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化血红蛋白正式成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2025年1月,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撰写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发布。通过梳理指南发现,2024版指南对于糖尿病实验诊断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应用的介绍,相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撰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以下简称2020版指南)有了重要更新。
先看2024版指南:
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可用于筛查和诊断糖尿病。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满足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 mmol/L,或OGTT 2 h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或HbA1c≥6.5%,或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方可诊断为糖尿病。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方可诊断。
而2020版指南对于糖尿病诊断标准中HbA1c的介绍则是:
为了与WHO诊断标准接轨,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研究计划)的医疗机构,可以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二、糖化血红蛋白也被正式作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项目
可见,相较2020版指南,2024版指南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摘掉了“补充诊断”的帽子。正式与空腹血糖和OGTT一起成为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此外,2020版指南虽然强调“空腹血浆葡萄糖、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的2h血浆葡萄糖值或HbA1c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但是在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筛查部分只推荐了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以及OGTT作为筛查方法,并未提及HbA1c。而2024版指南则明确指出:对于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行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即任意时间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筛查。HbA1c被正式作为筛查项目提了出来。
三、2024版指南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应用的补充说明
由此可见,2024版指南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地位相较于2020版指南有了重要的提升,这当然和这几年来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可及性和检测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近年来多家企业发布了各具特色的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为医学实验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项目打下了基础。而长期以来困扰临床和检验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问题,经过检验医学界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改善,这些都是促使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受到重视的原因。
此外,2024版指南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应用还做了补充说明,指出:
以下情况下不能以HbA1c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HbA1c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HbA1c≥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同时也依然强调,测定HbA1c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研究计划)。
往期推荐
文章内容由“MIR医学仪器与试剂”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获取更多检验资讯请浏览“医学仪器与试剂官方网站”www.mir168.com
欢迎向我们投稿或推荐优秀文章,将优秀文章与更多的同行分享、交流。
投稿邮箱:286756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