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作协官方电子平台第348期
文/菊延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一个大家族主子和丫鬟几百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女性的人性美和悲剧美。这是一本人情小说,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后来形成了很多的红学研究,足以体现他的影响力。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为了隐情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借用神话元素和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开篇的太虚幻境和女娲补天的印子。宝玉含玉而生,这块玉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一块石头,因为羡慕人间的红尘,央求一僧一道带自己到凡间经历一番,在凡间就是通灵宝玉。正面写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薛宝钗的金锁写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还有史湘云也有个金麒麟,与宝玉也有缘分。还有,宝玉就是青埂峰下的神瑛侍者,经常以甘露来浇灌一颗绛珠仙草。后案二者下凡来到人间,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用眼泪来报答前世的恩情。作者把象征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曹雪芹是清朝初期人,曹雪芹的高祖父曹振彦是跟着顺治打天下的,属于正白旗。曾祖父曹寅17岁就是康熙的侍卫,27岁出任苏州织造,后任江宁织造,是康熙的宠臣。从此,曹寅和儿子曹頫(曹雪芹的父亲)连任江宁制造局官员(专为皇家和官用制布匹)近40年。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由曹家接待,以江宁制造局为行宫。曹家最早跟的是太子,太子被废后,又曾帮八爷做事,八爷是四爷雍正的死敌。被御史上告朝廷,曹甬因“行为不端,骚扰驿站,亏空”等罪名被革职,也被抄家。这时雍正皇帝已经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了自己的名声,他后来对曹家还是手下留情的,在北京给留了十七间半的房子供她们住。书中的贾家也大致与作者的家族雷同,所以说这本书的内容具有自传性。
《红楼梦》具有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
深刻的思想底蕴
任何好小说都会必须要有两大支柱,一个是艺术性,一个是思想性。艺术性在于趣味,有意思;思想性在于深刻,给人启迪。
本书开篇写了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满纸都是荒唐乖戾的话,浸透着一把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之情,可谁能理解作品的滋味?作者写《红楼梦》的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其实就是本书的思想内涵。
一
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红楼梦》深刻揭示了历史周期率的道理,总结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例如: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其中的《好了歌》这首诗是在里第一回出现的,也是本书概括性的开篇。当时,甄家老爷是一名退休官员,因为唯一的女儿贾英莲在元宵节丢失了,自家房子紧挨着葫芦庙,葫芦庙失火导致他家也被毁掉了。晚年落魄的甄士隐只好去了岳父家,又被岳父家骗去了钱财,生活落魄后来遇到了跛足道人,听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跛足道人还对这首《好了歌》的诠释是:“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须是了。”甄士隐顿悟,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曹雪芹在此回中借跛足道人写《好了歌》是为隐射小说情节,借此表达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传递其对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随后,甄士隠对该诗作出了《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好了歌》有曹家自身败落的缩影,亦有警示世人不要为功名利禄再鱼死网破地去争斗,得放手时且放手之意,这也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初衷。
甄士隐经历这番生活磨难后,可谓大彻大悟了。跛足道人的一番念念有词,既是对甄士隐人生的总结,又是对士隐晚年的劝诫。全诗都是大白话,朗朗上口,每句都用“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跛足道人借神仙来寓意时下世风,接下来的释意,也是更进步一的阐释,而是一种大彻大悟。
《道德经》里面有这样的话: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阳盛转阴,阴极升阳。此乃天道,亦是人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自然界也是如此,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朝代更替,更是如此。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如此,每一个朝代到了鼎盛时期就会走下坡路,直到灭亡。清朝末年的光绪,明朝末年的崇祯,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其实他们都想通过改革振兴,但是为时已晚。想当年,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的答复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说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建立新中国,发动文革。但是,现在来看,我们才明白了文革的本意是什么。
一个家族的发展更是如此。贾家第一代是贾演(宁国公)贾源(荣国公)跟着皇帝打天下,后来被封了国公。这些内容是通过宁国府焦大回忆的,焦大当年自己跟着主子南征北战,自己喝马尿,给主子喝水,后来被新主子们边缘化了,也预示着贾家被新皇帝边缘化了)。
到了第二代是贾代化、贾代善(贾母的丈夫),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家族还依然兴旺。贾母是史家的千金小姐,形成了第一次的政治联姻,史家是保龄候。
第三代是贾敬,贾赦和贾政,就开始成了纨绔子弟,贾敬出家整天炼丹追求长生不老,贾赦整天左一个老婆,又一个老婆。
第四代是贾宝玉、贾珍、贾琏、以及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珍竟然和自己的儿媳在一起,还和小姨子不清不白的。贾琏也是整日寻花问柳,什么鲍二家的、旺儿家的,还有老子送给他的秋桐。整个家族到了孙子辈就开始不务正业、坐吃山空了,只好靠联姻维持家族的衰败。
不要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倾其一生的努力,到头来还不是两手空空。
