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慧眼// 寒狼:匍匐大地的生命颂歌——和四水诗歌近作浅读

文摘   2024-06-28 17:03   云南  

寒狼,白族,云南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现任云南省怒江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兰坪县作家协会主席、兰坪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匍匐大地的生命颂歌

——和四水诗歌近作浅读

/寒狼
.

近年来,白族诗人和四水的诗歌创作,仍劲头不减,佳作迭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读者乃至诗评家的赞誉。著名诗人张永权先生评价他的诗歌:情真意切写真诗。我赞同“写真诗”的高度评价,在他诗歌作品字里行间,浸透着匍匐大地的书写情怀,让我有一种想说几句话的冲动。

和四水出生在怒江州境内澜沧江流域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到大受到祖国西南边陲多元民族文化的熏陶,成就了其文学作品以其独特温暖、和善的民族风格跻身于云南文学界。他在怒江师范求学时,与同学创办了“米兰”诗社,在怒江大峡谷里开始崭露头角。从起先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转行到县政府、宣传部到文联,漫漫征途,一直与文学不离不弃。近四十年来,先后在国家级、省级等海内外文学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出版诗集《闪动的泪花》《我在城乡的路口等你》《魂之秘》,散文集《三江之门》(合著),参与编撰地方文化类书籍《鸡鸣古道》《文化怒江.兰坪卷》《白族那马.勒墨文学简史》等10余部书。先后加入云南省作协、中国作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出席云南省作协第六、第七次代表大会、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与四水同居一座山城,由于都爱好文学,成了亲密无间的诗友。近几年,由于我驻会兰坪县作家协会,对四水近期创作的诗歌进一步跟踪阅读,加深了其人其文的认识,发现其作品质量不断提高,试着作个简评。

一、本土元素,诗中的地域与文化共鸣

和四水的诗歌常以言简意赅的精炼语言,从平凡、简单、朴素的文字分行中,站在一个家国情怀的高度,去抚摸一个民族脊梁所背负着的重任而结痂的疤痕。作为诗者,他可以用文字去触碰底层百姓的艰辛与汗水,可以在风和雨中聆听民族迁徙的步伐。从承载着季节的疼痛到闲庭信步,整个过程尽显诗人豁达、包容,呈现与大自然乐土的交融。他诗歌里的彩云之南、神奇怒江就是一篇篇神来之作。

.

怒江峡谷的云》:

不像草原辽阔,云能够紧贴蓝天

不像大海无边,云可以在水底潜光隐耀

.

这里

峡谷的云不卑不亢

就在山的腰间,张罗着云上人家

.

俊秀,天然的

一朵朵,像一串贝壳闪亮

豪放的性情

率性旋成一袭百褶裙,满山满谷

粲然而笑,间或

也潸然泪下

.

——哦

从谷底承载怒江七彩波光

依崖攀登的

那曲多声部民谣,正被一朵云

擦得晶亮

.

诗人笔下的怒江,被誉为“怒江大峡谷”,从藏地的那曲而来,携一路冰雪融化之水汩汩而下。据史料记载,怒江大峡谷比科罗拉多大峡谷长出六百多公里,作者在诗歌里完全避开了荡气回肠的滚滚怒江、原始森林,江流瀑布,而是从另一个角度选择了漂浮在怒江上空的一朵白云,亦或是几朵,以鸟瞰的视角,在没有草原辽阔、也没有大海的无垠,它只是一朵不卑不亢的云,其不是一成不变,似与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那是一串贝壳闪烁着豪放的性情,又似一袭百褶裙在满山满谷里展露英姿,那一句“依崖攀登的,那一曲多声部民谣,正被一朵白云擦拭得晶亮”,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一朵及其平凡的云朵活了,赋予了怒江峡谷的云新的生命力,表达了怒江人民奋斗、跨越、新生的光辉历程。

哲理是诗人和四水无须刻意的布局,呈现于他随性的每段文字中。

.

《教堂的后花园》

这是生命的避难所

尘世太苦,承受不了,借助这里

修复残身,以求

延生

.

我混于其间,来探秘肉体内

隐藏最深的一字诗眼

到底对痛毒能唤醒

多少温度

.

抬头猛然看见,医院的十字架

睁着红色的眼

我仿佛置身于教堂的后花园

听见有人

把呻吟当作诵读

.

