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专题”聚焦多学科发展 |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会暨第一期培训班系列报道(三)

健康   2025-01-24 16:40   天津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会暨第一期培训班于1月18日—19日在京成功举办,现场座无虚席,700余名学员热情高涨。为了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在本次大会午间开设了专题版块,就血栓与止血领域的多学科发展和案例分享进行了深入交流。




1月18日午间专题版块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郭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张丽敏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的潘玥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


郭鑫宣讲现场


首先,中国医疗装备协会血栓止血检验专委会委员郭鑫分享了《可视化微磁力技术在凝血检测中的应用》。报告中指出,为了有效提升实验室处理异常样本的效率,郭军教授的研究团队引入了New MOCAP系统。这一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短期内可被视作光磁一体技术的升级版,旨在探索其在特定疾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而从长远角度来看,研究团队正在评估该系统是否有可能替代现有的检测方法,并进一步开发专门配套的设备,以针对特殊疾病进行更为精准的诊断。


石柯教授宣讲现场


之后,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检验科石柯教授作《新血栓标志物:尿11-脱氢血栓烷B2和VASP》授课内容。该报告聚焦于动脉血栓性疾病这一全球首要致死原因,强调了早期预防与规范治疗此类疾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石教授指出,尿11-DH-TXB2作为一种新型血栓形成标志物,凭借其精准度、无创性及快速检测的特点,为筛选血栓性疾病高危人群提供了有力工具,并能特异性评估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同时,VASP作为P2Y12受体拮抗剂药效评估的特异性指标,其潜力巨大,有望在未来成为该领域的“金标准”。


高旭蓉教授宣讲现场


接下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旭蓉教授讲授了《TEG在围术期患者中的凝血功能评价》。通过阐述TEG在围术期的实际应用案例,明确指出,术中应用TEG不仅能依托弹力图结果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还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输血计划,提高输血效率,为术中输血和使用抗凝药物提供科学的指导。



1月19日午间专题版块由航空总医院王大光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韩冉教授、北京昌平区医院赵文吉教授和北京市第六医院王永志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


陈倩教授宣讲现场


首先,北京协和医院陈倩教授带来题为《临床出凝血案例分享》的授课内容。陈倩教授强调,要获得合格的凝血检测结果,需要从分析前的样本采集、送检和处理环节入手,分析中注意分析反应曲线和既往结果,分析后环节关注患者临床表现、用药信息和关联项目。结合案例说明尤其要注意不合格样本的发现及处理,在样本接收时注意核查样本有效标识、抗凝剂种类是否正确、是否有凝块、样本采集量及运送温度等是否符合要求。样本离心后要注意识别严重乳糜样本和血细胞压积大于55%的样本,等等。


郑晓和教授宣讲现场


随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晓和教授带来题为《纤维蛋白单体的临床应用案例》的授课内容。报告介绍了FM的基础理论及应用范围、FM在DIC和静脉血栓实验室检查中的运用,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了分析。指出FM与D二聚体、FDP联合应用已成为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DIC诊断的金标准。同时血浆中FM的水平在血栓形成前一周即显著升高,十分有助于血栓状态的早期监测。


寿玮龄教授宣讲现场


接下来,北京协和医院寿玮龄教授带来题为《抗Xa检测技术进展》的授课内容。寿玮龄教授介绍了抗Xa活性检测(发色底物法)的原理,指出抗Xa活性定量检测需要药物特异性校准品。同时结合文献总结了首选抗Xa监测的几种情形,并结合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等直接Xa抑制剂对于凝血检测指标的影响介绍了其监测的方法。


王文静教授宣讲现场


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王文静教授带来题为《智慧凝血实验室建设分享》的授课内容。王文静教授指出,精益化、智能化和持续化是凝血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凝血样本检测的问题涉及采集和样本处理、试剂和仪器、样本分析及TAT,还有全流程质量控制等。智慧凝血检测系统的样本血清图片&血清质量识别功能、自动复溶系统、急诊样本绿色通道&样本均衡分配功能以及PBRTQC功能可以针对性解决上述凝血检验前、中、后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后台,经同意确认后方可。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获取更多检验资讯请浏览“医学仪器与试剂官方网站”www.mir168.com
欢迎向我们投稿或推荐优秀文章,将优秀文章与更多的同行分享、交流。
投稿邮箱:28675637@qq.com


MIR医学仪器与试剂
与中国检验行业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