二
政治联姻救不了家族,还是要培养好下一代。
贾母在《红楼梦》中是一位极具分量和复杂性的角色,她出身显赫、婚姻美满、地位尊贵、智慧超群,是贾府中的核心人物和最高统治者。她在家族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和尊重。她的存在不仅为贾府带来了繁荣与稳定,也为整个家族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贾母嫁给了荣国公贾源的长子贾代善,这场婚姻不仅巩固了贾史两家的联盟,也为贾母日后的尊贵地位奠定了基础。贾代善袭封荣国公后,贾母更是成为了正一品的诰命夫人。贾母在贾代善去世后,成为了贾府的实际当家人,是宁荣两府的老祖宗。她以高超的智慧和手腕,维系着贾府的繁荣与稳定。
从护官符里我们看到了四大家族强大。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家)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
他们的联姻也是很密切的。她的女儿们,婚姻多数是政治联姻。政治联姻却毁了儿女们的幸福,婚姻几乎是失败的。
1、贾代善的夫人是贾母,她是保龄候史家的千金小姐,这是贾家和史家的第一次联姻,贾代化早年去世了,贾代化的婚姻幸福不幸福,不知道。
2、贾母的儿子贾政娶的是王夫人,王家王子腾是京营节度使任九省统制,应该是一个将军。是军区司令员,统管着九个省的军队。但是贾政喜欢的是赵姨娘。王夫人只好去吃斋念佛,打发空虚无聊的生活。
3、贾母女儿贾敏嫁给了林如海,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探花出身,巡盐御史和兰台寺大夫,负责监察盐政,级别不高,但是权利很大。
4、贾母的孙子贾琏娶王熙凤,王熙凤仗着娘家权势格外强势,很有手段。所以贾琏喜欢的是在外面找女人。
5、贾母的孙女贾元春送进宫哭诉,那是见不得人的地方,最后早年去世。
6、贾母的孙女贾探春为了和亲,远嫁外族。贾母的孙女贾迎春,为了给父亲还债出嫁了,被婆家逼死了。
7、贾母的孙子贾宝玉娶薛宝钗,薛家是皇商生意,为皇宫提供木材、药物等。但是他喜欢的是林黛玉,薛宝钗婚姻也不幸福,贾宝玉最后出家了。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其实都是政治联姻,这些其实都是政治联姻。
一句话,政治联姻的结果不仅家庭不幸福,也没有救得了家族的毁灭。现在的婚姻也讲究门当户对,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两个人的感情基础。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也终究是毁灭的。
其实,贾府有两个人还是有希望光复家族兴旺的。一个是贾敬,他是贾母的侄子,贾敬是宁国府贾代化的儿子,探花出身,殿试第三名。却中途出家了,整日炼丹求长寿去了。他为什么扔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了却了人间红尘,书中没有写。但是他有个女儿叫惜春,从不和宁国府来往,一直住在荣国府。就是贾敬死了,也没见惜春的影子,这是个谜。他嫂子尤氏和她有过一段话,惜春对宁国府是憎恨的,恨不得撇清一切关系。焦大对宁国府的评价有一句话: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爬灰的是贾珍和儿媳秦可卿。那样小叔子的是谁呢?推测是贾敬夫人和本族的一个兄弟,生了惜春。所以惜春没人管,就送到了贾母这里养着。寒了贾敬的心,干脆出家去了。
贾珠是贾母的孙子,是贾宝玉的哥哥,是个品学皆优的孩子,有望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可惜早早死了,留下了夫人李纨和儿子贾兰。至于死因,书中没有说。
或许就是这两个人的遭遇,让宝玉也失去了考取功名的欲望,不再用功读书,整日里和女儿们厮混在一起。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阅渎《红楼梦》应该得到什么启示。我的感悟就是林则徐的一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人物塑造和语言技巧
小说就是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形象,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红楼梦》给我们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最突出的当属贾宝玉、王熙凤、薛宝钗、史湘云、刘姥姥等。
一
精明的王熙凤
王熙凤是书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位艺术形象。有才能,情商高,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负责荣国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她在贾府的地位很特殊,是个执行经理。她是贾府长子贾赦的儿媳,贾琏的老婆。但是贾府里二儿子贾政的夫人王夫人当家管事,是经理身份。她却整日里吃斋念佛,把日常管理的事务交给了王王熙凤。这样一来,王熙凤上面有贾母这个董事长要伺候好,还有王夫人的指令要贯彻执行,还有个婆婆邢夫人整日里没事找事发泄不满。同辈中还有兄弟姐妹每一个也不是吃素的,下面是几百个管家婆子、丫鬟,她夹在中间实属不易。去也把荣国府管理的很有秩序,井井有条。她作为荣国府的执行经理,她行事杀伐果断,很有手腕,奖惩分明,在众多主人和家仆中很有威严,大家都很怕她。她在治理宁国府和打理荣国府的上下事务上,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非常了得。
不像宁国府里,管理就很混乱,用柳湘莲的话来说:除了门前的两个大狮子是干净的。
王熙凤是《红楼梦》的一个很成功的艺术形象。所以,正如秦可卿托梦时所说的: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管的男子也不能过她。也有诗为证: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说的就是王熙凤。
协理宁国府丧事。秦可卿去世后,尤氏犯了胃疼旧症,贾珍伤心的直不起腰来,就央求王熙凤来协理丧事。王熙凤走马上任,几百人在她手下行事,有条不紊,分派众人岗位,量才使用,轻重均分,各司其职,责任到人;依法治理,赏罚分明;一视同仁,不徇私情;号令畅通,树立威信。凌晨时分第一次点名时,就有人迟到了,王熙凤借机立威,当众责罚违纪之人,毫不留情面,既要挨打,还要扣钱。
她不辞辛苦,日夜不眠,并不偷安推脱。对繁杂的丧事,分组负责,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这期间,既要处理好宁国府的丧事这个中心工作,又要确保荣国府的日常运转不受影响。两边跑,两边兼顾。筹划的十分的整齐,于是合族中上下无不称赞。协理宁国府丧事,是王熙凤在书中的高光时刻,体现她非凡的管理才能。
其实,领导经常也会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及时决策,也会面对各类人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人际关系。王熙凤要让贾母是开心,要让王夫人放心,还要让婆婆尽可能没意见,让弟弟妹妹们信任她依靠她,实在是不容易。
