盐湖中的每个盐池都有着不同颜色,这是杜氏盐藻在不同浓度盐水中不同的表现:“盐度高时,杜氏盐藻呈现出红色。这是一种只在盐水中生长的藻类。水塘之外,盐度低,杜氏盐藻维持着原本的绿色。”
中国领土辽阔广大,地貌复杂多样,这使得不同地区的植物也有着极强的独特性。例如由花岗岩构成的黄山,生命难以生存,但黄山松却独自长成这片群山的一个显著符号:“800米半空,生存艰难,偏有松树深深扎根石缝中,在山巅站得稳稳当当……松树的种子乘风而行,落脚在黄山的各个角落……它们的根不断分泌有机酸,从坚硬的岩石中溶解出点滴养分,形成薄薄土壤”。动物、微生物、植物都是大地上的生灵,以之为载体就能看见每一片大地都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
二、个体故事的纬度:时间与宿命
创作过程在完成线路划分后,还需继续拆解,用数量不等的独立故事组成每一条线路。
我们看到的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江河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非别样?改变它们的除地质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宏观的时间概念在人文纪录片中参与很少,上千年已是极限,在自然类纪录片中略有提及,类似于物种演化,大多以背景介入。当面对大地这个巨大的主体,时间可以漫长到千万年亿万年去塑造它、改造它,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所有山脉江河都是时间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大地的宿命。
由此,曾经、当下、未来三个不同维度的时间也有了情感与温度,这个全新的宏大视角被巧妙地藏在每一个故事中,如山西集太行山线路中的峰墙段落:“这种地貌,叫作峰墙。太行山有着地球上最长的峰墙。这很难得,因为峰墙总是很容易垮塌。缺水少土,植被难以附着;风与严寒,皴裂岩石皮肤;地震还是这里的常客,随时抖落碎屑。峰墙越来越薄,最终留下这些站立山巅的峰丛。不过,总有一天峰丛也会倒下,新的峰墙显露出来。一层一层,循环往复。”在漫长的时间里,大地发生的变化被中国人总结为沧海桑田,《航拍中国》的另一个创作核心就是不断在拆解这四个字,不断寻找可视的“沧海桑田”,在保证“可拍”的前提下,解读沧海桑田背后的成因。如青海集柴达木盆地中的艾肯泉:“翻滚,上涌……艾肯泉不甘藏身地下,冲出地面,睁开‘恶魔之眼’。8亿年前,包括柴达木盆地所在的北半球还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又过了亿万年,大地不断隆起,柴达木盆地被抬升了2000多米。‘恶魔之眼’长在海来过的地方,它的瞳孔很浑浊,是因为泉水携带出地底大量的铁离子与硫元素,水分蒸干后,‘眼白’就变成了锈红。一百多年前人类第一次记录下艾肯泉,但相比沧海变桑田动辄亿万年,这百年时间简直短到可以忽略不计。”
在时间面前,人类存在很短,人依附于有着必然结果的大地生存创造,大地的宿命决定人的宿命,因为大地的不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太行山挂壁公路就是当地人们与太行山不得不产生关联的结果:“这条路,是山下的锡崖沟村民用锤子和钢钎花了30年凿出的生命之路。7500米挂壁公路,五分之一是隧道,挂在600米的悬崖上。今天,人们通过科技,可以做很多事情,但面对大山,却必须顺着它的脾气。”
线路中,每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关联紧密,它们共同依附于同一个地理现象,这样的地理现象会造就出相同的底层情感,用情感串联每个故事,使其形散神不散。依旧以山西集为例:
线路一:太行山线
主题:力量、阳刚
引入:锡崖沟挂壁公路——崖壁上的护路工
山的抬升:太行山、王莽岭——一级台地与二级台地的形成
山的侵蚀:板山——台地上的极致峰墙
水的侵蚀:太行山大峡谷——水蚀之深
人的力量:白陉古道——人的破壁
人的收获:岳家寨——悬崖村落的生活与秋收
人的狂欢:泽州——春节打铁花的人们
大地、时间、生命,三者无法分隔,时间走到这一刻,大地已被塑造成眼前的模样,不同生命依附其上。所谓宏大叙事,无非是将时间与大地的必然落在不同生命身上,从而以小见大。
三、解说营造想象空间:深入浅出,简单表达
《航拍中国》在播出后获得广泛认可,还有一个特别的成绩,就是进入了中小学地理和通识课堂。能被中小学生接受,缘于每个故事简单、直白、有情感,其中,解说词最为重要。
