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之间 || 陈泽 : 往来如此之美——我与赵振王兄往来之情兼评《往来》

文摘   2024-04-23 16:08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

栏目 /  原创作品 / 公众号选刊

主持:和四水

中国作协会员,居云南怒江

微信:h13988669318

独处dc

通俗

现代

短小

经典



.

陈泽,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62915日出生。出版散文诗集《永远的心曲》(德宏民族出版社),历史人文地理专著《小河淌水》(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诗歌、散文诗、文学评论作品散见国内主流报纸文化、文学副刊及文学期刊。退休前供职于云南政协报社总编室,任文化、文史、文学副刊编辑。

.

.

往来如此之美

——我与赵振王兄往来之情兼评《往来》

/陈泽

.

近日,收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保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军旅诗人、作家赵振王兄的评论集《往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和四水先生题写书名,可谓珠联璧合,妙趣天成),因此,心里甚是高兴。

不仅仅因为看到他用我熟悉的笔迹题写的这句话——“往来如此之美”,也不仅仅因为厚厚的集子中收录有我写他的诗歌作品的评论文章,更源于我和他之间数十年交往结下的深情厚谊。为文为友,振王兄都值得一写,也必须一写。

我和振王兄结缘,是他在武警云南总队电影发行站编《武警影讯》开始的。那个时候,稿子都是手写和邮寄,每次给振王兄投点诗歌、散文作品,他都会及时给予在第四版副刊版面上刊发,然后过不了多久就能收到他寄来的四开样报和稿费。对于一个在基层的普通写作者,这段时期振王兄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最大,也是我信心满满继续坚持写作的源泉和动力所在。虽然未曾谋面,但直觉告诉我,振王兄是一位开朗大方,真诚善良,热诚厚道的人,我们彼此之间兴趣爱好相同,与他在文字往来、信息交流沟通等方面觉得很愉悦,也很踏实。

  后来我到了昆明工作,与振王兄有了接触和交往,果然有一见如故的亲切与自然之感。彼此又都是性情中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还喜欢喝酒,酒后更是无话不谈,豪情满怀,相同的兴趣爱好也越来越多,确实有种相见恨晚的感叹。从此,自然而然地把对方放进了心里。而这一放就是数十年。

原籍大理永平、身上流淌着彝族血脉的振王兄,与生俱来就有着不同凡响之处:当战士时,就因军事素质过硬,表现优异,荣获过基层连队“特等射手”称号。从事电影发行宣传工作,创办《武警影讯》内刊,搞得有声有色,受到各方肯定与褒扬。当然,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培养了一批有潜力、有前途的优秀作者,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了有实力的作家、诗人、评论家。不禁想起了那话耳熟能祥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还有一句话是:离开了人脉资源和圈子平台,一个人的努力将变得漫长而艰难,而且成功的几率充满变数。如古人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我常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和支持的人心怀感恩,一生铭记不忘。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有着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武警影讯》改由武警总部续办后,振王兄被任命为武警云南总队文工团政治委员。后来又调任武警云南总队保山医院政治委员。按照振王兄的话说,27年军旅生涯,从未放弃过热爱至深并钟情不渝的文学创作兴趣,进而成为了孜孜不倦的追求。事实上,这也是他生命情感、精神意志的升华与图腾所在。数十年间,振王兄的诗歌、散文、评论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武警报》《解放军报》《十月》《民族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报纸、杂志。出版诗集《生命线》《我从哨位走来》《口令之上》《红土之上》《公仆本色》,散文集《同路人》《橄榄鸽》,评论集《往来》,主编报告文学集《云岭哨兵》《战场静悄悄——武警缉毒缉私篇》。可谓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说振王兄文武双全,德艺双馨,更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

