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无障碍信息传播
△点击收听本刊制作的音频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其中保障残疾人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权利,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生动体现。本文从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建设的理念出发,聚焦“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的案例,研究发现通过专业化制作、标准化生产、系统化运维和精准化触达,创新构建了无障碍视听内容生产机制,打造了“全国一网”业务一体化运营实践样板,实现优质无障碍视听内容的全国覆盖和社会共享,为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广电力量。
关键词:无障碍传播;公共服务;视听传播;广播电视
目录
一、我国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建设概述
二、从产品到机制:“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制作的创新实践
(一)专业化制作,视觉信息的听觉化再现
(二)标准化生产,无障碍视听产品的机制创新
(三)系统化运维,全矩阵式拓展的规模效益
三、以专区辐射全国:中国广电无障碍视听的精准化服务
(一)多主体协同,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高品质服务,优化残疾人视听体验
(三)数智化运营,建设好“春天的事业”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的六个方面之一。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产业布局,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生动体现。在此语境下,本文从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理念出发,立足“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的建设实践,从内容产品制作到行业标准制定,从典型案例探索到全国专区推广,多角度解析我国“光明影院"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的建设实践,以期为我国广电视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经验参照与智力支持。
一、我国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建设概述
广播电视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公共服务属性,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公共服务是指新闻媒介所进行的以促进社会公益和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建设始终是重要板块之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本质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体现。一方面,促进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双轮驱动,要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广电视听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领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促进文化产品资源的平等和普惠,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其中,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需要重点关注。
“仁,孔子推崇的最高境界。人要有仁心,政要施仁政。"为社会残障人士提供公益性视听文化服务,这于个人工作而言是“仁心"的体现,于国家治理而言则是“仁政"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这包括“丰富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公共文化供给,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是为视障群体和听障群体提供视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如今,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正在繁荣发展,视听文化产品数量增多,质量提升,视觉特效、听觉特效也愈加丰富多元。这些视听文化产品消弭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丰富的视觉画面、生动的音乐和解说,构建了独特的视听世界。然而,这些内容和技术日臻成熟的视听产品往往以大众化为标准,难以满足视障或听障人士这一分众化群体的需求,这些特殊人群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权利需要更多的保障。对于残障人群的视听产品供给,关系到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做好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有利于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直接服务残疾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水平。
无障碍视听内容产品具有多元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障碍广电视听公共服务事业加强建设,内容产品不断丰富,创新模式逐步涌现。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国卫视频道播出扶残助残类节目超5000期,全国广播电视机构残疾人相关公益节目观看总触达户次达103亿。在视听节目的辅助服务方面,增设手语解说、保障字幕配置、提供语音讲述服务等,在不同程度上为视障和听障群体提供了视听内容获取的便利。在无障碍视听的专有服务方面,针对视障群体的无障碍电影成为重要的内容产品供给。
无障碍电影主要通过语音文字和音乐效果的方式呈现内容,视障群体可以借由听觉系统构建起关于电影内容的心理图景,从而促进对于电影影像的理解与认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中国盲人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视力障碍人士数量已超过1731万,且每年会新增约45万盲人。因此,在庞大的视障人群数量基数下,满足这一群体对于视听文化产品的需求,不仅意味着要提供适应化的无障碍视听内容,而且要解决好内容供给问题,这意味着要搭建好无障碍视听服务的公共化、规模化渠道。