王熙凤在决策上的杀伐果断,在人际关系上的“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王熙凤的出场。也被描绘得极为精彩。她第一次出现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场景中,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的外貌和气质。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出场时“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她的服饰和妆容更是极尽奢华,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王熙凤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为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在书中刚出场时,就是先闻其笑,再见其人,她进来后,满屋里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侧面凸显了她的地位。
王熙凤的出场不仅展示了她的外貌和气质,还通过她的言行举止揭示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种描写不仅突显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还刻画了她笑里藏刀、极有计谋的形象。
先声夺人,人未到笑声先到。黛玉不禁问自己:此人是谁?敢如此放诞无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语言、外貌、动作、神态。侧面描写: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
人物出场隆重,场面热烈。
她进来后,先夸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语双关,既夸了黛玉,又夸了贾母。又问黛玉:妹妹需要啥,尽管给我说。丫头老婆子如果做的不好,你只管告诉我。然后安排林黛玉的住处。
都彰显了她的管家地位。这时候王夫人发话了:问她月钱发了没有。我交代给你的那件事做得怎么样了。也在体现她作为女主人的地位。
王熙凤同时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所以她的结局也是最悲惨的。设局害死贾瑞。借刀毒害尤二姐。受贿拆了一段姻缘。致使一对恋人张金哥和男友殉情自杀。人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样的人物才真实可信。
二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巧妙设计。
首先,刘姥姥书中社会地位最底层的农村老太婆。她与王熙凤是有缘的。三进大观园,第一次与王熙凤是不平等的,仰视的。第二次受到了贾母的喜欢,与王熙凤同桌吃酒。第三次是去救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王熙凤反而仰视她了。
她是一个心思活络、能盘会算的老太太。她虽然出身乡野,但深谙世事,懂得机变,极会打算。为了帮助女婿一家度日,她决定舍下老脸去贾府碰运气。她明白贾府的势力,也知道如何利用这种关系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她的行动力很强,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她勇敢地闯入了高门大户的荣国府。攀亲筹钱,套近乎、提往事。哭穷,得到了王熙凤的资助。
其次,刘姥姥具有诙谐幽默的性格。她在贾府中表现出的幽默和机智使她成为《红楼梦》中最深入人心的底层小人物之一。她的幽默不仅化解了尴尬,还为贾府带来了欢乐。例如,在贾母生日聚餐时,秋爽斋的晓翠堂上,她用自己的诙谐化解了窘迫,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喜爱。老刘老刘,饭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带着自家的新鲜瓜果来报恩,恰逢贾母过生日,通过自嘲、逗乐惹得大家快乐,获得了更大的帮助。
此外,刘姥姥是一个质朴实在、本真本色的庄稼人。她深知生活的艰辛,为了家人的生计,她放下尊严去恭维讨好贾府的人。她的善良淳朴和知恩必报的性格也体现在她对王熙凤的感激之情上。她特意将自己家里种的新鲜蔬果送给贾府,并在贾府落难时伸出援手。
最后,刘姥姥具有深谙世事和与人相处之道的能力。她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如何博取同情和赢得怜悯。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也非常出色,能够滴水不漏地应对各种场合。她的高情商和善于经营人脉关系使她在贾府中混出了好人缘。贾家已经衰落了,刘姥姥卖房卖地解救巧姐。
三
三位美好女性的艺术形象
黛玉、宝钗、湘云都是来贾家做客的,都曾与宝玉有缘,都是贾母疼爱的女孩子。薛宝钗有金锁,史湘云有麒麟,贾宝玉有宝玉,唯有林黛玉啥也没有。这三位小姐性格各异,人物鲜明,各有特色。
史湘云是第一个进贾府的小姐。四大家族中史家的千金,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她是富有浪漫色彩的豪爽女性,心直口快,开朗豪放,爱淘气,敢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甚至穿着男装大笑。她生性豁达乐观,尽管没有过上贵族小姐的生活,但凭借性格魅力和才情备受贾府众人的喜爱。
史湘云在《红楼梦》中被作者按照《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标准塑造,具有中性美的形象。她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尽管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她嫁给了卫若兰,但因夫婿亡故,过着孤寡的生活,但她受到宝钗乐观精神的影响,逐渐战胜挫折。
醉卧芍药丛在第六十二回中,众人为宝玉庆生,湘云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等众人寻见时,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15湘云酒后卧石而眠,就是她直爽的体现。
直言不讳。史湘云到贾府与贾母说笑,宝玉与宝钗一起到贾母处赶来相见。之后史湘云又到黛玉处找宝、黛二人,笑着埋怨二人只顾自己顽,不理她。黛玉取笑湘云咬字“二”“爱”不分,湘云也取笑黛玉将来“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
观戏说黛玉在第二十二回中,众人为宝钗过生日,在贾母院中搭了家常小戏台。贾母因为喜爱唱小旦和唱小丑的两个小戏子,叫人带进来细看,凤姐笑说其中一位扮上活像一个人,在场人看出了却不言语,偏湘云笑说像林黛玉,宝玉听了连忙瞅她几个眼神。
湘云没有父母,来到贾家寄宿,和宝玉一块长大的,真正的两小无猜。她有麒麟,宝玉有玉,其实暗指贾宝玉的第一次婚姻安排。
林黛玉是第二个进贾府的小姐。她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女性形象。才华横溢,情感细腻。林黛玉自幼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荣国府,虽然身世凄凉,但她天生丽质,更兼才华横溢。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常能即兴吟咏,抒发心中之情,如《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之句,既是对落花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身身世的感慨,展现了其敏感而细腻的情感世界。性格复杂,多愁善感。林黛玉的性格复杂多面,既有高傲孤僻的一面,也有温柔体贴、纯真无邪的另一面。她对爱情执着而纯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深厚而复杂,既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也因误会和猜疑而生出不少波折。