在这里,生活的底蕴是冷色调的,残缺褴褛中寻找生命中起码的温暖、温馨的热度,甚至于对人性的纵横切片式剖析都不足以抵达一次生命的呐喊,在大同的日常琐事中,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灵魂都需要得到救赎,更何况于痛彻心扉的生活状态之中。医院与教堂,呻呤与诵读,其中的深意,一言难尽。

兰坪的百草岭,四季交换着绿色松坡,林间灌木丛生,春意盎然时映山红、杜鹃花轮番上阵。诗人独具慧眼,并未从花上着色下笔,而是避开了启蒙式的诗歌景物性描写,巧妙地用“彩虹”二字,象征人民生活的美好。诗人通过赞美百草岭,赞美了兰坪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和农民的幸福生活,讴歌了祖国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

彩虹

在兰坪百草岭
花朵,占领了整座山
山歌如潮,让这个山岭羞得
一阵红
一阵白
.
此时此刻
我触摸到大地轻轻的微颤
就像你无意间在我背后
——“嗨”了一声
激灵,给了我
甜蜜的惊喜
.
循着一缕花香走去
我受到一只蜜蜂的邀请
我猛然发现
蜜蜂,是这里的雄鹰
它的微翅
拍打着祖国的山梁
每一次掠过
都是这幸福日子的彩虹

.

诗人和四水始终深爱着生养他的这片黑土地,在他的笔下充满着二十四节气、春耕秋收、耕田除草,甚至黑灯瞎火以及人背马驮的记忆,事实上那已成了他回不去的故乡,诗人和四水作为白族那马人的后代,只能将记忆打包封存在诗文里,在那马人传统生活习俗中,“开秧门”已持续了几百年,他在《开秧门喽》里这样写到:

.

谷神下凡
祷词响彻澜沧江峡谷
开秧门喽
开秧门喽
.
钥匙,是一把秧苗
握在白族女人的手中
此时,白云、绿苗和女人的笑脸
在水田里重叠、波动
.
第一个慈祥的母亲插下去
水田嘣噔地一声笑了
第二个德善的母亲插下去
嘣噔、嘣噔
第三个勤劳的母亲插下去
嘣噔、嘣噔、嘣噔…….
.
大地,已激活
岁月,在抒情
一排排弯弓的琴,在弹奏
希望的歌
.
门,开了
峡谷,一天天热起来
秧苗,一天天长起来

.

诗人用一把秧苗作为钥匙,打开了秧门,在澜沧江峡谷的坡地,勤劳善良的山村百姓用自己双手触摸泥土,抚摸土地的面容,只有视自己为大山的子女,不嫌弃那五谷杂粮,荒山野草,就能聆听到顺着时针的磨盘,那颤抖的歌喉里慢慢叙述着与现代文明的无奈与冲突,这或许就是诗人点睛之笔,这样对故土的挚爱往往不用精雕细琢,简单朴实的对久别之地抓一撮泥土于手中,用纸包裹好,藏匿与衣兜。

在《六库》这首诗里,诗人简洁明了、喃喃自语的用诗文对“六库”二字进行了追根溯源,起于当地方言后用谐音。诸如此类在云南多民族群居地比比皆是,但也形成云南很多地名、人名、物名的民族独特性,也是大部分民族地区用谐音命名的原因之一,诗里的“六库”便是原来的“鹿扣”,形容此地气温炎热,瓜果飘香、水草丰盛,鸟语花香之地,你、我、他皆为“鹿子”,另样的“桃花源”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倦客骚人,络绎不绝,乐此不倦。

.

六库

说来你不相信
我是一只鹿子,你是一只鹿子,他是一只鹿子
六库,是鹿扣的地方
先人 
就这么说
.
向阳桥是扣子
怒江大桥是扣子
扣住了五湖四海的人
.
世界太大了
怒江是一条香喷喷的
诱食

.

诗中的“向阳桥”代表着怒江的昔日,“怒江大桥”代表着怒江的今天,用修辞借喻,诗人的用笔之妙正是托物言志。

云南边地的怒江一直是神秘之地,因交通滞后,缺少耕地,导致经济与文化无法与外面发达地区相比,怒江的一朝一夕诗人都看在了眼里,和四水于八十年代末期,在怒江师范求学,毕业后便分配在大峡谷福贡县利沙底的乡村小学里任教,来往州府泸水一趟接近400公里,盘桓在唯一的一条沿着滚滚怒江的挂壁公路,每次出行都将手按住胸膛,怒江大峡谷的险峻与汹涌,常有车辆机械事故俯冲入怒江的悲惨事件发生。

.