在这里,我要特别一提的是,热情歌颂赞美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长诗《公仆本色》,是振王兄回到地方后全身心投入采访并创作的一部力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力。这部长诗,写出了几代人对杨善洲的思念回忆之情和景仰缅怀之情,其绵绵爱意、灼灼情怀贯穿字里行间。是红色文化、奉献精神的较好弘扬与传承,最终成为了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其饱蘸真情挚爱、朗朗上口的语言艺术,令不少人耳熟能祥,难以忘怀。伟人说过,文艺创作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而振王兄以满腔热爱之情、真情、激情、豪情和一个时代的社会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付诸实践,这种精神风范、时代风采令人钦敬和感动。

振王兄同时是一位谦和低调,从不张扬自负,且喜欢真心实意帮助他人的人,从没见过他八面玲珑,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始终将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用在干事创业上,踏踏实实,务实进取,而不是成天想着如何去算计他人,做人做事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无愧于心,无愧于时代和社会。这也是数十年间他和很多人结下深情厚谊的根本原因所在。评论集《往来》的荟萃出版,就是最好的说明和见证。

首先,我想说的是,将自己评论他人的作品,和他人评论自己的文章收集在一起公开出版,如果我不是孤陋寡闻的话,这种形式本身和做法并不多见。平时,我们常说的一个人要有胸怀,有情怀,有格局,有格调,有境界,有品位,目光要看得长远一些,再长远一些,放在此事上,足见振王兄的文化文学修养和个性气质,以及人品人格魅力,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智者说得好,要见识一个人,乃至要深入了解并懂得学会看穿一个人,不要听他如何说,而是要看他如何去做,行动才是最好证明。终究,说而不做,等同于无信,须知,人一旦无信,则不立也!从古至今,无出其右,概莫例外。

其次,如振王兄所说,往来如此之美。这样的美,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老百姓眼里的“你来我往才像一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样子,有来有往才亲近亲切,进而加深感情和友谊;无来无往,互不理睬,一个看一个不顺眼,必然心存芥蒂,耿耿于怀,陌生疏远,甚而用他人的过失错误惩罚自己,何苦呢。唯有你往我来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双方的了解、认同和共识。”评论集取名《往来》,可谓相当熨帖,凸显丰盈的人文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你来》的前半部分,有部队战友和首长,有读者熟悉的文坛前辈和名家,如师建明,董保延,张永权,李智红,海男,海讯,陈洪金,杨佳富,木祥等,也有一般作者,他们的评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且层次分明,非常得体;更重要的是客观中肯,有理有据,分寸把握得当,没有一篇绕山绕水,泛泛而谈,不着边际。不然,单是振王兄这一关就过不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评论家,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边疆文学》原主编,曾担任鲁迅文学奖评委的张永权先生在(《抒战士真情  弘扬民族正气》——读赵振王诗集《口令之上》中,对诗人诗歌中饱含的真情、激情和豪情进行了深刻解析,其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赵振王诗歌中的情,就是他作为彝族儿子的真情抒发,是军旅诗人激情的喷发和豪情的展现。真情是根基,激情是个性的外露,豪情是战士本真的必然反映。

