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世界】张启富 ||难忘的校园往事

文摘   2024-11-23 16:58   中国  

渭南市作协官方电子平台第340期

    难忘的校园往事

NAN  WANG DE XIAO YUAN WANG SHI 

                    文/张启富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中,我回到了我的大学时代。在校的三个春夏秋冬,就像是一个长长的夜,三年的大学生活就在一夜的梦中走过。

那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年代,我清楚记得,从入学到毕业整整三年,我一共花费了家里二百多元钱。上学走时,我从家里带了184元,其中有34元是从同学朋友借的,150元是我当代教时的工资积蓄。中途,家里寄了二十元,上街还被小偷偷了十元。同学给了二十四元,总共是228元。这是我三年大学花费家里的全部费用,还不如现在学生一个礼拜的生活费。当时家里确实很穷。还好,那时国家每月还给十九块半的助学金,扣除每月十五元的伙食费,还有四块半零花钱,要不然,我没办法坚持上下去。曹新明同学是生活委员,饭票和钱都是由他按时发给大家。

 比起老家,学校的生活好了很多,每天都是白面馒头、大米饭。就像张凤翔同学说的,跟过年一样。这句话,以后成了好多同学的笑料。不过,凤祥同学说的确实也是事实,陕北农村当时特别艰苦,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白面馒头。平时基本上每家都是小米饭,糠窝窝,洋芋熬酸菜。虽然吃的不好,但每顿能填饱肚子。在学校,粮食是定量的,每天一斤粮。那时,我们都已长成了壮小伙,是最能吃的时候,可以说,三年里虽然比老家吃的好,却经常吃不饱。有时,饿的难受了,就去李家村饭馆买碗六分钱的素臊子面,填填肚子,以解饥饿难耐。肉哨子面一碗八分钱,炸酱面一毛二,就多几分钱都舍不得,但偶尔也会心一狠,来碗炸酱面奢侈一把。三年里,我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这是非常寒酸的三年。但世界上没有永恒的黑夜,只有晚到的黎明,也没有永远的贫穷。勤劳发奋,可以改变一切。现在我们都已脱困,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上大学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小时候听人说,大学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幽深静谧、精英荟萃、人才辈出,是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崇尚向往的地方。走进大学校园,戴一顶大学生的帽子,成了我追求的愿望。一九七二年我高中毕业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当时大学招生的政策是基层推荐,不招应届生。条件是学校毕业后要有两年的实践锻炼期。等待中,我教了三年书。一九七五年我如愿以偿的被推荐上了大学,和二十九名有缘同学走到了一起,开启了我三年的大学里程。
       
 我们班三十名同学,来自工厂、农村、部队。当时叫工农兵学员,年龄都二十出头,看似成熟,但有时还有点稚气未脱。同学们都是从底层推荐上来的,有较高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三年里,我们每个人都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努力完成了学业。三年的相处,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毕业后,大家各奔前程,很少见面, 但经常会相思相念,也会相见在梦中。


 我们宿舍住了七位同学,倪育峰和王廷合、张永德、杜廷广四人住在下铺,我和贾强新、曹新明三人在上铺。我们同房共眠三年,冬天门窗一关,一个房子里的空气,在七个人肺部吸进呼出,来回循环,是真正的同呼吸、共命运。和其余同窗共读的同学相比,我们七人是三年里相处时间最长的。

 宿舍里,谈天说地,嬉闹玩乐,很多趣事笑话,让人难以忘怀。去年我写的那个《智斗美女笑》的故事,就是张永德同学在宿舍里讲的。可以说,这些都成了留在我们心中的回忆和念想。

王廷合同学和我是同桌,他来自甘肃张掖农村。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家境也都差不多。我们俩都是三年里只回过一次家,同命相连。

廷合家乡我去过,闻名全国的甘肃丹霞地貌就在他老家,非常美丽。站在山的高处,奇特的山势,层里交错、色彩斑斓、宏伟壮观,像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彩带铺设在那延绵起伏的大山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夺目耀眼、灿烂辉煌,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下是平原,当时正值暑夏,田野里绿油油一片,给我留下了一个富庶之地的印象。游览中,我还给远在秦皇岛的王廷合打了个电话,电话中,廷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那是我的老家......”这是他得意自豪的宣言。我想,人人都会这么说。