如何满足残障人士对于视听文化产品的需求,促进文化产品的共享,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的普惠,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需要回应的重要问题之一。2017年底,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及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发起"光明影院"公益项目,坚持每年为视力障碍者提供104部无障碍电影,持续助力我国无障碍信息传播事业发展。2022年9月,"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正式上线全国有线电视,通过专业化制作、标准化生产、系统化联动和精准化触达,逐渐构建起一套无障碍电影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开创了无障碍信息传播事业的新局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本文将以"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的建设实践为案例,探索无障碍广电视听公共服务的实践模式创新。
二、从产品到机制:“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制作的创新实践
"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是由中国广电主导,各地方网络公司协同配合,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大型公益项目,是广电网络首个在全国统一部署运营的公益类视听服务产品,是专门为广大视障朋友提供视听便利服务的平台。中国广电通过与中国传媒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有效保障了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建立了面向全国、政产学研用的联动机制模式。
(一)专业化制作,视觉信息的听觉化再现
无障碍电影的专业化制作尤其需要考虑视听信息的有效转化。电影的无障碍化是通过"口述影像"的方式,将已出版的大众电影影像画面进行语音口述翻译,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每一帧静态画面的构成元素信息,而且关涉到系列动态画面背后的故事情节、节奏与语境信息,因此需要进行专业的视听翻译。"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就是在电影对白和音响的间隙,插入对于电影画面内容及其背后情感、意义的声音描述,其制作创新在于以精准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再现为目的,通过将视觉信息精准地传达为听觉信息,并加入口述讲解的艺术魅力,最终实现电影画面故事的听觉化再现,从而有利于促进视障群体对于电影内容的理解。
(二)标准化生产,无障碍视听产品的机制创新
专业化制作的精益求精,实现了单个无障碍视听产品的从无到有;标准化生产的制度构建,则保障了数百个无障碍视听产品的可持续推出。无障碍视听产品的高质量、可持续化生产与传播,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不仅包括了针对具体的无障碍电影产品制作的内容标准,还需要有效的制作分工和协同管理制度。在内容产品方面,丰富片源类型选择,从主旋律、历史剧到动画片、文艺片,满足不同年龄和背景群体的文化需求:注重视听修辞的转换,从撰稿、审核、校对到录制、合成、审片,确保每一部影片真实准确且生动可感。在制作分工方面,“光明影院"公益项目搭建了从内容生产、传播到宣推的一体化流程机制,通过“传帮带"和项目制促进标准化生产机制的延续。
(三)系统化运维,全矩阵式拓展的规模效益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光明影院”作为一项公益实践,其项目本身的推广也是对文化平权的观念普及。为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推动公益专区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惠及更多视障人士,中国广电上游对接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残联、中国传媒大学等多家单位,下游指导全国各省网络公司,保障将“文化盲道”铺向全国各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系统化的运维合作,搭建了全矩阵式的规模效益。一方面,广电视听积极为残障人士提供文化服务,有助于提升残障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消弭数字鸿沟。另一方面,讲好中国的公益故事、人权故事、精神文明建设故事,对于推进全球信息无障碍传播事业,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以专区辐射全国:中国广电无障碍视听的精准化服务
纵观媒介发展史,广播电视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经历了从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的发展变化,差异化、分众化和专业化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光明影院"中国广电无障碍公益专区以专业化的界面设计服务内容供给,以精准覆盖视障群体为分众化的传播策略,促进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文化权益。
(一)多主体协同,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传播对于文化产品的触达、内容价值的彰显,以至于最终媒体实效的达成,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无障碍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搭建一项“内容制作—渠道传播—用户互动"可实践机制,这需要多主体的联动和全环节的协同。例如,一方面,在专区建设阶段,中国残联给予了大力支持,专区通过与残联数据平台对接,有效打通了渠道,保障残障人士能够成功接入专区,进而实现居家“观"影。另一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公益项目每年制作并精选60部优秀无障碍电影,保障媒体资源的持续更新,并且通过建立高校制作方、中国广电编排方和各省网公司上线方的三重审核机制,排除隐患,确保播出安全。
如今,公益专区自启动上线以来,已在我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线电视平台提供服务,上线无障碍影片220部,覆盖注册视力残疾人近450万人,受到视障用户们的欢迎和喜爱。公益专区在全国有线电视平台的全面上线和稳定运营,贯通了广电网络全国一体业务垂直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两级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业务运营新样态。
(二)高品质服务,优化残疾人视听体验
基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属性,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是重要工作之一。“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在产品形态和传播连接方面充分将视障群体的实际情况纳入决策范围,从影片无障碍化制作、专区操作逻辑与方式、页面色调选配与设计、内容编排与推荐等方面与视障人群的收视特点进行全方位适配,努力优化视障用户居家观影体验。