峡谷飞人》:

在东方大峡谷
怒江的乳汁,养育了一群
峡谷飞人 
.
生活的彼岸,是雄险
追求的人生,是飞翔
当他们的脚尖轻轻一踮
飞向对岸的瞬间,生命已是赌注
 .
在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之间
从千古至今,他们就这样从容地飞着
以前他们想飞向山外,如今
山外的人争着来飞

.

诗人在这《峡谷飞人》中写的是在怒江上空,两根铁索连在江的两岸,用一铁钩挂于铁索,飞身而过,东西两相向,生活用品小至茶盐,大则牛羊,每每过溜索人在高空魂在江里,这是怒江峡谷交通的一种,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无奈,同时也是怒江峡谷特有的交通符号,它拉开外面世界的门帘,让峡谷的少年从此见到了外面宽阔的道路,无垠的草原,先进的思想与文化,打通这交通要塞之后,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幽深峡谷,今天早已“天堑变通途”,一步千年让世界知道了怒江在哪里。

从这些文笔中,看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爱家乡的炽热情怀,从怒江大峡谷到今天的澜沧江峡谷,他的文字始终充满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诗人深知自己是家乡的一头牛,离开家乡的土与地,山与水,将失去自己灵魂,只剩一个躯壳地行走,于是他把每个文字耕织于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

(二)亲情深似海,探索诗中的情感纽带

在国学经典《孝经》属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在“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中阐明了“孝”是诸德之本,诗人和四水是一个寸草春晖、知书达理、道存目击之人,其对父母长辈,弟兄朋友间同气连枝,在行文走字中更是比比皆是。

.

妈,在吃芒果》:

鼻子至下巴,粘满黄澄澄的汁

光鲜的果肉

被八十九岁的手捏得稀泥

.

这花猫样儿,像极了小女婴儿时

满脸玉米糊糊的滑稽

一老一少那瘪嘴的翕动

竟是这般相似

.

我突口喊出一个词

像是女儿的奶名,滑到嘴边

却是沙哑的声

——妈

.

在此诗文中无任何语言的修饰,直接从细微中阐明了母亲吃芒果的情景,而细节与场景是和四水诗歌中一直倡导的书写方式,整首诗105字共三个小节,前三句为第一小节,耄耋之年的老母亲用牙龈舔舐芒果,把一个芒果在爆满青筋、骨瘦嶙峋的手里捏成黄橙橙的汁,甚至有一种感觉无从下手,滑溜、掉落,反复拿捏不服输的老母亲。后两节诗人凝望着老母亲“花猫样儿”的脸,时光在倒流,回到襁褓之中看女儿嘴唇一张一合中,差点喊出女儿的奶名,记忆在闪电似的切换,定格在眼面前的是老母亲,诗人和四水在诗中语言朴实,不拖泥带水,却令读者久久不能平静。“沙哑”一词,表达了诗人至真至爱之情!

有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都知道这客观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诗人在清明写下诗文以此缅怀先父时,整个过程种看似一言不语,内心却是泪眼朦胧。

.

《扫墓记》:

我在人世间

打扫着另外一个世界的卫生

.

碑石缄默,不告诉我

天国里什么是干净与肮脏

我只按照凡人的做法

清扫墓前墓后的垃圾

擦去“流芳”上的污垢

抹净狮子被尘埃蒙住的眼睛

.

我用一束松毛,清扫着细节

松涛像是回声

追怀松香味的叮咛

.

父亲生前也是舞文弄墨之士,亦曾出书册,这里诗人用一幅画面或悲凉凄雨冷风、或静如无人之境中用一束松毛说话,其中无生僻词藻,朴实且又蕴含深意。古今中外写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的文字不计其数,各有千秋,此处,诗人在创作手法上语言的选择、情节掌控、思维切换中更具有思想性和本土特征,从而使艺术手法上更贴近生活本源。

据我所知,四水自父亲去世之后,除去正常上下班时间之外,将一切业余之空都腾给了八十多高龄的老母亲,并婉言谢绝三朋四友的宴请与户外登山、踏春等娱乐。

(三)趋于多元化的语言风格与特征

诗歌占据和四水文学创作大比例,且对文学的探索、研究仍持续不断,诗人对当下的诗歌的艺术性与思想性都能把握时代脉搏,用云南民族元素的声音,呼唤大山、森林,高风亮节之江河与雪山情怀,如思如泉涌飞溅在诗人指尖,和四水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多元化的民族语言,诗风辨识度高。