她的多愁善感,不仅体现在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上,更体现在对身边人事物变化的敏锐感知和深刻反思上,这使她的形象更加立体,充满人性的真实与深度。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林黛玉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反抗精神。她不满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渴望真爱的自由与个人的独立。尽管她最终未能完全挣脱时代的枷锁,但她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在爱情观上的坚持,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无声抗议,体现了作者对个性解放和人性自由的向往。悲剧命运,凄美绝伦。林黛玉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她的一生仿佛是为悲剧而生。无论是家庭的变故、爱情的波折,还是身体的虚弱,都预示着她悲剧的结局。她的死,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也是对其所代表的理想与美好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深刻象征。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赋予了这一角色更加深刻的艺术魅力,使她的形象成为了不朽的文学经典。
薛宝钗第三个进贾府的小姐。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魅力的角色,她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首先,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淑女形象。她容貌美丽,举止优雅,深受贾府上下的喜爱。曹雪芹用“艳冠群芳”来形容她的美貌,足以见其出众。同时,她性格沉稳,待人接物温婉大方,深谙世故人情,是贾府上下公认的“好人”。这种端庄贤淑的形象,无疑是社会中理想女性的典范。其次,薛宝钗的性格远不止于此。她处事淡然,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展现出一种超乎常人的理智和冷静。例如,在金钏儿自杀的事件中,她劝慰王夫人的话显示了她处理事情时的冷静和理性。这种性格使她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情况。最后,薛宝钗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她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经常与贾宝玉、林黛玉等姐妹们一起吟诗作对,谈论诗词歌赋,是贾府姐妹中的佼佼者。她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还体现在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理解上。她能够看透贾府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经常劝说贾宝玉要认清现实,不要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
薛宝钗的形象也并非完美无缺。她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影响,性格中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她既想保持自己的独立和个性,又不得不屈从于封建礼教的规范和要求。这种矛盾性使她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史湘云的真,林黛玉的才,薛宝钗的情,是女性完美的分别体现。她们是宝玉美好的开始,也是宝玉悲催的分离,黛玉死了,离开宝钗,遇见湘云成了歌姬。这些人物的出场和结局都与宝玉有关联。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三位女性的结局都很悲催,所以能引发人的同情感,具有文学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四
贾珍、贾赦、薛潘、贾琏 四大公子
贾珍是一个带头败家毁业的贾氏不孝子孙,又是一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当家人。首先他乱伦放荡,和儿媳秦可卿私通。曹雪芹在原稿里曾专门写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回书,对此丑行进行了彻底的暴露。如秦可卿死后,合府上下“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秦可卿的灵位设于天香楼上;丫鬟瑞珠触柱自杀。特别是贾珍的奇特表现:儿媳之死他竟“哭得像个泪人”,甚至如丧考妣,要拄杖而行;他要倾己所有为她治丧。给儿媳用的棺木是一个王爷的棺木,是违背礼制的。
贾珍为什么敢打秦可卿的主意?有三个重要原因秦可卿和贾珍交往,尤氏是怎么知道的?一个随身婆子私下说出答案然而,贾珍在众人面前又摆老子面孔,假装正经。
一次,贾母率领全家到清虚观祈福,天气炎热,人都很忙,贾珍找贾蓉不着,忽见他躲在钟楼里乘凉。贾珍非常气恼,说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没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便有个小厮上来向贾蓉睑上啐了一口。贾珍还眼向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老子的威严,儿子的敬畏,真像那么回事。也许正因为如此,贾珍才敢夺子之爱。
贪婪是他的本性,当乌庄头到贾府交租时,贾珍看着交租的单子,皱着眉道:“我算定你们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短短几句话就将他的贪得无厌、他的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秦可卿的丧事是很奢侈的。除了在宁府大厅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请一百零八位和尚念经超度亡魂外,还要在天香楼另设一坛,由99位道士打醮49日。而贾珍之子、秦可卿丈夫贾蓉则对于妻子之死毫不悲痛,这堪称是奇中之奇。这说明,贾蓉即使原来不知道父亲竟有此事,那么他也不会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托病不出,对于上下疑心一定略知一二。反过来说,贾珍对儿子死了老婆的无动于衷不会毫无察觉。
他在请王熙凤帮他协理宁国府时,将宁国府对牌交给她,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贾珍如此重视“好看”,实际上就是不顾“难看”,难道他就不怕引起甚至加重别人对他的怀疑么?或者说,这种太不正常的表现,是否恰恰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某些其他心理和情感呢?
《红楼梦》从多方面写出秦可卿是个非常出色、美丽的女人。从可卿托梦交代贾府后事,足见她的远见卓识。贾宝玉听说噩耗而为之吐血,脂批说:“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从贾府上上下下都为之惋惜,可见她平时为人善良,性情温顺,易于与人相处。从现有文本来看,秦可卿与贾珍的丑事应该是贾珍所迫,所以一旦发生以后她就几乎被压垮了。由于她无法摆脱贾珍的继续纠缠,秦可卿才对王熙凤说“治得病治不得命”。
尤氏借口胃病复发不出面,贾蓉也不显得悲痛,这些不正常表现都是“情之变态”,“情感而生情”。那么贾珍的表现是否也是一种另类“情之变态”呢?
