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计划|「小说精读」宗璞:鲁鲁(节选)

教育   2025-02-01 12:15   河北  

新课标大语文

小说精读


栏目简介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大题材,历年来在全国语文高考卷中一直是考查重点,而且,最近几年的考题越来越灵活。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应试能力,开设本栏目。栏目分为:编者寄语、文本研读、知识建构、试题解析及相关链接五个板块,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教与学的有效辅助。


_


编者寄语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正是作为父亲的冯友兰为砥砺女儿宗璞而作,作家宗璞是那样乐此不疲,高山明月里徜徉,流水清风里流连。她对创作情有独钟,认为“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小说是作者灵魂的投入,是把自己搅碎了,给小说以生命。而且我要表现的不只是我自己,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这些都得益于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诗千首”“酒一船”的独特气韵与文化特质,使她的作品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让人爱不释手。即便晚年疾病缠身,她亦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伟大就在这里。


文 本 研 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鲁鲁(节选)

>>>交代主角,简单明了

 作者:宗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交代战乱的社会背景,为下文一家人不能回北平作铺垫;“一律”,强调与此相同境遇的人很多,尤其说到犹太人与狗,一者,暗点战争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残酷性,二者,犹太人仍受着形形色色的歧视,幸在此地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三者,人们对其比较友好,四者,作者对其寄予深深的同情。)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拟人、对比手法,默默无闻的生与死,对别人无任何影响,对小狗却是打击,“不肯离去”“硬拉”“拴”,忠诚不言而喻,狗狗把主人视为一切,其中充满着对温暖的寻觅,这份忠诚难能可贵。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用比喻手法,以动衬静,鲁鲁悲惨地叫得痛苦、绝望,倍增山村春夜的寂静;乐景衬哀情,用山村之春夜的乐景,反衬鲁鲁之悲凉,倍增其悲剧氛围。)

>>>情节的开端:鲁鲁失却旧主人,痛苦哀嚎。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颤栗的鲁鲁被女孩的温柔感化,它伸出前脚以示认同,双方信任与依赖共生共鸣。)


“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女孩真诚以待,难怪鲁鲁去而又返,前后照应。)


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艰难时期,女孩不惜把肉给鲁鲁吃,妈妈对此也只是“轻声责备”,展现一家人同甘共苦的和谐美,这与世道乱离形成强烈反差,此处为下文全家人都友好地对待鲁鲁作铺垫。)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下城里跑去了。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心理描写,姐弟俩对鲁鲁的爱与守候,没有辜负鲁鲁对他们的想念,为后文鲁鲁的返回提供了条件。)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抵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情节的发展:鲁鲁有了新主人,高兴万分。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否极泰来,照应开头。其中喜忧参半,喜在日本投降,战乱结束,一家人迎来回家的日子;忧在女孩生病,家人只能带她回北平治病,而却不能带鲁鲁同去)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车经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兽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排比手法,一家人愉悦地观景,亲密无间,身处战乱却仍乐观向上,为下文鲁鲁独自观瀑布作铺垫。)急湍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为了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味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鲁鲁“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对牛肉也不感兴趣,以及后文“发疯似地寻找”,这诸多超乎寻常的表现,体现它心中时刻挂念着女孩;同样,孩子们不见鲁鲁,痛哭流涕,足见双方情谊之深厚。)


鲁鲁发疯似地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鲁鲁。”

>>>情节的高潮:鲁鲁又失去小主人,憔悴不堪。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又一次去寻找谜底”,照应前文失去旧主人的情景;“瘦多了”“好几处没有了毛”,暗示它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磨难,而这只为找到那个曾经带给它温暖的“家”。)


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照应前文家人一起看瀑布的情节;以景结情,哀景衬哀情,鲁鲁用躲到瀑布静观静待来表达自己的哀伤,无尽的思念化作目光的凝视,可谓余韵无穷,升华主题。)

>>>情节的结局:鲁鲁有了观看瀑布的癖好,心生希望。

(小说纯用白描,在对鲁鲁人格化的描述中,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里生命的脆弱,对以往被扭曲的人性关系的批判,同时讴歌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


知 识 建 构


//白描//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不加渲染,简练朴素。


不写背景,只突出主题。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如文中开头对鲁鲁的勾勒:“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仅用寥寥十九个字,就将鲁鲁这位对主人有情有义的神态突现出来。


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作者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如文中对鲁鲁形象的勾画:“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作者通过对鲁鲁动作描写,将其友好真诚性格特点突出出来,虽着墨不多,但颇为传神。


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作者抒发真实感情,感情越真挚,越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如文中“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用白描手法写鲁鲁又一次去而又返,历尽辛苦,塑造其忠诚于主人的性格特点,情真意切。



孙春梅,笔名欣然、沙鸥,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中学校语文教师、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成员,“常春藤文学芳苑”编辑,《中国人民诗刊》-【中国人民诗社】与《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在全国2021第二届《诗圣杯》诗词网络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编“书香天地诗画院”人才库。喜爱读书,酷爱写作,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公众平台。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罗莉 / 美编:赵宝茹


相 关 链 接


白描手法在《水浒传》中的运用

隋彬


白描,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手法的传统特色。对小说创作来说,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言语,从人物的行动、言语中体现人物活动的时代、环境,体现人物的心理和外形。除了对人物的行动、言语的直接描摹,不用或少用解释性、评价性的语言,而作者对他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对他所刻画的人物的态度,却已融入有血肉、有生机的艺术形象中。白描手法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动写静,一是以形写神。下面,我们试以《水浒传》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揭示、肖像的凸现及景物的描写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性格刻画和心理揭示