航拍无法进行微观拍摄,宏观画面信息量大,关注点易分散,无论有否剪辑都难以进行影像叙事,这就需要解说词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简单的细节最易被感知,由此入手最为便捷,在画面中捕捉观众能快速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感兴趣的细节信息,以此为抓手,用最短篇幅讲清基础事件。
因为画面信息明确,无论多小多不显眼,都可以武断地指向目标物:“蜘蛛人我们并不陌生,但这一次遇见,是在数百米高的崖壁上。”可以通过飞行角度进行引导:“低头,向下,看到太行山独一无二的景观。”可以用声音引导观众:“飞行降低的时候,会听到此起彼伏的汽笛声。”可以通过数据让观众感受基本信息:“生活在1300多米的空中,村里人早就很坦然。6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来此避祸,开启了绝壁上的生活。”即便是面对宏观影像,仍要以最简单的逻辑快速叙事,如:“这里,是太行山。太行山以西,就是山西。或者,青海省,以湖为名。”
人在航拍镜头中非常小,喜怒哀乐、举手投足无法被捕捉,但人却是时间之外改造大地的另一大主体,不得不讲。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只要将人放置于所处环境中,虽然这环境平铺在大地上只能算作微痕,但至少构成了一个相对大的目标物,并且此环境因人诞生,因人发生改变,这个过程就是由人主导的事件,人、事件、环境本就无法分割。就如地质工作者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发现了石油,继而建立了冷湖小镇,即便后来石油开采结束人离开后小镇变成了残垣断壁,但仍能通过这些遗迹讲述当时人们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石油严重缺乏。1955年,地质队员来到这里,他们相信,这个沉积物积累达3000万年的盆地中,一定有石油;一年后,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相聚在这里,于是,中国地图上,出现了‘冷湖’二字。他们或许在这个银行给远方的父母汇去一笔笔工资;在这座电影院里约会;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学会加减乘除。天南地北的人在这座荒凉的小城里成为了邻居、同事和亲人。这批采油者离开后,他们过去生活的所有痕迹,就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文中银行的影像是曾经小镇银行的废墟;电影院也没有屋顶,只留下一级一级下行的台阶;孩子们学习加减乘除的画面是当初教室的一面面残墙;天南地北的人对应着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地基。当这些实实在在的目标物出现时,就可以用解说词大胆地引领观众去想象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与他们曾经在此做过的事,此时,“无人”反而要比具象的人更具冲击力。
《航拍中国》力求每个故事都能打动人,仅靠基础信息无法完成,需要“下探”至深层信息,由表象去到深层,寻找“为什么”的客观成因,这需要细致的挖掘、思考与选择。在专业论文中寻找每一个现象背后的成因;成因往往异常复杂,如何抽取核心以及简化需要思考;最终从人文视角出发,每一个故事最终的情感落点都需谨慎选择。信息搬运在《航拍中国》制作中完全不适用,每个故事都要从表象探至深层再回归于表象,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讲述。山西壶口瀑布是中国人熟悉的自然景观,但少有人了解它“溯源侵蚀”的地质成因,更少人会去思考它的未来,经历两个月的打磨,这个段落才最终完成。“据记载,4000年前的壶口瀑布,就在下游这座小岛的位置。后来的人们不断记录黄河,发现瀑布始终在向上游移动。河水裹挟泥沙,像一块流动的砂纸,不断打磨河床的‘台阶’。每一秒,壶口瀑布都发生着改变。黄河水就这样,奔涌倾泻,永无停歇。每年,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为了感受它的壮美,也为了这场相遇。因为终有一天,在上游的某个地方,壶口瀑布将渐渐平缓,以至消失,结束它的旅程。”