马彦同学是甘肃武威的,听说那里也有丹霞地貌景区。甘肃有不少名胜古迹和漂亮风景,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月牙泉…,这是镶嵌在西北大地上几颗耀眼的明珠。敦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壁画,承载着丰厚古老的文化底蕴;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漫步在雄关的城墙上,有种沉重感,虽然看不到战争的硝烟,听不到助阵厮杀的鼓点,但脑海里仿佛出现了古代长年守卫在这里的将士凄苦的呼唤和诉说;月牙泉,上帝赐给的神泉,是那么的美丽、神奇,让人流连忘返。

 廷合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我在石家庄时,他来看过我一次。我也去过秦皇岛两次,都受到廷合和夫人的热情招待。他多次邀请大家到他那里做客,倪玉峰同学还承诺要去,可一直没有兑现。

廷合,你不要怪育峰,他现在还在挣钱,时间对他来说很宝贵。
 学生时期的生活情景,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让人想起,每当一个人躺在床上,校园里的故事会像幻灯片一样的在脑海里滚动。

那晚,我梦见丁生才同学追着打我,我向球场方向跑去,一边跑,一边回头看,他追我跑,他停我停,把他气的不行。那天,是我犯了一个大忌,我开玩笑叫了一句生才猪头小队长,叫过后,觉得不合适,马上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忘了你的回民身份,别生气。”不解释还好,一解释他更生气了,于是追着要揍我,非要治我口出不敬之罪。

丁生才是个好同学,待人真心诚恳,干事严肃认真。毕业后我一共见过他两次,第一次是九十年代他出差西安,另外一次是我去银川。没想到半年前他离开了人世,让人很痛心。他那副肃穆、庄重、认真的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那晚,我梦中看到况长理时,出现了特别稀奇古怪的一幕。况长理变成了一条龙,一会儿天上,一会地上,一会又变成了人,当你走近要和他说话时,他马上就不见了……。梦醒之后我在想,这可能是小况的灵魂飞回了学校。

我们同学里,已有两位提前走了。况长理是英年早逝,离开学校我再没见过他,留在我脑海里的模样,还是他学生时的容貌。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快乐!幸福!

 一九七六年,国家多灾多难,先是三位开国领导人先后去世,后又发生了震惊世界、波及全国的唐山大地震,很长一段时间闹的人心惶惶。十月份官方预告西安也要地震,十一月份整个西安大街小巷、工厂校园的空地上,都搭满了塑料抗震棚。我们在抗震棚里住了一个月,外边下了半个月的雨,给人感觉像是地震的前兆。天气刺骨的冷,犹如冬天,个个冷的瑟瑟发抖。况长理接了个一百瓦的电灯泡,抱在怀里当火炉烤,于建给红砖块上刻上深槽,绕上电阻丝,当电炉子取暖。一个月白、昼都呆在抗震棚里,学习、上课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家的心都提在了嗓子眼上,等待着迎战一场恐怖的自然灾害,最后的结局是不了了之。预测的失败成了一件好事,我们幸运安全的回到了宿舍,回到了教室,走上了生活的正规。
   

    
 毕业工作后,郑大伟、马彦、杜廷广,这三位同学一直没有露过面,也没人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和工作地址。
       
郑大伟,人高马大、端庄帅气,鼻梁上始终架着一副眼镜,虽然少了点文弱书生的斯文,却带有学究的气派。倪玉峰说他专门找过几次大伟,也托人联系了,一直杳无音讯。
       
我记得,曹新明和郑大伟有段特别精彩的对话,比赵本山小品都经典。两个人在什么时间地点说的?我记不清了,但原话我记得很清楚。郑大伟说:“水浒传我看的滚瓜烂熟。”曹新明听后立即回道:“那我考考你,你听!在水浒传里,有一个什么人?和另一个什么人?在一个什么地方?说了句什么话?”
        
大伟一听就懵了,半天哑口无言。这题谁能答出来?就是博士、院士、世界奥数冠军都答不出来。一个四元一次方程,四个未知数,没有一个已知条件,咋解?我想水浒作者也回答不出来。这就是两位老同学逗趣的幽默和才气,这个故事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精彩的笑点。
        
有人说马彦当了驸马,娶了个县长的女儿,不知是真是假?
       