1)贴近生活接地气:基于生活层面,从微观视角看宏观实物,拒绝天马行空的大词以点盖面,也绝非浅吟低唱或“为赋新诗强作愁”,将文字根植于家乡泥土中,遵循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用蹲下、甚至匍匐的姿态,平和温润的口吻作为诗歌语言,来关注关爱底层百姓生活,冷暖、边地农村生活环境与较发达的周边地州县条件截然不同,本土无支柱产业,经济来源单一且薄弱,出行务工者大相径庭,诗人便从这里低声细语,似与自己灵魂的一次对话,不骄不躁,不失人格,呈现出诗歌的草根文学性。

.

空位》:

台阶上

一群闲老人,经常坐成一排

看街

.

有一次,我坐上去,不说话

像他们一样,机械地扫视着过往行人

坐在他们中间

我的发际,突然掠过一丝细小的酸味

我好像老了,也是古稀之人

我的视觉

把过往行人都看成小孩的样子

.

我惊恐于这种幻化的过程而逃离

回头,看见

我留下的空位,像极了一张嘴

又掉了一颗牙

.

诗中老人看街,这是一幅社会画面,每个人都熟悉的情景,或为参照彼此都是风景,进入那个画面看对面,时间在交换,看匆匆奔走之人,自己曾经迈着如此步伐,让诗人陷入无限遐想之中,这是一首非常成功书写底层,接地气的诗歌,诗人和四水本身是具有佛性、禅意及悲悯之心的人,他用慧眼看到了彼此的疼痛与无奈,正如卞之琳《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简单的意境,却带着深深的感伤。

2)朴素自然的诗风:清新淡雅,自然流露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不娇媚做作,且又不失刚毅之民族情怀,记忆中的牧童与水牛离开了视野,心中却永远惦记那片山地的葱郁与荒芜,像似一副淡淡的水墨画。和四水在语言与表达中一直倾向于简单、直白、贴近生活的词汇,增强了诗歌的亲和力;在意象与情感、节奏、风格与特点中往往注重自然元素,风雨、草木、山水中承载着和四水队生命、自然、宇宙的深思,“朴素自然的诗风”它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诗歌风格,往往追求真实质朴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感。

3)浓厚的民族风情:本土传统习俗,民歌民谣已经与新生代隔得太宽,很多东西似乎触手可及,云里雾里却始终触摸不到,历史、传统、习俗与信仰,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展现,其一于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多民族群居地,民族服饰、传统建筑风格、民间艺术的进行精雕细琢;其二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那马人的“开益”、普米族的“锅庄舞”、彝族的“左脚舞”等等它都是屈指可数的艺术造诣;其三诗歌语言节奏与情感的融入,运用民族特色的词汇与艺术感染力,从文化背景、情感、语言、本民族舞蹈等艺术魅力中,了解与感受民族风情的浓厚艺术氛围。

4)情感深沉而真挚,余者,即为情感,这是诗人和四水竭尽一生之力深沉而真挚的去守护的家园,在高山与峡谷,蓝天白云,山高水长中用饱满的热情,爱着这自然的风光,在高山之巅他感受到超越尘世的宁静与高远,更深层次的揭示那马诗人和四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文字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

诚然,在和四水诗歌现象里,地域性元素在文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对云南边地的怒江地理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元素赋予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与展现。和四水的诗歌、散文素材都来自于怒江大峡谷、澜沧江,高黎贡,碧罗雪山,喇鸡鸣,盐马古道;来自田头地角、山坡与原野。从80年代一穷二白的怒江,从穷乡僻壤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家乡巨变,诗人和四水的笔始终在书写、讴歌,硕果累累。

《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读诗者亦如此,毋庸讳言,世界万物哪有尽善尽美之事,诗人用词精炼、惜字如金,文中少有之疏忽,然,《怒江峡谷的云》中“那曲多声部民谣”,适合添加“一”字,“那曲”易误读为西藏那曲地区,“那一曲多声部民谣”顺即解开误读,微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意,至此,深信爱和四水诗歌者,定能悟出诗中的温度。

 


诗独处dc
好诗,要独处,不迎合,追求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