贾珍是个荒淫无耻之徒,这从他后来对尤二姐、尤三姐的态度上可以印证。但就秦可卿之死而言,曹雪芹没有将他的坏写得绝对化,简单化。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如实描写”,将他内心深处隐秘的一面写出来了,所以这个形象就显得更加丰满,经得起人们琢磨。
贾珍不仅爬灰,贾琏偷娶了尤二姐之后,贾珍又打尤三姐的主意。尤三姐那场狠辣的抢白,就是对他们的丑恶兽行的彻底曝光和无情批判。特别是贾珍竟在父亲热孝之中,因难耐寂寞,竟带领儿子和一群侄子,以练习射箭为名聚赌嫖娼。
贾珍是宁国府的当家人,尤氏属于是第二个老婆,儿子贾蓉又是个窝囊废。所以他把宁国府搞得脏乱不堪。用柳湘莲的话来说:宁国府只剩下门前的大狮子是干净的。
贾赦是贾母的大儿子,世袭了父亲的一等将军的爵位。生性好色,威逼利诱母亲的贴身丫鬟做妾。后来由于母亲的反对,鸳鸯的拒绝,用银子买了一个嫣红代替鸳鸯才肯作罢。与贾雨村勾结,强索是呆子的古扇,还得人家愤而自尽。女儿迎春被他抵债嫁给了孙家,被孙绍祖折磨而死。
薛蟠是典型的富贵公子哥。是被薛姨妈娇惯坏了的孩子。外号呆霸王。
仗势欺人,强买香菱为女婢,打死了豪强冯源。在酒席上又碰到了柳湘莲,又动了勾引之心,被柳湘莲骗到了郊外打个半死。
救了薛蟠的柳湘莲走失不见,这时,薛蟠进门,“眼中尚有泪痕”。知道柳湘莲不见了,薛蟠一听见这个信儿,就连忙带了小厮们在各处寻找”。第二天,请伙计们吃饭,也没精打采,众人知道缘由后都问:“那时难道你知道了也没找寻他去?”薛蟠说:“城里城外,那里没有找到?不怕你们笑话,我找不着他,还哭了一场呢。”说完,长吁短叹,不像往日高兴,饭也吃得无味。又是个多情的种。
贾琏是荣国府长子贾赦的儿子,王熙凤的丈夫,也是管家。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这样说贾琏:“这位琏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助料理家务。”
从冷子兴口中可以知道贾琏是有一定才干的,只是娶亲后风头被妻子盖过,“倒退了一射之地”。贾琏经办的几件事:林黛玉回家探父,贾母坚持要命贾琏护送,这足以说明贾母对贾琏能力的肯定;其次营造大观园,贾政放手交给他与贾珍;贾政到正在筹建中的大观园视察时,忽又想起一事,便命人去唤贾琏,贾琏赶来,忙向靴筒取掖内装的一个折略节看来回答了贾政的问题。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没他,我们就不能看到人间仙境般的“大观园”了。贾政结交外官,也是贾琏带信跑腿。贺吊往还等事更都离不开他。因此贾琏给人的印象就是在家操劳,在外奔波。
风流成性。除了管家理事的才干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贾琏便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荡子形象了:趁女儿出痘疹隔房时与多姑娘勾搭成奸;在凤姐的生日时和鲍二家的偷情;贾敬丧期偷娶尤二姐。不过他虽好色,但几乎都是两情相悦,并不像贾赦、贾珍等强娶豪夺。凤姐有严重的妇科疾病(血崩),这也给贾琏一定的借口,他大量在外出差的时间也为他的风流提供了便利。凤姐的防范很严,连平儿也不得近贾琏身,但是夫权社会对男性的风流是持宽容态度的。特别是凤姐生日那天,他把奴才鲍二家的老婆叫进自己的房里私通,被凤姐碰上,惹出一场大闹。贾母骂他“不管香的臭的都弄到屋里来”,是个“下流种子”;后在贾珍父子的撺掇下,他另置房舍,娶尤二姐做二房,还说等凤姐死了,扶她为正房夫人。结果事败后苦命的二姐被王熙凤骗进贾府,因不堪凌辱而吞金自尽。事后,贾琏在凤姐那连棺材钱也讨不出来,还是平儿用体己钱下葬了尤二姐。
存有善心。贾琏虽然缺点很多,但是绝对不是贾雨村那样的坏人。比如,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对二姐还是动了真情的。比如说,在当时人们看来,“尤二姐已经失了脚(与姐夫贾珍有情),有了一个‘淫’字,凭她有什么好处也不算了。”这样人们都看不起这样婚前失身的女子,大户人家娶这样的人作为二房也是不屑的。可是贾琏却说“谁人无错,知过必改就好。故不提已往之淫,只取现今之善。”后来贾琏因有了新欢秋桐,把二姐撂在一边。二姐死后,贾琏心怀愧疚、痛哭流涕,还让平儿替他收藏着二姐的旧裙子作为纪念。二姐的悲剧结局,主要是凤姐的毒辣阴险与她自身的懦弱,以及贾琏的始乱终弃、多情滥情等原因所造成的。
贾赦命他夺取石呆子的古扇时,他只是上门去苦苦求对方出让,但是石呆子执意不肯,他也就作罢了。而贾雨村找个借口关石入牢狱,夺取其扇子,送给贾赦。贾赦问着他说,人家怎么弄了来。贾琏说:“为这点子事,弄得人家倾家荡产,也不算什么能为!”这无异于当面扇他父亲的耳光,被贾赦一顿痛打。可见他作风差,却仍有做人的底线,贾赦等人才是最无耻可憎的。 还有一次,凤姐的陪房旺儿家的儿子看中王夫人的丫头彩霞,强行求婚。可彩霞与贾环有情,不愿嫁过去。于是,旺儿来求凤姐,凤姐为打击赵姨娘便答应了。而贾琏听说旺儿这个儿子“吃酒赌钱,无所不至”时,他气愤地说,“他小子竟会喝酒不成人吗?这么着,哪里还能给他老婆,且给他一通棍子,立关起来,再问他老子娘”,并劝凤姐不要管这个闲事,白糟蹋了人家女儿。这就是贾琏,一个血肉丰满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一个公子哥儿。
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在甄士隐的资助下考取功名,后因为贪污被罢了官。后来他做了林黛玉的家庭老师,在林如海的而介绍下,贾政推荐做了官。在贾家被炒的时候,他投奔了忠顺王府,倒打一耙。
五
晴雯、袭人、鸳鸯、平儿 四大丫鬟
红楼梦里有四大丫鬟,袭人贤惠,晴雯勇敢,鸳鸯刚烈,平儿善良。
袭人素来有些痴处。她服侍谁,心里便唯有谁。然而她行为处事并不以讨好宝玉为上,反倒常常规劝宝玉读书上进。唯宝玉性情乖僻,不听人言。袭人心内着实忧郁,故此常冷笑讽刺宝玉借以表达自己的心酸无奈。宝玉与她有情,倒也并不计较。哥哥花自芳要赎她回家时,袭人便拿当初卖她之事哭诉,不愿意离开贾府。宝玉也亲自到花家看望袭人。花家见二人感情深厚,便放下了赎人的心思。
她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心地纯良,恪尽职守。故曹雪芹在章回中赞其为“贤袭人”、“花解语”等。唯有贾宝玉的乳母李嬷嬷对贾宝玉众丫鬟不待见,有次袭人躺在床上没有起身迎接她,便大骂袭人是狐媚子,要拉出去配了小子。贾母觉得她少言少语,故戏称袭人是“没嘴的葫芦”。袭人也有女儿情真、天真小性的一面。群芳开夜宴,她和众姐妹们一块玩乐,喜得“连臊也忘了”。春燕之母芳官干娘来吵,袭人唤麝月道:“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她两句。”等到春燕挨打,袭人生气道:“三日两头儿,打了干的打亲的,还是卖弄你女孩儿多?还是认真不知王法?”坚决站在丫头们一边,反抗邪婆子。她虽只是区区一介丫鬟,却也是贾府之中少数有大局观、明事理之人,故被曹雪芹称作“贤袭人”。宝玉挨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好好管教宝玉。因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都是表亲,男女日夜一处起坐不便,为防众人口舌诋毁,将贾宝玉挪出大观园才好。这话说到王夫人心坎里,给了她和贾府中赵姨娘等人一样的待遇。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一倍的工钱,又意在日后为宝玉收房。
