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作协官方电子平台第344期
文化星芒的陨落与传承
文/默莲
最近不知怎么了,不幸的消息总是接二连三,不是花折,就是叶残。
是不是冬天就这样,总是把身体变冷,还要继续加雪,加霜。我百思不得其解。
暮色苍茫,残阳收尽最后的余光。我在冷冷的冬日夜色里,漫步于时光的长河。
倦鸟已归,虫鸣不再。于雾烟处,于朦胧处,不时会看到一些璀璨的星芒正一点一点的悄然黯淡,直至消失。
叶嘉莹先生,这位古典诗词的“燃灯者”,一生热爱古典诗词,曾经站在岁月的讲台上,从青丝到白发,一声一声唤醒沉睡的诗词。从“春华秋月何时了”,的幽叹,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她用温婉的声音,用独特的吟诵,将诗词的种子播撒进无数人的心里。让我们在平仄的韵律间,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古人的悲欢。如今她走了,犹如带走了古典诗词的一缕幽情雅韵,一程平仄长短,让诗词的天地间少了一位执着的引路人。那独特的吟诵之声仿佛还在耳畔,而人却已远去,留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忧伤,以及深深的缅怀与悲伤。
十三郎先生,这位秦歌舞台上的传奇。他的“实话实说”,他的“从小卖蒸馍”等。他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皆是秦风的精魂所在。在那铿锵有力,大气磅礴的唱腔里,有关中平原的烟火人间,有岁月深处的幽默风趣,亦有陕西人的豪迈炽热。他淋漓尽致的,完美的将古老的秦腔韵律与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相结合的独特风格,无人能及。他的离去,如同秦歌舞台上的灯光骤暗,如同抽离了秦歌文化里的独特风骨。那曾经鲜活的角色,灵动的表演,只能留存于我们记忆的深处,让热爱秦歌的我们,在心底默默的叹息,忧伤的回忆。为那渐渐远去的艺术盛景,为那被风扯散的袅袅青烟。
琼瑶,言情世界的“造梦师”,她笔尖轻点,编织了无数爱情的幻梦,从“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深情誓言,到庭院深深里的爱恨纠葛,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多少爱情的激情澎湃与百转千回。年少时,多少人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随着她的文字或哭或笑,满心憧憬着书中纯粹浪漫的爱情。如今,她飞远了,宛如那言情世界里的一丝绮梦被风吹起又揉碎,又仿佛是为那言情的青春时代,划上一个完美的忧伤句号。那些承载青春悸动的故事,只能无可奈何的封存进时光渐渐远去的岁月里,成为一代人缅怀往昔时,心头的一抹温柔旧痕。
然而,在这哀伤之中,亦有希望的微光。落暮未必就是永诀。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不会消逝。叶嘉莹播下的诗词种子,如今早已在华夏大地的田野里破土发芽,诗词朗诵会、校园诗社如雨后春笋般此起彼伏。她的诗词传承,也会在每一个翻开诗集的人手中延续;十三郎的秦歌魅力,也已经在后继者的舞台上重生;琼瑶式的浪漫虽已随时代更迭,但那些关于爱与勇气的内核,融入网文、短剧,将会不断翻涌出新的浪花,也必将会在岁月的流转中依然打动人心。
他们虽然走了,但是他们却把自己的热爱、坚守与才情留了下来。往后岁月,后来者一定会怀揣敬意,沿着他们的足迹,奔赴文化的浩瀚星河,让这些瑰宝在时间的磨砺下,愈发的熠熠生辉。
风,裹挟着岁月的寒霜,越来越萧杀,清冷。我紧了紧衣,快步往家折回。虽然黑暗不时裹挟着不舍与怅惘,汹涌澎湃的向我袭来。而此刻,我却清晰的看到,远方的天空又出现了几颗新的星芒,仿佛是远去的他们在天堂的眼睛,正远远的,满怀期待的望着我们。
作者简介
长按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