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眸 | 年度精选大家谈语文合集整理

教育   2025-01-31 11:10   河北  


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是由教学考试研究院语文研究中心联合众多一线语文人精心打造,针对语文专项研究,助力教师课堂教学。新年期间,再次分享大家对语文学科的独特观点,一起来学习吧!

蛇来运转,鸿运新年

HAPPY NEW YEAR

01

编者按

文言文教学的六个原则:

01把诵读放在首位

02掌握常用词

03用文言知识作辅助

04力求与白话文教学“同轨”

05必须以语言为抓手

06坚持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点击查看*☞

语文大家谈 | 顾振彪:文言文教学的六个原则

02

编者按

文本细读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你阅读文学名著,帮助你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达到作品所隐蔽的精髓之地。

通常来说,优秀的文学名著总是含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其表层所承载的总是社会上一般流行观点的意义,但其真正的精华不能仅仅以此为目的。作家在创作的背后有一个完整的理想境界,这是他对自己的创作应达到的境界的期待。这种期待有的时候是作为一种无意识存在于作家的创作心理中,可能连作家自己也不怎么清楚,但是它恰恰是创作的最初或者最根本的动机,决定了作品的文学性因素。

细读文本的任务是揭示出这些隐含在作品里的真正的动机,把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地显现出来。




点击查看*

大家说语文 | 陈思和:文本细读的几种方法

03

编者按

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怎样赏读古典诗词”,我要讲的是两首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诗词:一首是李商隐的诗《北楼》,一首是辛弃疾的词《鹧鸪天·博山寺作》。讲这两首作品,我想让大家有一个很基本的认识,就是怎样去体会、欣赏、了解和讲授中国的诗词。





点击查看*

大家谈语文 | 叶嘉莹:怎样赏读古典诗词

04

编者按

要通过单元导语、阅读提示和习题等去领会和把握教学的干货,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如课文的文体、深浅、古诗文与现代文、文学类与应用类等等,结合各自的学情,去备课和教学。

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主要看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至于用何种方法教,不宜一刀切,更不要形式主义。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采取哪种改革方式,都还要有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修订后的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仍然有“精读”(教读)和“略读”(自读)之分,目录上就有标示。


点击查看*

大家谈语文:温儒敏: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型,也要区分不同文体

05

编者按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坎”,要陪伴语文教师一辈子。语文教师要立得起来,就必须跨过这道坎,这非常不容易。

什么是文本解读?这是个宏大的话题,西方研究了几百年,阐释学、新批评等流派纷呈,蔚为大观。为什么要文本解读?因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有时间和空间的差距。比如《项脊轩志》,由于时空的差距,读者很容易产生对作品的误读。我们今天要去读懂过去的人写的作品,必然会涉及许多因素。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阐释学,包括现象学,就是在研究如何尽量减少误解进行文本解读的。




点击查看*

大家谈语文 | 于漪:语文教师要跨过“文本解读”这道坎

06

编者按


新课标颁布后,我们对于学习任务群,实用阅读、文学阅读、语言积累与运用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北师大王宁教授却说: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也不是语言课。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让我们一探究竟。

我赞同王教授的大部分观点,但对于她说的语文课不是主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看法,甚至去口语化的说法有些不敢苟同。


点击查看*

大家谈语文|王宁: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也不是语言课

07

编者按

《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中的四重矛盾解读:

一、人物外在形貌上的矛盾,反映人对自由的不习惯;      

二、人物与周围人的矛盾,折射出不自由的人被社会长期规训;

三、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矛盾,透视自由是无法由别人带来的;

四、葬礼矛盾、死亡终结与现世持续的矛盾,揭示人对自由的恐惧。  


点击查看*

大家谈语文 | 《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中的四重矛盾解读

08

编者按

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

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方面是和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

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许多致力于文本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为突出。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是沉溺于赞叹了。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点击查看*☞

大家谈语文 | 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09

编者按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蛇来运转,鸿运新年

点击查看*


语文大家谈 | 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0

编者按

古典诗词的分析欣赏,是一种文学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的修养。这里所说的修养,包括生活阅历、理论水平、文学史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等等。本文讲一讲阅读诗词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点击查看*

大家谈语文 | 袁行霈:阅读古典诗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标大语文
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是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平台提供包括时文选粹、美文选粹、小说精读、作文365等在内的优质内容,由千余位一线名师倾情打造,全面指导高中生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千万师生的共同选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