世界上,最无情的是岁月,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留,年纪越大感觉老的越快。我很希望,我们这些老同学能在这古稀之年多见几次面。谁有这三位同学线索?请联系联系,很期望和他们相见。

我和陈佐东、秦桂香在一个城市,过段时间就想见见。秦桂香腿有病,动过几次手术,受罪可想而知,现在还行动不便。理所应当是我们登门看望。感到每次见面聊过,我们的心情都特别好。
       
张凤祥是我老乡,乡亲、乡音、乡思,让一对难兄难弟走的特别近。凤祥脑子反应很快,合阳学农时,他的一句话刚说完,一同学说他说的是屁话,他立即速度奇快地回道:你个屁人、走的屁路、做的屁事、说的屁话。人家说了他一个屁,他不依不饶一连回了四个屁。想让他吃亏,没门。
       
让大家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凤祥的头顶冒烟和志能的哈哈一笑吧,这些情景都在我的梦中出现过。

有人说我们是共和国的宠儿,我真想问,谁宠我们了?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我们没有得到过被宠感觉,我们经历过的是生活的艰辛、计划生育的无奈。现在我们老了,都让独生子女承担着照顾两家老人的艰难。

王臣和赵小梅、李志能、张凤翔,他们四人有胆有识,严纪之时,感冒天下之大不韪,抢生了二胎,现在享受着多子女的快乐与幸福。其他人呢?不言自知,我就不多说了。
       
上学前,我是一名初中老师,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生,这个经历,让我对学习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上课前,我会提前预习一下所学内容,了解里边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认真听讲,从不做笔记,我知道老师讲的都是课本上的东西,不可能脱离课本,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

在班上,我是学习委员,和代课老师接触的比较多一些。我最尊敬的两位老师是童岳生老师和林文再老师。童老师是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写人之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童老师来咸阳凌云楼讲抗震新规范,我去听讲,走进讲堂,前边座位坐满,找了个中间位置坐下。几分钟后,童老师走上讲台,身着蓝色上衣、灰色裤子,头发白多黑少,一副黑框眼镜,性格不急不躁,沉稳不傲。他看到陆陆续续还在进人,先坐下来,从提包里拿出资料书籍放在桌子上,然后两眼扫视着下方。我很想上去和老师打个招呼,人太多没好意思。讲课安排了两天时间,我正想着晚上去他住处看望老师,没想到童老师看了台下,突然喊出了我的名字:“张 启 富。”我很惊讶!也很激动!马上站起来示意向老师问好!和老师十几年没有见面了,还能叫出学生名字,这让我有一种荣耀和幸福的感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的是学生真诚求知的渴望和老师耐心奉献的精神。晚上我来到老师住处,老师很高兴,寒暄过后,请教了老师几个问题,得到了老师认真的指教。离开时,将我的一篇论文留下让老师指导,当晚老师看过后,提了三条非常宝贵的意见写在纸上,第二天离开前,连带论文一起交给我,从此后,我成了请教老师的常客。童老师特别温和易近,讲课概念清晰易懂,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师。

 林文再老师也是一位好老师,毕业后再没见面,听说八十年代调往了浙江大学。
       
 同窗情深,桃园义重。同学们,出游路过西安,不要把老同学忘了,下车停停,相互看看我们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的岁月沧桑,再回忆回忆我们风华正茂时的快乐时光。

我们都到了晚年,见一面少一面。以前那些宏伟抱负、远大理想,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现在应该多关心养生与健康,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多找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和交流,充实我们的晚年生活。



作者简介

   张启富,男,出生于1952年榆林横山区农村,大学毕业,高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一直到退休,现住咸阳市区。兴趣理科,爱好文学。

                桃花源书院官方电子平台
主         办: 渭南市作家协会      
顾         问:李康美   路树军  王宝君
编委会主任:徐   喆
编         委 :徐   喆  杨英武  徐红林 传凌云
                    邹彩虹  王茂林  任葆华  刘平安
                    张   伟  严步青  张亚凌  屈文平
                    殷满仓  郭   钊  菊延宏  王晓飞
                    闫志豪 冯旭荣  吉林林  赵晓莉
                    赵文龙  党升桦  郭   珺  党   宏
                    夏春晓    

主       编:菊延宏 
策       划:杨文平    姜   芳
执 行主编:徐杏花 
编       辑:车平利  孟艳玲 李  明 王 军 
投稿邮箱:wnthywxy@163.com            

长按关注我们 

桃花源书院
有意读书来世外,无心作序到阁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