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 以文学和人类学眼光 挖掘剖析最为独特的精神世界——长篇文学作品《美丽乡村》阅读记

文摘   2024-10-30 19:57   云南  

.

以文学和人类学眼光

挖掘剖析最为独特的精神世界

——长篇文学作品《美丽乡村》阅读记

文字/陈泽

.

      2024年10月中旬,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长篇纪实散文《洱海笔记》在巍山古城文华书院举办读书分享活动期间,作者北雁(白族,本名王灿鑫)赠送了一本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项目,他与纳张元(彝族)、李达伟(白族)两位作家合著的献礼新时代——长篇文学作品《美丽乡村》(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

      《美丽乡村》由“茶香漫溢的村寨”“歌谣飘荡的村寨”“众神庇护的村落”“自然滋养的村落”“手工传承的村落”“盐巴积淀的村落”六辑组成,有“序”和“后记”。该书的三位作家,是目前活跃在全国文坛的佼佼者之一。

      《美丽乡村》中所收录的六辑作品,可谓众彩纷呈,带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说它是写传统村落的范文、范本,有工具书、百科全书的功能和实用价值,可谓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读者想要的,想了解的,想得到的,想带走的或带不走的,已知的,未知的,《美丽乡村》都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宗教的,神话传说的,故事传奇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传统建筑,古迹名胜,文学、人类社会学,史学,地理学,诗学,美学,哲学,被《美丽乡村》汇聚荟萃,涵盖其中,包罗万象,可谓恣肆洒脱,逸然万方,洋洋而成大观矣。

      难能可贵的是,每一辑又都有一个鲜明主题,看上去一目了然,仔细读之,却像一首史诗,一部浓缩的志书,颇耐咀嚼玩味。

      “茶香漫溢的村寨”,写了七个古村落,分别是——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白寨:茶叶崇拜的德昂族村落;迤萨古镇:马帮驮出来的“小香港”;东莲花:骑在马背上的回族名村;牛街:茶马古道上的和谐驿镇;喜洲:四百教授一家乡;碧溪古镇:太阳转身的地方。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神话传说、传奇故事俯拾皆是的茶马古道,和古村落、古建筑以及与之而在的古民风、古民俗,饱含乡愁离绪的质朴民情之美跃然于作家的一篇篇佳构妙文之间,读之,可谓甘之若饴,一大享受耳!

      以“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为例。

      遐迩闻名的沙溪古村落,是多少人心向往之、慕名已久的“一座富矿”,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经济的,生活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到了沙溪,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各美其美。这正是沙溪亘古如初的魅力所在。

      沙溪是一处安静的存在,再浮躁喧嚣的人到了这里,慢慢的,会变得心如止水,缄默至深。我不止一次到过沙溪,因为所见所闻,和太多的似曾相识,在心理上、感情上有了太多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我读过“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感,乃至加深加重,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心灵慰藉与共鸣。

      读罢“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我对作家了解沙溪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族风情等所做的透彻功课充满敬意;对作家删繁就简,精心谋篇布局,驾驭文字的功力本领充满敬意;对作家倾注在文章中的睿智与灵性充满敬意。

“歌谣飘荡的村寨”,写了七个古村落,分别是——兴蒙乡:一首古歌寄离愁;古敢:歌山舞海走古村;密祉:《小河淌水》的故乡;娜允古镇:中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基诺山寨:鼓声悠扬天地间;老达保:拉祜族音乐小镇;三厂局:刀杆上的乡愁。

      以写兴蒙乡和古敢乡的两篇文章为例。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到兴蒙乡和古敢乡采访,并留下了一些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读罢“兴蒙乡:一首古歌寄离愁”;“古敢:歌山舞海走古村”,仿佛跟着作家又去了一次故地,重温了一次旧梦,身临其境,一切历历在目。

      时光倥偬,白驹过隙。映入眼帘的,倏忽又惊觉有太多的迥异与不同,甚至有太多的陌生与不识。所幸,兴蒙、古敢的历史文化之美、人文之美、古村落之美,再一次被作家用凝炼温情、隽永至味的文字记录和见证,很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单凭这一点,就让我对《美丽乡村》这本书爱不释手。

      “歌谣飘荡的村寨”,透过一篇篇繁复绮丽、却又简洁沉郁、内敛畅达的文字传递出的丰盈宏阔的文化内涵底蕴,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感受异常曼妙,心灵的震撼持续至深。