她的结局在前八十回中有所暗示,贾宝玉曾以袭人的松花汗巾赠于蒋玉菡。为补偿袭人的损失,又将蒋玉菡所回赠大红汗巾系到了袭人腰上。表明她最终要嫁给蒋玉菡。
晴雯撕扇。她以“勇”著称,红学中亦评价她有林黛玉之风。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她本是赖妈妈家的丫鬟,因得贾母喜爱,故把她赐给宝玉。因娇生惯养,养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一次王夫人进园子看见她打骂小丫鬟,觉得她不合世家教养,再加上王善保家的等小人进谗,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放出去)。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当夜,晴雯悲惨地死去。
晴雯撕扇。五月初五,晴雯不小心跌坏了一把扇子,宝玉说了几句气话,她就顶撞起来。晚间,宝玉主动给她赔不是,二人前嫌尽释。晴雯说喜欢撕扇子,宝玉便把手上的扇子递给她撕。麝月来劝,宝玉又夺过麝月的扇子给晴雯撕了,说是“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又值几何。病补雀金裘。十月十九日深夜,晴雯扮鬼吓唬麝月,反害自己受了风寒。次日病倒。宝玉赴舅舅寿宴上穿的俄罗斯雀金裘不防后襟子上烧了指顶大的小眼,因天晚找不到懂行的裁缝,晴雯顾不上病,叫人找来孔雀金线,亲自动手一针一线织补,直至天快亮时才补好了。
鸳鸯的善良和刚烈。迎春的丫头司棋和表弟潘又安幽会,被她无意中撞见,司棋十分羞愧、惊恐,但鸳鸯不去告发、邀赏,反而劝慰司棋安心养病,别因此糟蹋了身体。她的心地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由此可见一斑。大老爷贾赦看中她,定要娶她为妾,邢夫人还亲自充当说客。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改变自己处境,爬上主子地位的难得好机会。
贾赦想娶她做小老婆。她却另有一番见识,坚决拒绝:“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贾赦逼得紧了,她就在贾母面前表示了死的决心:“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第46回)她用自己的凛然正气,回答了无耻之徒的胁迫,表现出平民女儿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她借助贾母晚年在生活上对她的需要,暂时顶住了贾赦的淫威,使他的谋算不能得逞。但鸳鸯对自己的命运有清醒的认识,她早有盘算。所以,贾母一死,她也就自杀了。她虽然最终也无法摆脱奴隶的枷锁,但她以死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和自尊,这是任何一个权势者都无法剥夺和玷污的。
平儿的善良和隐忍。平儿是贾琏的通房丫头,是王熙凤的助手。性格特征:平儿在四个丫鬟里面最难了,一方面是贾琏的好色,一方面是王熙凤的霸道,贾琏做错了事,两位主子都拿她当出气筒,经常夹在中间受窝囊气。她不同于其他丫鬟,还要协助王熙凤处理家务,做好她的助手。
她既有女性的柔情与善良,又有坚韧与勇敢的品质。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和面对困境的勇气,使她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良温柔:平儿在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上表现出深深的善良和温柔。她乐于助人,常常为他人着想,这使得她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坚韧勇敢: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平儿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坚韧和勇敢。她从不轻易放弃,总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平儿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她不依赖他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种独立的性格使她在众多角色中脱颖而出。
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更多地体现了当时环境下权势家族的生活场景,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情世故。荣国府是一个大家族,也像一个小社会,更像一个单位,如何处理人情世故,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语言技巧
说话有三个层级,第一个是说清楚,让人听明白;第二是说出的话,人喜欢听,觉得有意思;第三个层次就是听了之后有所启迪,对人有所帮助。
一、 黛玉回话。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待到宝玉见了黛玉,依然问她可曾读书?她的回答就变了:不曾读,只上一年学,认得几个字。通过前后两句话的变化,就显示了黛玉的机智和聪慧。
二、 宝钗扑蝶。《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宝钗因赏春扑蝶走到滴翠亭边,无意中听到小红、坠儿的谈话,于是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把三人的尴尬处境化为乌有。脂砚斋对宝钗的行为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宝钗使用的“金蝉脱壳”法子是如何帮助她化解危机的?宝钗在滴翠亭事件中的表现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宝钗对小红和坠儿的谈话内容是否有所了解?宝钗在滴翠亭的举动是否暴露出她的什么缺点或秘密?宝钗使用“金蝉脱壳”一计的目的是什么?