诗人在《我来自彝山》的组诗中,通过对民族节日及民风民俗的文化描写,抒发了他作为彝族儿子的自豪之情,把一个“被点亮并燃烧着的民族”的文化积淀和优秀传统,凝结在充满真情的诗行中,可谓字字情,句句撩拨着人心,“我夜夜都梦回彝山啊/彝山,我是你的一块胎衣/浓浓的血。”因此,诗人直抒胸臆:“我来自彝山/我的足迹,跃动着/熊熊的火苗/火把,指引/我坚强跋涉/一路走着,走堂堂正正的/燃烧着的人生之路。”在这里,作为彝族儿子赤子般的真情与作为诗人的激情和普通战士的豪情,水乳般融为一体,是掷地有声的动情诗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诗人李智红先生在(《赵振王的口令和号角》——回眸一瞥我的老乡赵振王)一文中,对军旅诗的含义及诗人的几首诗歌作品都有独到的理解和见解,并因被震撼和感动而产生愉悦共鸣——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军旅诗的主旋律,叙事、咏史、咏物、抒情、写景,都涌动着一股爱国的激情,充满着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赵振王也不例外。军人威武的英雄气概,深沉的思想风度和粗犷的男儿品格,使他的军旅诗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刊载于2005年第2期《十月》杂志的组诗《人在军旅》,刊载于中国诗歌网的长诗《路过木康》《我的高黎贡》《组诗腾冲》等,当我读到“全军将士/被浓缩在一块红绸上/覆盖祖国”(《军旗》)这样一颗灼热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的诗句时,我震撼了。当我读到“仰望/或是俯视/你都是不屈地站立/站立在怒江以西……”(《我的高黎贡》)这样豪迈奔放的诗句时,我感动了。当我阅读到“战争/让女人走开/又让她们回来”(《女兵》)这样让人充满欣喜和安慰的诗句时,我会心地笑了。军人担负着崇高的使命,所以,军人的形象就是国威、军威和壮美的化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画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海男女士在(《无限广阔的诗人生活》——《口令之上》序言中)以诗一般的语言发出了如斯感慨,高度概括并契合了诗人的人品和诗品——

只有心怀仁慈的诗人才可以不倦地热爱并迷恋着世界和万物。……当他作为诗人开始写诗时,那些被他呼吸过的自然之风,犹如羽片在他的笔下自由飘飞,这也许是他心灵中最为柔软和潮湿的时刻,也是诗人生涯中最为浓烈的时刻。

他拥有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这是一个诗人必须具备的禀性。它类似高黎贡山的枝蔓,它以持久而积极的力量沿着石阶、冰雪和伟大的山峰继续朝上攀越。所有伟大的诗人都向往着这种境界。

他站在厚重的滇西大地上,他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仁慈的心灵。我相信,若干年之后,在他新写的诗作中,依然会弥漫着明亮的色泽,那些穿越时间之谜的脚步声会惊动四周的原野和灵性,而从他内心发出的声音,却无限地缠绵。这是一位诗人的灵魂最为灼热的时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丽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丽江市作家协会主席陈洪金先生在(《流淌在血液里的军魂》——诗集《口令之上》解读)中,对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评价透彻而精准,也是其自身综合素养的较好折射——

用诗歌的形式书写现实生活中的军人生活和军人精神,是军旅诗人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热爱军营生活、关注军人情操、雕塑军人形象的诗人,才是合格的军旅诗人。于此,赵振王可以算是一个细心而富有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诗人。他善于抓住军营里的各种细节,构建一个艺术化与生活化相交织的军营形象。

《刚到保山》是一组很有特色的组诗,通过那些短小的句子,诗人敞开内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表达了一个军人到达一个全新的驻地之后的某种温柔的、不会轻易向人展示的情愫。

  《元谋人的衣胎之地》《我的高黎贡》这两首诗,赵振王通过元谋人、高黎贡山两个在云南颇具代表性的意象,进行个性化的延伸与扩充,抒发的是诗人的母土情怀,是一个云南诗人对云南的物象化的感恩与赞美。

在《行走故乡》里,他想起了童年和儿时的梦,看到了油菜花和小毛驴。在《握别顺城街》里,通过一条老街的变迁,引发了他对历史洗涤中的现实生活的淡淡忧思。

《随意地呼吸》《半路捡起的碎片》《有一年七月》等诗篇里,赵振王更是写得很随意,把生活里的瞬间感悟信手拈来,进行信马由缰的思考与阐述,从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某种敏感。

