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及血小板理论与实践”专题版块 |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第一期培训班系列报道(一)

健康   2025-01-22 18:07   天津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会暨第一期培训班于1月18日—19日在京成功举办。作为本次大会的基础理论部分,“血管及血小板理论与实践”专题版块于1月18日下午隆重召开。来自临床和检验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血管与血小板相关疾病的最新诊断技术应用、治疗策略以及术后管理等方面的新进展与新方法,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创新授课内容。



此专题版块分别由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张钧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王昌敏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李刚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冯厚梅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袁玉亮教授、国家临床医疗器械标准化委员会邹迎曙教授担任现场学术主持。


门剑龙教授宣讲现场


首位开启此专题板块的,是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门剑龙教授,在他的《血管及血小板活化机制及疾病》课程中,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分类入手,系统阐述了临床上常见的血栓类型及其发病机制,重点分享了vWF是FVⅢ的载体蛋白,ABO血型对血浆vWF水平影响显著。其中,门剑龙教授明确提出的“非O型血人群罹患动静脉血栓的风险及发病率均高于O型血人群”尚属业内首次。此外,他还探讨了血小板活化与栓塞疾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并分享了利用流式细胞术技术对细胞组分中的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的经验。


陈楚教授宣讲现场


随后,陕西省中医医院陈楚教授以《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为题进行了授课。陈楚教授通过对方法学的比较,系统阐述了当前血小板检测的多种技术手段。他特别指出,尽管LTA(光比浊聚集法)作为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在领域内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操作过程繁琐、耗时较长,且易受多种因素干扰,临床相关性亦存在局限;基于此,血小板的不同功能难以通过单一的检测手段实现完美评估,合理的多重组合评估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他也期待并鼓励更多新型自动化设备的研发问世,以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促进血小板功能的评估。


吴俊教授宣讲现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吴俊教授为现场学员讲授了《血小板减少的实验室鉴别诊断》,其中内容重点聚焦于真性血小板减少的分析流程。吴俊教授指出,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实验室检查,可以精确区分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类型,这对于血小板减少合并血栓以及合并妊娠减少的鉴别诊断具有关键意义。他特别提醒:当血小板数量大幅减少时,血小板功能的检测结果可能会产生误导,因此,正确解读这些检验结果与强化临床思维能力同样重要。另外,授课中也强调了综合考量检验结果与实际临床情境的必要性,为临床实验室专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张磊教授宣讲现场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磊教授进行了关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授课内容。通过深入探讨这一临床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他详细阐述了ITP从起病初期到各发展阶段的临床表现特征,并介绍了包括特殊检查在内的多项辅助检查手段及鉴别诊断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检测中,其结果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当TPO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时,该检测并不作为常规手段来判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另一方面,若TPO水平明显升高,则有助于鉴别ITP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伍柏青教授宣讲现场


江西省人民医院伍柏青教授以《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治疗》进行授课。他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MA)的基本定义出发,系统介绍了该病症的分类、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全面剖析了这一疾病的特征。鉴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极其凶险,伍教授强调,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与早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诊断环节,实验室检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结合临床特殊症状与精确的实验室检查,能够有效且准确地确认TMA的诊断。


许俊堂教授宣讲现场


最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俊堂教授通过线上视频形式分享了题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报告,该报告着重从临床视角探讨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许教授首先结合具体临床案例,对HIT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典型临床表现进行了基础而全面的介绍,为听众构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随后,他详细阐述了自身免疫性HIT的六种不同类型,特别强调了在这些复杂类型中,针对特殊情况下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护理的重要性,为实验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本次“血管及血小板理论与实践”专题论坛不仅加速了血小板相关疾病精准诊疗的步伐,也深化了基础机制研究的层次,为未来临床工作的优化与提升打下了牢固基础,助力血栓与止血领域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




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后台,经同意确认后方可。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获取更多检验资讯请浏览“医学仪器与试剂官方网站”www.mir168.com
欢迎向我们投稿或推荐优秀文章,将优秀文章与更多的同行分享、交流。
投稿邮箱:28675637@qq.com

MIR医学仪器与试剂
与中国检验行业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