      “众神庇护的村落”写了十一个古村落,分别是——琢木郎:南诏国遗留的最后部落;丹桂村:长征路上的著名回族村落;李方村:彝族文化珍藏的沃土;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茨中村:同一个家庭不同信仰的神秘村落;箐花村:普米族最后的灵魂家园;翁丁村:灵魂在寨心跃动;曼旦村:传统与现代相守相依;章朗古寨:大象冻僵之地;马库村:独龙江畔文面女;龙龛:珍藏多彩民俗的白族渔村。

      看题目,读者就知道作家所写的内容概要了。事实上,也是这些古村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地域文化之特色彰显所在。如何激扬文字,秉笔书写这些闻名遐迩、耳熟能详的古村落?就看作家如何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写出可以传世的锦绣文章了。

      什么是神?按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信仰所在。而信仰,是生命意志、勇气毅力的终极图腾、皈依和升华的过程。中华民族数千年演变史、发展史、文明史,无不是由信仰引领、创造和追求而来。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以“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一文为例。郑家庄的七个民族——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何以亲如一家,和谐共荣,写本文的作家已经为读者阐述得非常清楚了:“来源于村民共有的包容与接纳”。而包容与接纳,就是由信仰决定并践行的结果。同样,信仰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社会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石。这一点,在“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一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这样的内涵特质,也贯穿在《美丽乡村》辑录的每一篇文章中。如此,自然而然成为了该书最可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民族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多元社会价值所在。

      “自然滋养的村落”写了十六个古村落,分别是——陆家村:三迤高原上的赛马名乡;纳家营:湖光山色看侨乡;大研古镇:山水相映的“东方威尼斯”;束河古镇:高峰之下的村寨;雨崩村:卡瓦格博之下的桃源藏村;丙中洛:看得见色彩的美丽;秋那桶村:怒江大峡谷之北;水沟洼:一段鲜为人知的满族边疆征讨史;雾里村:隐于雾里,美如童话;元阳梯田:泼墨挥洒山水诗;坝美村:现实中的桃花源;湾子苗寨:“鸡鸣三省”多情地;古当村:怒江峡谷里的神秘村落;多依河:悠悠水车转千年;旧院村:端上一桌绿色菜;金梭岛:唯美的洱海岛村。

      不言而喻,“自然滋养”是这一辑的底色和亮点所在。而生命的造化与无上境界,莫不是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其自然,又归于自然。生命的诞生与成长,终结与消失,莫不如此,无出其右。被天地万物滋养呵护,熏陶洗礼,必然参透本真,唯美脱俗,法相庄严。

       以“金梭岛:唯美的洱海岛村”一文为例。这篇文章,作家的笔触围绕金梭岛的“唯美”展开:自然美景,奇妙故事、传说,白族谚语,岛屿历史,白族族源追溯,渔作景观与文明,人文,艺术等,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完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绮丽诱人的恢宏画卷,让金梭岛的前世今生触手可掬,撞击灵魂肉身。

      读罢“金梭岛:唯美的洱海岛村”,很喜欢文中的这句话:“纵使山隔水隐,洱海之中的金梭岛始终保持着一种原初的净洁与秀美。”作家将自然滋养具象化,高度契合“心灵家园”这一不变的主旨追求。其开合自如的笔力,游刃有余的手法,将高原水乡美景金梭岛写得饶有兴致,入木三分。

      “手工传承的村落”写了四个古村落,分别是——周城:一条扎染走天下;曼召村:傣族揉制在指端;芒旦村:户撒刀锋上的村落;新安村:穿针走线谱芳华。

      民间手工技艺传承,是人类历史、民族文化、智慧文明最重要的传承之一,涵盖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了解了一个地方、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手工技艺传承,也感受、领略到了“民族文化中最为优秀的组成部分”。

      如今,民间不少特色显著、魅力独具、耀眼夺目的手工技艺项目,成为了诸多光环荣誉加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代一代手工艺人,和相关管理部门及组织机构高度重视,认真挖掘,深入弘扬传承,努力探索创新的结果。

      读罢这辑作品,如本书作家所言,“我们进入这些村寨,在有意无意中与那些手艺人相遇,与那些手艺人精心制作的艺术品相遇,我们在那一刻收获了那些艺术品本身的美的同时,也收获了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也是人类共有的、难以释怀的悠悠乡愁的根本所在。