三、湘云心直口快。史湘云曾前后两次对林黛玉发难。一次是薛宝钗生日,比如王熙凤曾比喻一个小戏子很像她们中的一个人,众人都看出来了,像林黛玉,众人都不说,怕黛玉不高兴。可史湘云张嘴就来:“倒像林姐姐的模样。”一旁的宝玉赶紧给湘云使眼色,意思是让她别说。湘云不但不领宝玉的情,过后还把宝玉奚落一顿。而动了气的黛玉回屋后只能把火发到宝玉身上……
《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史湘云一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了娇憨的印象:“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二”念成“爱”,咬舌却喜欢说话,少年史湘云的天真单纯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一直到她出嫁前,岁月的烟尘并没有湮灭她娇憨的本色,而是进一步丰满了这种独树一帜的个性。
中秋夜黛玉、湘云联诗,二人已经找不回当初的天真烂漫,等待她们的将是前路莫测的舛途。她俩有一副好对联: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四、小红会说话改变了人生。丫鬟小红给王熙凤传话,说了一段话,让王熙凤刮目相看,后来就调到他那里上班去了。小红的结局也挺好的,嫁给了贾芸,贾家被炒后,他两口子日子还过得不错。“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几丸延年神验万金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了去。’”
五、贾母一生见得多,站得高,看得远。她嘴里说出来的话,往往带着由浅入深的道理。本文整理贾母说过的几句实在话,细思都是“人生精髓”。
1、贾母对秦钟的到来说了一句话:别和那些不长进的东西们来往。一方面怕他淘气影响了宝玉,一方面是担心纨绔子弟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贾母对宝玉和黛玉婚姻的线外定音。说他俩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对王熙凤的喜爱。巧嘴遭人疼。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贼精。
2、第五十四回)贾母道:“……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贾母“掰谎记”一石二鸟,既打击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明目张胆地过分亲密,也讽刺了薛家来贾家图谋金玉良姻的“无礼”之举。
3、贾母借“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却是一语三关。一,替王夫人解围,毕竟她是当家人,在婆婆面前被揭短一定难堪。二,也有责难!家是怎么当的?三,也是支招,贾母没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看似口语,实则是提醒王夫人开源节流。有观点,有办法,又顾全大局。贾母的智慧,是一个老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的总结。从做人、做事、品德、胸怀全方面地指导着晚辈们要如何安身立命。老太太的话很多,但真正表态的不多,都是一些实在话,却往往发人深省,裨益无穷。
4 、贾母化解矛盾技巧。王熙凤生日那天,贾琏在家里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发现了,痛骂了一顿。贾琏提着宝剑追杀王熙凤,追到了贾母这里。贾母看二人都在气头上,训斥贾琏,把你老子叫来,把他先轰走。然后劝说留下来的王熙凤,说男人偷腥没啥大不了的。然后答应让贾琏给她赔不是,再就是王熙凤还说了平儿的不对,幸好尤氏出面说了平儿的好,贾母立即决定让王熙凤给平儿赔不是。最后把鲍二家再赶出去了。
六、宝黛钗的日常对决。宝钗来了,给林黛玉带来了危机感,两位情敌经常拌嘴,宝玉夹在中间,着实难堪。
1、薛宝钗身体不适,林黛玉去探视,当时贾宝玉先在了。而且林黛玉来之前,薛宝钗和宝玉之间已经发生了一段故事,两人互相看了对方的通灵宝玉和金锁,读了上面錾的字,好像正好配对,引发了金玉姻缘的说法。贾宝玉有点兴奋,薛宝钗也有点小得意。林黛玉就来,还是耐人寻味的。林黛玉来后看见贾宝玉也在,马上说:“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其中的讽刺意味,让薛宝钗听得有点不舒服,于是责问:“这话怎么说?”想不到,林黛玉直接挑明了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薛宝钗说:“我更不解这意”。在这里,林黛玉说出的其实是非常无礼的话,像走钢丝一样,玩了一个险招。所以薛宝钗步步紧逼,把林黛玉逼到死角,看她怎么来翻身。想不到林黛玉见招拆招,回答得非常轻巧,说:“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这里,林黛玉的聪明之处在于通过这番解释,将本来紧张的对立关系巧妙转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
2、宝玉黛玉宝钗在一起吃酒。宝钗劝宝玉多喝几杯无妨,宝玉很高兴。黛玉就吃错了,恰好丫鬟送衣服了,待遇趁机骂丫鬟:谁让你送来的?倒难为他费心了,哪里就就冷死我了呢?也亏你到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借机讽刺宝玉。
3史湘云来到了贾府。这时宝玉正在宝钗那里,听到此消息,两个人便一起来到贾母住的地方。恰好黛玉也在。黛玉问宝玉从哪里来,宝玉说从宝姐姐那里来。黛玉立刻露出不高兴神态,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拌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宝玉反驳说,只许跟你顽,给你解闷,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你就说这些。黛玉一听更生气了,说:“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关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完,就赌气回房去了。当着这么多人,就使性子,和宝玉口角、吵嘴,黛玉的道理实在不多。宝玉只好跟过去,责备黛玉不该这样,说“就是我说错了,你到底也还坐在那里,和别人说笑一会子”。黛玉说:“你管我呢!” 宝玉说怕他作践坏了身子。黛玉说作践坏了、死了,与你何干?宝玉说大正月里,不应说什么死活的。黛玉说:“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宝玉也气了,说若这样,还不如死了干净。黛玉也说死了干净。
当青年男女之间发生口角,并不是因为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有生不如死的念头挂在嘴边,我们百分之百的断定:他们之间已经有了爱情,而且是相当深挚的爱情。爱对爱的拥有者而言,是可以高过一切的,包括生命。因此恋爱中的男女,有时会走到轻生的道路上去,就是这个道理。宝黛这个时候就是如此,他们明显的是在恋爱了,尽管他们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
