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名师说 | 孙晋诺:语文的出路在于扔掉现有的高考命题思维

教育   2025-02-01 12:15   河北  

现有的高考命题思维有三大痼疾:考查知识化、题型固定化、答案唯一化。这种理念不破除,刷题就具有一定的效用,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效用,一线教学就会用百分之一百二的时间和精神来应付。

这三化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偏离语文学科属性,钳制思维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近两三年来,笔者不断实验新的命题思路,发现脱离高考命题思维路径,我的命题更利于语文教学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比如本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见《20250112教学手记——如果这样考,你觉得还能搞那套应试化学习吗?》)给学生提供十二首苏轼的诗词,然后让学生完成这样的题目:

(一)苏轼的《留侯论》开篇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古时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凡的气度,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贾谊论》的开篇是:“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拥有才华并不是很难,而如何使用自己的才能才真正很难,可惜啊!贾生拥有宰相的才能,却不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请您依据上述十二则材料,以“苏轼论”为题,模仿苏轼两论的开头,写篇400字以内的人物短评。(20分)

苏轼的两论开头,都是直接提出一个观点。要求考生,“苏轼论”开篇即提出对苏轼评价的一个观点。观点的提法,既可以像《留侯论》那样提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观点,也可以像《贾谊论》那样直接针对评论对象提出观点。

观点内容要体现对十二首诗词的解读水平,既能从十二首诗词中提炼出苏轼的思想、性格、人品等诸方面的观点来。

评述这些观点要构建合乎逻辑的认知框架。

显然,这道考题既考查了考生统读十二首诗词的综合阅读能力,又考查了从苏轼这个人物角度解读文本、提炼认知观点的能力。区区三四百字,考的是每个考生中学阶段养成的诗词阅读素养和人物评价的写作能力。

让我们来看看考生的答卷吧!

新课标大语文相关好书推荐
《2025最新版高考蓝皮书关键能力》
解决高考备课困境,系统具体方法指导
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
①整体感知②能力解读③典例剖析③能力训练
扫码即可了解或下单

苏轼论

少科(1)班 潘孝瑜

挫折逆境非苦兮,而悲天怆地者实苦也。嗟乎!观东坡诗词,遂见其虽遭失志,不悲不怆,此诚真欢也。

谈及苏轼,其生平有一显著线索,即“一贬再贬”。初遭乌台诗案时,苏轼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又“把盏凄然北望”,可见其满腔愤懑。恰有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之韵味。

然而屈原投江自尽,苏轼却能够自我开导。观1082年苏轼所赋三词《卜算子》《西江月》《定风波》,其中不乏“抹尽寒枝不肯栖”“莫教踏碎琼瑶”“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孤傲自洁的难酬壮志;而在此后,苏轼开始适应自身处境,“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此心安处是吾乡”“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便是他安定内心、眺望天明的真实写照。由此,东坡于境遇恰似屈原,然其心态远胜屈原。

千古中华,遭流放、批斥的文人数无胜数。苏轼火其高傲的身姿闪耀于茫茫众人间。无“独怆然而涕下”,无“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千古独一的“东坡之乐”也。

苏轼论

少科(1)班 赵梓涵

自古以来,多少人历遍生活的风雨。能走出风雨并不是很难,能看透风雨才真正很难,而苏轼就是一个能看透风雨的人。

苏轼擅长从雷电间赏晴空。仕途的不顺、生活的艰难无法压垮他的心灵,再困苦的境遇,他也能从中发现幸福。被贬黄州期间,他写“我欲醉眠芳草”;出游中道遇雨,“同行皆狼狈”,他却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他一生几番起落,众人皆叹其时运不济,他却发现了“兹游奇绝冠平生”  的幸福。这样的乐观豁达,是他看透风雨的最好佐证。

不仅如此,苏轼还能够在暖阳里叹微风。外在的表象无法迷蒙他的双眼,再纷繁的场景,他也能看见其严肃的底色。江边美景醉人,他却意识到有“一点浩然气”才有“千里快哉风”;从乌台诗案到开始升迁,他却看透了“乐事回头一笑空”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不会是苏轼,因为他带着那看见底色的慧眼,看透了风雨,最终既在风雨外,又在风雨中。

正是因为苏轼看透了风雨,他才能笑对人间百态,立于风雨,却道一声“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论

少科(2)班 周宇轩

待凄风苦雨过,见山头斜照时,真豪杰之士也,必无畏于风雨,方无羁于世界,虽时有少年之狂气,却仍以慧眼观世,通人生而醒大梦,拨妨云而见明月,宦海浮沉,终拣尽寒枝不肯栖,守一片寂寞沙洲,做一只缥缈孤鸿,纵人生萧瑟,亦有此竹杖芒鞋,独行其道,见春寒料峭,却只道无雨无晴,为守心中一点浩然气,便为世界千里快哉风,此便为苏轼,观远近高低,行人生逆旅,纵世代风骨,称豪杰之士。

就举这几个样本示例吧!从这些样本中可以看出什么来?

给考生足够丰富的阅读素材,只给指示思维方向,而不是让考生针对某句话某个词阐释其内涵,并组能够依据素材建构自我认知的逻辑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考生对文本的接纳能力与自然建构的思维能力便异常鲜明的体现出来。

这样的答题考查的是考生本人所拥有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素养,答案可以千差万别,语文素养的差别却一清二楚。

难道说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比那种用答案唯一化命题选拔的人才差吗?

不难不差,反而能够更好地选拔出语文素养优秀的人才来。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孙晋诺老师的晋诺工作室”公众号,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名师专栏 | 2025高三郑州市第一次质量检测作文“青年人更好适应AI时代”如何快速立意成文?

名师专栏 | 语文学科公式第一式的优化和阐释

名师专栏 | 2025高三重庆一诊“熵增”“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如何立意成文?

名师专栏 | 八省联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看不懂能不能写对答案?且来探一探此类题目的底层逻辑

大家说语文 |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要由“言”及“文”

名师专栏 | 从思维角度看八省联考到底有哪些亮点?

名师专栏|“土”和“乡”是怎么从名词变成形容词的? ——我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

新课标大语文
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是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平台提供包括时文选粹、美文选粹、小说精读、作文365等在内的优质内容,由千余位一线名师倾情打造,全面指导高中生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千万师生的共同选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