      以“周城:一条扎染走天下”为例。自古以来,周城扎染名满天下,蜚声海内外。如今,更是成为了大理最富地域标识的旅游纪念品。本文作家写周城扎染,从曾在周城附近蝴蝶泉边拍摄的最重要的场景、后成为经典电影的《五朵金花》写开去,继而写到了让游圣徐霞客先生深为沉醉的蝴蝶泉,写到了蝴蝶泉边花草树木之下,白族妇女绑扎染布的情景,“专注的神情里,隐藏着她们聪慧的匠心”。

      作家写传承上千年的白族扎染历史,信手拈来,惜墨如金;写昔日的周城,温情从容,娓娓道来:“白族男人赶马驮货走夷方,或是经商做手艺、下海捕鱼,而在家的女人则以扎染为业,形成了一种传统”。自始至终紧扣题意主旨,让蝴蝶泉的自然人文之美与白族扎染艺术之美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周城扎染不仅传承了优秀的白族传统文化,更成为白族女性勤劳智慧的最美表达”。这样的共识,我相信已经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和传颂。

      “盐巴积淀的村落”,写了两个古村落,分别是——石羊:千年盐邦的美丽传说;诺邓:一个以盐著称的历史古村。

      人类有史以来,就与盐巴相伴。很难想象,离开了食盐,无滋无味、无精打采乃至萎靡不振不说,人类又该如何繁衍生息,进而创造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文明,和太多辉煌不朽的奇迹记录。

      如本书作家所言:“在曾经几千年的云南盐史上,散布各地的村落里依然留存着大量与盐有关的传说、故事,人们将盐当作是天与地的馈赠,对造物主的感恩,渐而形成一系列做人做事的行为通则和道德伦理,成为教化子孙后世的精神财富,成为一个个村落享誉四方的地域标签和令人称颂的乡风民俗”。

      “一个个传说、故事,一个个历史人物,成就了云南大地上无数显耀的人文胜迹。从石羊和诺邓的个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经济发展、教育兴盛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经济的发展可以兴盛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发达则又可以带动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又能够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因而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已在历史的循环中无数次地被反复验证”。

      读“盐巴积淀的村落”辑录的两篇文章,我沉醉在千年盐邦的美丽传说之中;沉醉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交融,最终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石羊文化”之中;沉醉在石羊古镇“因盐而兴,由孔而名、文化昌达”的传奇之中;沉醉在千百年来始终商贾云集,马帮不断,百业昌盛,各个民族和多元文化交融汇集,有“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之称的诺邓古村之中;沉醉在以诺邓火腿为代表的美食天堂之中而流连忘返。最终,不止一次为堪称“民俗文化大观园”的诺邓沉吟叫好,叹为观止。

      读罢长篇文学作品集《美丽乡村》,我最想说的是,机会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当然,也包括作家自身平时的勤于读书、学习、研究与积累。

      《美丽乡村》辑录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作家自身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精准实施的集中体现。这一点,在该书的“后记”中已然说得清楚明了:作家先是在全省数以万计的村寨中选取了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民族村落作为写作对象,并坚持从与这些村落相关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民俗习惯和信仰及相关文献资料入手,以文学和人类学的眼光挖掘及剖析属于每个民族、每个村落最为独特的精神世界,同时对这些民族和村落的变迁进行深入细致且独具个性的思考,以此展现美丽神奇、亦神亦幻、人神共居的云南风土人情。

       继而,本书作家普查了全省各地大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民族村落,经过反复甄别和考量,最终选取了47个村落作为写作对象,同时编制了详细的写作提纲。写作过程中,还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保障了每一篇文章的质量水准。

      有人说,传统村落是乡愁的最后承载之地、接续之地。读罢《美丽乡村》一书,我还想说的是,传统村落是活着的或活态的乡愁最后的守望、寄予与皈依。它让个体生命情感找回了尊严,也获得了尊严,和被尊重的坦然与释然。更重要的是,有了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追求与期望,不至于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有了可堪咀嚼玩味的东西,并籍此得以丰富和充盈,及至升华。作为个体的人,大写的人,与荣有焉,幸甚至哉!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丽乡村》的美无处不在,美的力量无处不在。美是自然,是和谐,是照亮和引领我们砥砺前行、追求幸福的光。

.

陈泽,诗人,作家,评论家,职业新闻人。著有《陈泽诗歌作品选》《陈泽散文作品选》;散文诗集《永远的心曲》,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专著《小河淌水》。散文、诗歌、散文诗、文学评论作品散见国内主流报纸文化、文学副刊及文学期刊。文学、新闻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一二三等奖项若干。退休前供职于云南政协报社总编室,任文化、文史、文学副刊编辑。

诗独处dc
好诗,要独处,不迎合,追求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