可是,正当宝黛吵得死去活来、不可开交的时候,薛宝钗来了。他把宝玉推走,说史大妹妹等你呢。作者真是厉害,总是在这种时候,使冲突更具戏剧性。本来黛玉的气,是因宝钗而生,宝钗却在此时不请自来,而且拉走了宝玉。所以黛玉越发气闷,只好一个人在窗前流泪。隔了一会儿,宝玉又回到黛玉这里。黛玉哭的更厉害了。宝玉看这种情形,知道无法挽回,就“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我们真佩服曹雪芹的语言天才。细想,“款语温言”四字,多么准确而具有动感和暖色,现代男性恐怕是要相形见绌了。然而黛玉先开了口,说;“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来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黛玉这番话,有的是歪话,因为宝钗拉黛玉走,未必就是怕宝玉生气。但黛玉对宝钗的妒忌心理昭然若揭。
宝玉听黛玉如此说,结果说出了一篇大道理。他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处理家庭关系的一种规则。妙的是宝玉说自己虽糊涂,却明白这个规则。接着宝玉就按这个规则讲事实:“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这番“晓之以理”的大原则,说得黛玉没法反对了,只好说:“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黛玉口说是“心”,其实计较的是“情”。
在物事人情的大原则面前黛玉妥协了,他知道如果不懂得“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而有所违背,就会落致“我成了什么人了”的地步。但他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就是说,即使被认为是“失礼”,也不能使自己的心受到委屈伤害。但宝玉说:“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当宝玉这样讲以后,黛玉便无话可说了,低头不语好长一段时间。然后才自悟自解地扭转话茬,转而变成对宝玉的关切,责怪宝玉没有穿披风。宝玉一听,知道问题解决了,所以笑着说,原本穿着,见黛玉恼,一急才脱的。黛玉反而感叹:“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爱因计较而生嗔,又因心诚语黠而转喜。一场风雨阴霾,至此全告平息。
黛玉还对宝玉说道: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可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你的那些姑娘们、是该好好教训教训、今儿得罪了我事小,明儿什么宝姑娘来贝姑娘来,也得罪了,那事情可就大了。
黛玉对宝玉的爱是自私的,容不得宝钗来插一杠子。
书中这些人物的对话描写,更多地体现了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智慧。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纷杂的日常中,无疑也是一种生活的教材。
黛玉、宝钗对宝玉的爱是有区别的
贾宝玉在仙界是神瑛侍者。瑛就是如美玉一样的石头,神瑛侍者的前世是女娲用的五彩石。也就是说,神瑛侍者是一块石头,但并不是他脖子上戴的那块玉石,玉石才是青埂峰上的顽石所变成的。并且,宝玉含着石头出生,就是为了唤起黛玉的前世记忆。以还他的浇灌之恩。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也就属木。她的木与贾宝玉的石就组成了“木石姻缘”。
黛玉和宝玉吵架,常说死了干净。宝玉的回答是,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也是宝玉对黛玉忠贞不二的承诺。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与生俱来的敏感,林黛玉由始至终都有一种孤独感。对于贾宝玉,她是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她害怕失去,更害怕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宝钗没有父亲,哥哥又是个“呆霸王”,振兴家业的担子在她身上。她的人生志向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认为男人应该读书明理,立身扬名。宝玉本是贾府的嫡孙,又聪慧灵秀,本是宝钗实现抱负的绝好凭借。所以,作为薛家最有头脑的人,又是金玉姻缘的当事人,宝钗对宝玉寄予了重大的期望。她不仅与宝玉房中最贤德的袭人关系很好,而且也会亲自劝导宝玉用功读书,将来好考取功名。然而面对宝钗的劝导,宝玉的反应是“嗐了一声,拿起脚就走了”,气急之下,甚至都不顾他素日对女儿的体贴,都没管宝钗脸上过不过得去。宝玉不爱读书,和宝钗性格不合,志向不同,宝钗内心自此了然。
而黛玉则更喜欢追求性情自由,这一点也与宝玉“志同道合”。
宝玉挨打后,黛玉宝钗都去探望。虽然都是关心,心疼的方式却还是有区别的。
宝钗是白天去的,托着药去的: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也……"。神态: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黛玉是晚上去的,哭红了眼睛: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同样是看望宝玉,两人都是真心,用意却有区别。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而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她们对宝玉都有爱的真情。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理智。
我认为,黛玉和宝钗都是好女孩,他们的爱情观都没有错。就是放在现在,勇往直前、有所作为没有错;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也没有错。芸芸众生和同大自然一样,有参天大树,也有野草青青;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也有清新亮丽的蔷薇。人们都渴望子女成才,但是多数人还是普普通通的。
作者简介
菊延宏 教育工作者,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协副主席,桃花源书院平台主编。华州大讲堂特聘老师,《读者》杂志特聘评委,第四届杜鹏程文学奖获得者。出版有诗歌集《岁月留痕》,散文集《漫卷思绪》,小说集《彩云追月》,诗文集《渭滨曲》等。
长按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