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当数九寒天进入 “三九” 时段,凛冽的北风呼啸,大江南北被严寒笼罩,这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日子。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接收的太阳热量稀少,加上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毫无阻拦地横扫大地,使得气温一降再降。北方千里冰封,江河湖泊冻结成冰,雪花漫天飞舞;南方虽相对温和,湿冷的空气也如影随形,寒意直透骨髓,让人真切体会到大自然的冷峻威力。
在传统中医理论里,人体与自然界紧密相连,季节变换、气候变化时刻影响着身体的阴阳平衡。冬季属阴,主收藏,人体阳气也随之潜藏于内,养精蓄锐。而 “三九” 之际,恰是阴气极盛、阳气初生之时,犹如黎明前的黑暗,阳气在重重阴寒之下,如微弱火种,亟待呵护。这初生阳气是身体生发的动力源泉,关乎来年一整年的精气神。它如同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能驱散阴霾,激发身体活力,助力身体抵御外邪、修复机能,为健康筑牢根基。故而在这三九严寒中,洞悉损耗阳气的不良习惯并加以戒除,对守护健康意义非凡。
寒夜漫漫,本应是休养生息之时,可不少人却沉迷于手机、电脑,或是为工作加班熬夜。中医认为,夜晚是阳气潜藏、阴气旺盛之际,人体需顺应天时进入睡眠状态,让阳气得以休养生息,为次日的生发蓄积能量。若长期熬夜,如同在阳气初生时釜底抽薪,打乱了生物钟的正常节律,阳气无法按时潜藏、生发,久而久之,身体便会出现精神萎靡、疲惫乏力、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阳气内敛,脾胃运化功能相对较弱。此时若贪食冷饮、冰淇淋、生鱼片等生冷食物,寒邪直中脾胃,阳气需奋力运化这些寒湿之物,消耗极大。脾胃阳气受损后,运化失职,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滋养全身,反而酿生痰湿,使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四肢也因得不到充足气血濡养而冰凉不温,犹如树木根系受损,枝叶焉能繁茂。
时尚潮流下,露脐装、低腰裤备受青睐,即便寒冬,街头也不乏此类装扮者。然而,肚脐又称神阙穴,连通五脏六腑,为先天之本源;腰部是带脉所经之处,带脉如腰带约束诸经,且腰腹部是脏腑聚集之地,阳气充盈以温养脏腑。三九寒天里,衣着单薄,将这些关键部位暴露在外,寒邪仿若找到捷径,长驱直入,损伤阳气。女性易宫寒不孕、痛经、月经不调,男性则可能出现胃脘冷痛、腹泻、腰膝酸软,寒邪滞留体内,后患无穷。
冬日寒冷,许多人愈发慵懒,整日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窝在沙发追剧,或伏案工作数小时不起身。中医讲 “动则生阳”,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使阳气畅达周身。反之,久坐阻碍气血运行,阳气被困于局部,不能滋养全身,肌肉因缺乏气血濡养而松弛无力,身体愈发沉重、酸胀,四肢末端因阳气难以抵达而冰凉麻木,还易引发腰肌劳损、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等问题,如同河道淤塞,水流不畅。
岁末年初,工作压力、生活琐事纷至沓来,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常缠人心。情志与五脏密切相关,过激情绪会扰乱气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肝气郁结,阳气受阻,不能顺畅疏泄,反而在内耗散。人会失眠多梦、心烦意乱、潮热盗汗、精力不济,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进一步削弱身体抵抗力,加速阳气损耗,正如蜡烛在风中摇曳,火焰渐弱。
为生活奔波、拼搏事业,一些人常年累月不辞辛劳,过度劳累包含体力与脑力两方面。体力劳动过度,大汗淋漓,津液外泄同时,阳气随之外散;脑力劳动者,长时间思虑过度,暗耗心血,心主神明,心血亏虚累及阳气,使其生化无源。身体长期透支,阳气亏空,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容易感冒生病,且病后康复缓慢,宛如油灯油耗过快,灯光渐暗。
了解这些耗阳习惯后,该如何在三九寒天养阳呢?首先,早睡早起顺应天时,每晚尽量在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让阳气在夜间得以滋养、潜藏,清晨阳气生发之际,不赖床,适当活动,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晒太阳是免费又高效的养阳法,选择阳光柔和的上午9-11点或下午3-4点,晒背15-30分钟,让督脉充分吸收阳气,驱散周身寒湿,增强抵抗力。泡脚也不容小觑,每晚睡前用40℃左右温水加艾叶、花椒等中药泡脚15-2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温暖全身,还助眠安神。
饮食上,多吃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为身体补充能量,抵御严寒,烹饪时可适当加入生姜、葱、蒜等佐料,增添阳气。运动锻炼也必不可少,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温和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生阳,让气血畅通,阳气布散周身,但要注意避免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此外,保持平和乐观心态,通过冥想、听音乐、阅读等舒缓压力,心情舒畅,阳气自然顺畅生发。三九严寒虽冷,只要戒掉耗阳习惯,精心养护阳气,就能安稳过冬,以饱满精气神迎接来年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