以航拍宏观影像讲故事需要简单的逻辑、直白的语言、通俗的表述,即便面对极其复杂的地质演变概念,也要深入浅出,简短讲明,且不能成为生涩的科教专题。将主体拟人化是最有效的手段,观众易于接受,此举还能赋情。大部分地质奇观都要有深层的情感表达,借助此前完成的地质之实,在其上加载情感,虚实结合,与观众轻松达成共鸣。青海集巴颜喀拉山主峰年宝玉则的地质特点是“冰川刨蚀”,讲述对象就可放在施加作用力的古冰川上:“黄河绕着巴颜喀拉山脚一路蜿蜒,到达主峰年保玉则时,古冰川从5369米的天空一路俯冲。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所到之处,山谷被碎屑打磨,岩石被它的躯体带走。看见大地被自己折腾得坑坑洼洼,它就用冰雪融水填入其中。于是,这些山谷中就有了一个个湖泊。巴颜喀拉山将一些冰雪融水分给长江,一些分给黄河。在通往大海的漫漫旅途中,黄河从不拒绝途经的水源,用最大的胸怀壮大自己。”
大型纪录片被关注多,观众构成多元,要满足不同的需求就必须将所有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清楚。每集《航拍中国》由40个左右的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没有唯一标准,只有“最合适”,在拟人化之外,还要寻找接近观众的表达方式,不是端着就叫“大片儿”,举重若轻反而更有效果。
山西大同“熊猫”光伏电站由三只大熊猫的形象组成,讲述三者关联可用TVB电视剧的经典桥段:“未来,这里还会再建一对熊猫爸爸和妈妈,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齐齐整整。”也可以借助人们熟悉的古诗词进行调侃,让观众在接受故事的过程中会心一笑,山东大明湖段落就以今天的现实对照了李清照的词句:“900多年前,李清照在附近划着小船‘误入藕花深处’,后来,就装上了围档。”导演与观众之间存在第四面墙,也可通过解说词的互动打破:“玉米在明朝从多个渠道传入中国,苞米、苞谷、玉麦、棒子,都是玉米在不同地方的名字,在你的家乡话里它叫什么呢?”以上案例如同相声小品创作中的“包袱”,换位观众视角设计,全部得到了预期效果,这从B站视频播放时的满屏弹幕就可看出。把制作的权利让渡一部分给观众,让观众参与进来而不是对观众进行说教,放下姿态与身段,和观众做朋友。
戏剧创作中的反转、欲扬先抑等手段,在《航拍中国》创作时也多有采用,逻辑为:压低观众预期,再放大。青海集巴颜喀拉山段落就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巴颜喀拉山,五岳没有它,佛道名山也没有它,高度也排不进中国高山前十名,但丝毫不妨碍它的伟大。”这样的反转也可以用到整个段落里,先以轻松引入观众,再以庄重反转出意义,如平遥古城:
清晨,城里的人去上班,给电瓶车充一次电,就能骑俩礼拜,因为路程短,一拐弯,单位就到了。叔叔和阿姨,跳舞的广场在古老的城墙下。城墙里,节奏加快,孩子们的课间操,在城市里也流行。在这里,快递可以直接进院儿,只是看到无人机,主人有些诧异:“这有什么可拍的?”古城没有固定的红绿灯,一名交警,一辆警车,就能维持全城交通。
这里是平遥。
上世纪末,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原因是保存了中国古代城市所有的特征。但在古城人看来,明代的县衙,金代的大殿,不过是他们的老邻居。2700多年的古城,600多年的听雨楼,不仅听见雨声,还听见平遥人的锅碗瓢盆、喜怒哀乐。
或许是因为有人,我们才能看到一座活着的古城。
解说词在《航拍中国》的创作中无比强大,在扎实的基础叙事后可以调动观众的想象力,投向共有的情感中,达成强有力的共情。因为面对的是全体中国观众,这种有着“共同情感”的事件需要谨慎选择,在“中国”这个宏大的地理范围中,长城、长江、黄河、中华民族这些元素最先被选择。青海与山东两集都以黄河结尾,一个流出青海,一个流进大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面对这个目标物,底层叙事已不再是重点,情感的表达成为重中之重。
青海篇:
在龙羊峡,黄河的脚步很深,走得也很慢。242公里后黄河流出青海。
此刻的清澈平静是它;此前那些远古冰川、巍峨雪山、星星点点也是它……
尽管此时,这一条大河还没有宽阔的波浪,没有香飘两岸的稻花,但每一粒砂石都目睹着黄河正在开启的远途。
离开龙羊峡,这每一滴水即将一起奔腾,一起澎湃,换成相同的黄土颜色,再一起穿越大半个中国注入大海。到那个时候,遇见再大的天地,黄河也波澜不惊。因为它早已尝过冰冷的雪山,爱过温暖的土地。
山东篇:
黄色与蓝色的交界就在眼前,人们终于可以在最合适的地方诵读那首最早记住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此回望山东,自有中华,它便在中心,脚沾泥土,手捧海水,行尊仁礼,心向苍穹!
