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展开了“出凝血疾病临床会诊”的专题版块(三)内容。
当前,凝血检验项目涉及较多与临床沟通的内容,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熟练掌握检测方法学,深入理解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掌握临床诊疗相关知识,同时具备和临床沟通的技巧。各位专家讲者结合授课内容,逐一进行精彩分享。
此专题版块分别由北京协和医院吴卫教授、河北北方学院检验学院杨亦青教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玉明教授、联勤保障部队923医院陈要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强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莉教授担任现场学术主持。
唐宁教授宣讲现场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唐宁教授带来题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授课内容。唐宁教授认为大部分DIC可以分为出血型DIC、器官衰竭型DIC、大出血型DIC和无症状型DIC;按纤溶状态则可分为纤溶抑制型、均衡型和增强型。发生DIC时凝血系统表现为凝血酶、纤溶酶持续生成,凝血功能失代偿。从实验室检测指标来看,单一指标价值有限,强调对于各个项目的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报告还对JMHW、ISTH和JAAM关于DIC诊断评分中涉及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作了分析。
郭勇晖教授宣讲现场
在《凝血检验的临床服务延伸》课程内容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郭勇晖教授指出为患者服务是临床各学科共同的目的,而以出凝血检验为代表的检验技术有很强的临床诊疗延伸价值。目前,要做好出凝血检验临床诊疗服务的延伸,需要检验人员对方法学有充分的理解,熟悉检验路径和临床诊疗,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检验证据的同时,引导临床目标导向型筛查。
宋景春教授宣讲现场
随后,解放军908医院宋景春教授带来题为《重症医学中的凝血异常》的授课内容。宋景春教授指出重症患者凝血紊乱存在致病因素多、基础疾病多、机制复杂和医疗干预多等特点。同时,他也介绍了重症医学为凝血疾病定义了功能诊断和疾病诊断等新理念,梳理了凝血紊乱和凝血衰竭等概念,重点针对脓毒症性凝血病(SIC)和热射病性凝血病(HIC)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展开教学。
屈晨雪教授宣讲现场
接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屈晨雪教授带来《抗栓治疗药物监测》课程内容。屈晨雪教授以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的监测为例,提出抗栓药物监测需要明确谁需要做、何时做和做什么这几个问题。课程中还介绍了DOACs的检测试验、DOACs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以及DOACs检测的报告模式。其中也强调了抗栓治疗药物监测在当前还面临检测方法的标准化、cut-off值的确定以及混合治疗或桥接治疗的检测等问题。
罗怀超教授宣讲现场
四川省肿瘤医院罗怀超教授带来题为《肿瘤相关的血凝学异常》的授课内容。罗怀超教授提到,肿瘤的标志性特征与伤口愈合相似,而肿瘤的行为更类似于慢性伤口。同样肿瘤也像一直不愈合的伤口一样会导致高凝状态,这可能与治疗促凝、激活内外源途径、激活免疫途径和抑制纤溶途径有关。报告梳理了肿瘤相关的凝血异常的分类,详细介绍了肿瘤相关的血小板改变方面的研究进展。
张洋教授宣讲现场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洋教授的授课题目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张洋教授指出APS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心脏是APS重要的靶器官之一。报告结合APS诊断标准中的实验室检测部分,重点介绍了狼疮抗凝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狼疮抗凝物整体试验的检测结果解释与序列试验的检测流程分别作了介绍。
胡炎伟教授宣讲现场
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胡炎伟教授通过视频,为现场来宾呈现题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血液生物标志物研究新进展》的授课内容。胡炎伟教授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目前临床上的几种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血液标志物有望成为有前景的评估方式。如MPO、MMPs等,检测方便、便宜、适合大规模筛查,可用于急性心血管疾病预测和病情监控。目前新发现的标志物众多,还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至此,为期两天的培训班落下了帷幕。30位专家的授课内容从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到实验室检测方法,再到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和最新科研进展,为我们全面展示了出凝血检验学科发展的全貌;现场听课的来宾不虚此行,进一步提升了血栓与止血项目的专业能力,为深入临床沟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后台,经同意确认后方可。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获取更多检验资讯请浏览“医学仪器与试剂官方网站”www.mir168.com
欢迎向我们投稿或推荐优秀文章,将优秀文章与更多的同行分享、交流。
投稿邮箱:286756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