阅读这些轻灵精巧的诗句,我们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军旅诗人也是情感丰富的芸芸众生的一个,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有温情、柔软的一面,也会在生活中露出会心的一笑,也会在静夜里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同时也对宁静淡泊的生活有着向往与留念。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诗人、作家、编剧,全国公安边防文联副主席杨佳富先生在(《走出来的诗情画意》——读赵振王的旅行诗)中,对诗人创作的一些旅行诗进行了引经据典、别具只眼、恰如其分的点评,可谓高屋建瓴,惜墨如金,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在红军长征路过的丽江石鼓镇,诗人嗅着《金沙水拍,红军留在南高原的枪声和气息》,满怀深情地歌唱:“红军啊,大地的舞者/在那个战争的大舞台上,当了出色的领舞/舞出二万五千里柔曼的彩飘。”

正是这创造世界奇迹的伟大壮举,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红军与红土地的结合,最终红成军旗/红成国旗,红成江山/红遍祖国每一寸土地。”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艾青“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都是诗人对时代的关注,对家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深深忧患,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对生命的诗意情怀。

诗人《触摸滇缅公路》,深感20万民工为抢修滇缅公路,付出了“路基下面垫着的,全是血液和尸骨”的沉痛代价。作为“中国唯一接受国际援助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像一柄剑/这柄剑/长度为959千米/握在/远征军将士手中。”更重要的是“瘦长瘦长的滇缅公路啊/把几百座大山/串在一起/把整个民族气节串在一起,”“在厚重的红土地”上,“把侵略者的气焰/揉碎了,铺进坦然的路面,”那“参差不齐的行道树上/挂满华夏儿女们,特制的爱国旗帜。”

鲁迅先生说:“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我很欣赏赵振王诗观:“为心灵抒写;为爱情抒写;为步履抒写。写诗的人生,是自由的;有诗的人生,是幸福的。在文学的沃土里,点点滴滴栽种,颗颗粒粒回收。将军旅诗和爱情诗,进行到底!”

在《我往》的后半部分,是振王兄为一些作者的诗集、歌词集、散文集、人物传记、报告文学集、情景剧、电影、民族服饰文化等写的序或读后的心得感受及体会。涉猎的内容比较广泛,被振王兄关注的作者群体中,既有名人和优秀的作家诗人,如杨佳富,左中美,唐似亮,普驰达岭,张继强等人,又有一般的普通作家和作者。这正好从一个侧面说明振王兄一以贯之的“不薄名人重新人”的行为表现,以及对众多有发展潜力与实力的作者群体的关心提携。最重要的是,振王兄对他们均一视同仁,拿出一颗真心,倾注一片真情,凝聚一分爱意,写出一行行评价得体、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文字。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怀和操守,更是一种清澈致远的修行,使得生命焕发出不一样的活力和光彩。

滴水映光辉,窥一斑而见全豹。本文以振王兄评价左中美女士的散文集《不见秋天》和对《诗友陆向荣印象》举例说明之。

在这篇题为《秋天外,看风景或听音乐》的文章中,振王兄写得坦诚率性,开合随心,流畅自如,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读过《不见秋天》后,我只想说,作者本身,是耐读的;作者的作品,是耐读的;作品里的漾濞,是耐读的!平淡中,总有一分大美,透过左中美的文字不经意就流淌出来,或者是涓涓细流,或者是碧波小河,或者是飘逸的白雾,总是美在眼里,也美在耳际,更是美在心中。

《天上人间》是我最欣赏的作品之一,在浓郁而庄严的氛围中,在不着边际的天空与实打实的土地上,左中美不慌不忙地用心说话,而不是简单的写作。从老街走过去,通过云龙桥,再到达她所描写的那个小寺,我去过几次,却是空荡荡地走出去,又空荡荡地走回来。包括前前后后去过的更多寺院,我居然在香火缭绕之中,失去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寺院,该说些什么?对着袅娜飘逸的烟火如何抒情?而左中美却给读者留下一篇难以让一般作者超越的文字。

  …… …… ……

秋天外,会是什么样的景色,什么样的环境?