解说词在《航拍中国》的创作中最为重要,面对不同故事,或引领,或指向,或渲染,或共情……虚实结合、深入浅出全部由解说词完成,由表象探至深层意义,再回归至表象的简单表达,往往就能于无声处起惊雷。
四、视听元素的互补:眼、耳与心
相较传统纪录片可以由采访、纪实、摆拍、再现等多种手段进行讲述,《航拍中国》只有画面、配音、音乐、音效、字幕这5种元素,所以这为数不多的元素都要放大,共同发力,共同叙事。
《航拍中国》以航拍画面为主体,但并非与传统地面拍摄毫无关联,相通之处比比皆是:选择镜头焦段、利用光圈来突出主体,航拍与地面拍摄同样适用;穿云而过,见到主体,便是以云做前景;缓缓抬头见到主体,等同于摇镜头从外部进入;围绕主体环飞类似于传统拍摄的推镜头,意为强调;贴近主体快速飞行,等同于手持摄影机跟拍,能营造一种紧张感;无人机也能进行延时摄影,意为时光流逝;等等。
但航拍摄影也有不同的规律,因为景别大,有时要尽力放大这个特点,山脉、江河、戈壁、海洋等要尽量以载人机执行,轻易可见地平线;宏大的另一面,可以无人机降低高度完成“特写”,景别虽是传统地面拍摄的全景,以剪辑两相交叉,反差亦会强烈。
既以大地作为拍摄对象,大地的形态便是摄影寻找的主要目标,其中存在一些规律性的秩序,首先便是色彩,如青海门源油菜花田之黄、长江源头雪山之洁白、青海湖之绿、太平洋之蓝,这些统一的色块能够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色块有整便有零,运城盐湖不同盐池不同颜色、广西梯田错落有序、辽西走廊山林秋景的不同色块等。
在色彩之外,形状亦为有力秩序,江河、公路、铁路、海岸线等线条横亘大地,无论直线或是曲线,都可打破枯燥的大地,也可将视野延伸至线条尽头;此外还有其他形状,如河南麦田的方格结构、钱塘潮之交叉曲线、大同盆地水蚀形成的不规则形状。当这些景观以俯瞰的视角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便是熟悉又陌生,好奇亦震撼。
航拍素材没有声音,现场同期声需要后期音效补充,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同一声音主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表达大相径庭,例如风,楼宇间的风混杂着城市底噪,崖壁的风更加急促,画面中出现云层意味着距离地面更远,风声脆响,如同爆裂的哨音。音效的真实使用能使观众身临其境,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影视作品,但由于航拍画面的元素过少,更显重要。《航拍中国》的背景音乐极其主观,因为故事较短,大多数时候先简短铺垫,随着情绪的展开立刻表情;较短的故事更需先入为主,在开场时就抛出情绪,或强烈或婉转,让观众初见时就已沉浸其中。解说员同理,理解故事、感受故事后,进行主观创造性的表达。
眼观耳听不同元素的共同发力,只为让观众接收到更为丰富的视听感受,加之解说词在情感层面的提拽,最终完成触及心灵,形成共鸣。
五、结语
《航拍中国》作为中国第一部全部以航拍摄影为手段进行叙事的纪录片,以中国为主体,在大地上抓取不同的目标物,讲述一段段有关中国、有关大地、有关生命的故事,从创作之初就没有先例可循,在创作过程中,“有感于心”最为重要,每段故事若无法打动创作者,自然也无法打动观众,最基本的动因唯有热爱这片大地。
当然,这部作品也有不少值得商榷和提升的地方,时隔多年,每每回看,总有遗憾。2023年4月29日,第四季最后一集《台湾》播出,《航拍中国》收官。大地难改,所以短时期内不再会制作这样体量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是个案,也是唯一,在短暂的创作时光里将体会与总结行文如上,希望能为更多创作者借鉴。
本文参考文献从略。
作者简介
苟博,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实践导师,国家二级导演,纪录片《航拍中国》山西集、安徽集、青海集、澳门集、辽宁集导演。
引用格式参考
GB/T7714-2015 苟博.《航拍中国》:歌颂大地的诗篇[J].新闻传播学刊,2024(3):134-140.
CY/T121-2015 苟博:《《航拍中国》:歌颂大地的诗篇》,《新闻传播学刊》2024年第3期,第134-140页。
MLA 苟博."《航拍中国》:歌颂大地的诗篇"新闻传播学刊.(3)2024:134-140.
APA 苟博.(2024).《航拍中国》:歌颂大地的诗篇.新闻传播学刊,(3),134-14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编辑:《新闻传播学刊》编辑部
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编:高晓虹
副主编:曾祥敏 赵淑萍 张毓强
编辑部主任:赵希婧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433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986/G2
投稿邮箱:xwcbx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