“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上线的影片,均根据视障用户的信息接收特点,进行了专业的无障碍化处理,让视障观众真正“看懂”电影。在界面设计上,专区采用黑白高对比度的设计基调,一键观看的操作逻辑,每日推荐的编排理念,方便视障用户感知和使用。在服务使用上,视障人士通过有线电视平台,输入身份证号码或残疾人证号码进行身份验证后,即可长期免费无障碍地欣赏当季热映大片,让残疾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专区鲜明的差异化、精准化服务特点,有效满足了视障人群特殊的视听文化需求,有力推动了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填补了广电网络在特殊人群视听服务领域的一项空白。2023年,“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视听消费新体验案例榜单;2024年,“光明影院”作为科技助残项目受邀参加首届汇爱科技展,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授予项目团队荣誉证书。
(三)数智化运营,建设好"春天的事业"
“智慧广电”工程的推出,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平等可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有利于拓展广播电视在无障碍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场景、提升视听文化产品的服务能力。在新兴技术的赋能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粗放式、单一式向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转移,公众接受公共服务资源的障碍也不断减少,将充分吸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应用技术,在提供无障碍信息传播方面实施相应举措。
2024年12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民政部、中国残联、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暨“光明影院”推进会,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资源的整合聚合,优化服务和内容供给,推动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要以智慧广电创新应用更好推动特殊群体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模式,将推动扶残助残应用的研发与升级。尤其在面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的视听文化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广电视听将充分发挥“内容+网络”资源优势,搭建智慧广电助残服务平台,提供便捷化智慧化综合信息服务。例如,江苏有线作为国有大型文化上市公司在2022年主动对接江苏省残联,共建了“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公益专区项目还带动了重庆有线“智慧残联服务信息平台”、福建有线“残疾人专区爱心助残驿站”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和活动的落地实施与深入推进。“光明影院”公益项目通过有线电视平台为全国视障人士开设无障碍电影免费点播专区,堪称广电视听行业满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美好视听需求的典型案例。未来,将在智慧广电的建设下,逐步推进“光明影院”公益专区语音点播功能的升级迭代,推动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是广电网络首个在全国统一部署运营的公益类视听服务产品,以发源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光明影院”公益项目为依托,将北京歌华有线的探索实践推向全国。作为一项面向全国的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专区通过制作推广无障碍影视作品、建设无障碍放映专区等,推动文化共享、缩小文化落差,为视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贡献社会力量,成为我国积极保障残疾人文化权利的生动案例。公益专区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创新了特殊人群视听服务的新应用,打造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也初步形成了广电网络中央与地方高效协同的运营新样态。
如今,广电视听行业通过“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模式、推动政府购买特殊群体有线电视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推进重温经典频道走进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多元方式,在全国构建起广电视听助残扶残的全新样本。未来,“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建设需要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通过多主体联动、全环节协同,继续加强对视障群体的精准化服务,推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线电视公共服务,在更好满足视障人群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智慧广电无障碍文化服务的广泛普及和品质提升,为“助推文化共享、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参考文献从略。
作者简介
问永刚,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编辑;
杨丽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参考
GB/T7714-2015 问永刚.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的中国模式创新——基于“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的研究[J].新闻传播学刊,2024(4):11-16.
CY/T121-2015 问永刚:《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的中国模式创新——基于“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刊》2024年第4期,第11-16页。
MLA 问永刚."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的中国模式创新——基于“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刊.(4)2024:11-16.
APA 问永刚.(2024).无障碍视听公共服务的中国模式创新——基于“光明影院”中国广电公益点播专区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刊,(4),11-1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编辑:《新闻传播学刊》编辑部
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编:高晓虹
副主编:曾祥敏 赵淑萍 张毓强
编辑部主任:赵希婧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433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986/G2
投稿邮箱:xwcbx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