林冲的形象是塑造得最成功的水浒英雄之一。作者在一个非常普通的机缘里,让林冲出现在我们眼前。那正是鲁智深在菜园里对泼皮们使禅杖的时候:“智探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一句话就把一个大英雄的形象传递过来,正如生活中常常发生的那样。作者在此时并不出面为我们介绍林冲的身世和性格。但是表现林冲性格的第一个行动马上就来了。林冲正和鲁智深饮酒闲谈,听使女锦儿说娘子在岳庙被人调戏,连忙“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庙里来……”正见一个后生拦着娘子——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板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厨螟岭之子高街内……先自手软了……”


在这个动作里,林冲先是火厉厉的愤怒,继是懦怯怯的忍辱。于是我们看到,林冲确实是一个“不怕官,只怕管",在压迫凌辱之下仍希图安身立命的禁军教头。当然,如果作者只用一个行动来说明这个性格,那是很薄弱的。作者安排一连串行动,来加强、加深林冲这一性格。那就是在刺配沧州的路上备受董超、薛霸的虐待而不敢回话,在野猪林边反替两个解差向鲁智深求情,在沧州牢城营里老实当囚徒等。在这些行动中,不仅显示了林冲逆来顺受的一面,也显示了林冲潜藏着反抗性的一面:没有这一面,林冲就不是“忍辱的英雄”。正因为同时显示了林冲潜藏着反抗性的一面,所以他后来的反抗性行动,才有性格发展的内在根据。


中国古典小说擅长从行动中写性格,以人物本身的行动显示他的性格。以这样的方法刻画出来的性格,是完整的,是有发展、有层次、有纵深感的;以这样的方法塑造起来的艺术形象,是立体的、活生生的。


不仅对人物的整个性格的描绘是发展的、运动的,即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也是从行动中显示的。


林冲在杀了陆虞候等人后,来到一个村庄上避雪挡寒。他烘着火,并要求庄客卖些酒吃,老庄客不允。这时候——


林冲怒道:“这厮们好无道理!”把手中枪看着块焰焰着的火柴头往老庄客脸上只一挑,又把枪去火炉里只一搅,那老庄客的髭鬓焰焰的烧着。众庄客都跳将起来。林冲把枪杆乱打。老庄客先走了,庄客们都动弹不得,被林冲赶打一顿。都走了。林冲道:“都走了!老爷快活吃酒!”……


这样一个细节,似乎是作者的游笔。细看却不然。林冲刚刚杀了仇人,刚刚痛快淋离地宣泄了他平日久积的一腔怨愤之气,他刚刚从否定昔日忍辱屈从的处世态度上,获得扬眉吐气的复仇感。林冲在这时候做出那样的“无理"“反富”的举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个行动正是林冲当时的心理,情绪状态的一种外现。


二、肖像描写和景物烘托


先说人物的肖像描写。中国古典小说不孤立地形容人物形貌,写形貌是为体现神态。形貌描写是由于情节发展的需要,由于性格塑造的需要,而形貌描写本身,也是从情节的开展中,从人物的行动中带出来的。


李逵的肖像描写就是这样。李逵的形貌举止,有许多异乎常人的特征。他是一个黑凛凛大汉,黄发蓬松,髭须满颊,大碗濮酒,大手捞菜,吼叫起来如响霹雳,打起仗来赤膊抡斧不顾一切。作者把这“烟黑的子路,墨染的金刚”的形象着意泊染,并不是无所谓的,也不仅是为了笔墨趣味,而是因为这幅肖像,能够更出色地衬托李逵那“铁牛”式、“黑旋风"式的性格。而且,同其他人物一样,李逵的这幅肖像也不是一次完成的。李逵出场的时候,作者只是透过宋江的眼睛来展现:


……戴宗便起身下去。不多时,引着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宋江看见。吃了一惊.....


我们对李逵的形貌的总印象,是从以后情节的开展中渐渐累积起来的。


中国古典小说的景物描写,同肖像描写一样,也不是静止地罗列、孤立地描述的,同样是从情节发展、人物行动中带出来的。


中国古典小说有一种经常使用的、重要的写景手法,可以借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景在人身上”的特点来说明。在我国戏曲舞台上,没有真门窗、真车船、真山水,但凭着演员的动作、唱词,观众可以得到真真的环境实感。


《水浒传》中的“杨志押送金银担"一节正是用了这种手法,这一节写六月炎暑天气,十分出色,我们读着都感觉热气蒸人。但是仔细一看,这一段书里正面写烈日骄阳的不过是“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这几个字及白胜唱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这两句山歌。那么热浪扑面而来的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除了这几句正面描写外,作者还布置了其他侧面景色来衬托。首先是那11个厢禁军一再喃喃呐呐要求“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其次是那11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的表情及“那石头上热了脚疼”的抱怨;复次是“两个虞候常常坐在柳阴树下”歇脚步的表现及老都管气喘急急"端的热了走不得”的话语:再次是黄泥岗松林里“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的画面;最后是众人争相买酒解渴的纠纷。通过这些,渲染出铄石流金,“兀的不晒杀人”的氛围。点点滴滴,迤迤逦逦,一路来就处处点着这个“热”字,而通过人的行动、人的感觉把这串成了一幅溽暑苦行图。


生活在前进,时代在变化,艺术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丰富自己的形式与内容。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中国古典小说白描手法的特征,指出它在艺术描写上的精练、集中、真切、传神,并不是说我们传统的艺术手法本身已经尽善尽美,完全能适应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的要求了。而是希望我们的小说艺术能在自己的民族的、历史的传统上向前发展,期待能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小说作品大量地涌现出来。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申请转载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微信联系左老师:15389452767。


参与读写计划活动,文末留言区留言即可!


新课标大语文
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是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平台提供包括时文选粹、美文选粹、小说精读、作文365等在内的优质内容,由千余位一线名师倾情打造,全面指导高中生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千万师生的共同选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