我觉得,左中美给出的秋天,虽然看不见,却有如诗的画,亦有动心的音乐。在左中美给我们提供的画面与音符之间随意一站,秋天就来了,秋天会随时随地凸显在我们的面前。

  读着振王兄如斯有情有景,有味有韵,灵动自然的文字,还有谁不会被感染和打动?进而和作者一起融入其中,沉醉在心灵碰撞与共振产生的愉悦舒畅之中。

数十年从事新闻采编及副刊编辑工作,业余时间不忘文学创作且时常发表作品的陆向荣先生,是振王兄和我的好朋友。所以,当我读到这篇题为(《立于乡风中  畅饮南诏母土浓浓的乡愁》——诗友陆向荣印象)的文章时,其朴实温润,平易近人,娓娓道来的一行行文字使我觉得亲和自然,像在围炉品茗,饮酒聊天,甚是熨帖情感和心灵。

咱烈村是陆向荣先生的老家,他的系列组诗《回乡书:咱烈村的表情》留给读者的印象特别深刻,原因就在于诗歌本身的力量和光芒所致。作为读者的振王兄,自然被感染和感动,于是给予了高度肯定,评价准确到位。他写到——

诗里提及的物事、呈现的画面和凸显的意象,总是给读者带来一次次阅读后的一次次感动。他对村庄有着自己准确的判断:“关于村庄/我的记忆落满了灰尘/只有诗歌的光芒/才能还原它旧有的模样。”

对于写诗比喝酒还容易醉的陆向荣来说,母土南诏是他一生最大的福祉,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自己的方式去万般珍惜……(他刚直不阿的彝族性格和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揭短脾气,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声誉度)。他深爱南诏古城与深爱咱烈村,犹如他生命旅程中的一双“精神之足”,带动或引领着他行走,而有时完全是在狂奔。因此,南诏热土就成为了他永远不倦抒写的“前沿阵地”,不论从哪个角度拈来的诗句,都带着浓淡有味的泥土香气,也都呈现着深浅有痕的岁月辙印。

他著有一本题为《后花园》的诗集,还建了个名曰“后花园”的网络交流平台,以自己的方式解构着南诏发祥地的脉络走向,倾心聆听着古老蒙化城承前启后的历史血脉流淌的声音,再极尽抒写之能事,或记录,或刻画,或再塑现代巍山形象。

有人端着一罐茶/在南坡种菊/静静的利客村/明成化年间的一条/旧帆船/400多年前/就靠上了/阳瓜江的岸。读《利客村  穿越在时空的光影里》,就让人想到红河源最上段的阳瓜江在穿越时空的漫漫过程里,那种千百年难以更改的仪式感。

从诗歌表现的具体内容到诗歌的地域性特点等角度试探陆向荣,无可辩驳地就能觉出他是一位出色的乡土诗人,他的诗歌不仅承接着历史脉络的厚重地气,同时,也连接着诗歌自由惬意表达的现代气息。

“跳水的母亲/匆匆的脚步/惊醒沉睡的坡地/一株株健美的麦苗/睁开双眼/发出天籁般/簌簌抽穗的声音。”这是他写自己胎衣之地咱烈村清晨之景《清晨》里的其中一段,画面感与画外音一同在诗句中起伏跌宕,乡村的活力正在他的故乡以及他的诗歌里风生水起。

振王兄的如上评价文字,也是我想说的心里话。了解向荣兄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古道热肠,真诚善良,宽厚随和,同情弱者,敢于仗义执言。他所写的诗歌、散文作品清新质朴,雅致明澈,生活气息浓郁。字里行间情趣和意趣并存,温暖而有力量。极具文化内涵和品位。

我时常在想,很多时候,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去领略和感受,去审视和体验,去触摸和玩味,文字的美好无处不在,文字的光芒闪烁夺目,文字的魅力迷人而深远。它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是持续的,绵延的,更是长久的,不可抗拒的。

不信的话,当你深入细致读了《往来》就知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何况这是一部集众人智慧光芒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可谓文化荟萃,传承文明,启人心智,给人以信心、力量与鼓舞。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和预期。


诗独处dc
好诗,要独处,不迎合,追求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