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德:小巷深处

教育   2025-02-06 16:01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散  文

小巷深处

■ 张道德

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线条里,背街小巷在地图上连标注名子的资格都没有,更难以在稍纵即逝的快生活里留下视线痕迹。然而,谁也不能怀疑恰恰是那些流淌在城市内核里的大街小巷,承载了生活真正的味道,只有脚步丈量,才能感知湮没在繁华都市外表下种种角落之境。
作为一名从郊县到主城的新市民,免不了会对新环境有个认识过程。我这个人天生对那些富丽堂皇之建筑无兴趣关注,却于身边的街巷情有独钟。城市里的街巷很多,之所以对西园小巷多看了几眼,原因之一,此处是我上班必经之地,从桥下调个车头,目光正好与之撞了个满怀,反复的对视,便会有“视痕”留下。还有个原因,大概是被这个小巷独特的牌匾门楼造型吸引到了。小巷设计了一个简易却又不失古朴典雅的门楼架,在环巷皆是楼的世界里,显得特立独行。四根约五米的立柱撑起了一片鞍形坡面,其上均以筒瓦覆盖,瓦下镶了一块黑底面版,版上烫了四个鎏金行书大字:西园小巷。中间两根立柱也是黑底金字镌了一副对联:老街新貌随意品尝南北,小巷大观信情揽赏春秋。就书法而言,我是外行,但凭直觉这行书颇令人赏心悦目,洒脱且有风骨感。而这副对联则寓意深远,具象雄阔。可以看出,此街巷功能设计为美食街,而联中寥寥数语融入了历史、地理、民俗、饮食等元素,文化的吸引力陡升。再加之,小巷离我的工作单位仅数百米之远,饭后走进去转一圈可以消消食,顺便一睹其容。
小巷确实很小,深不过百米,宽约五米,巷内所容一目尽收眼底。两侧共设有二十六个铺号,业态以饮食类为主。大概年关已至,正常营业者不足一半。又或在市场大潮下,此巷原有功能正在转型中,所以盛况不再。我笃定,小巷绝非孤立的存在,它一定有更多的使命承担。果不其然,巷的尽头竟是一片开阔天地。
一弯湖水忽然奔来眼底,走出小巷时有点措不及防。在寸土寸金的大城,拥有这片水域,实在是小巷至上荣耀。水面约有数十亩之阔,大致呈弧型走势。环湖皆密植林木,以樟树、枫树等为主。显然,此湖是人工挖掘而成的袖珍型水面,但可以看出当初规划建设时也是十分用心的。沿湖边设计了双层台阶,一层人行步道,虽不够宽敞,但在浓荫之下缓步而行足以承载;一层灌木绿植护堤,其间枯枝黄叶横陈,与水面自然相接,倒也与冬季的物候十分相符。一对似是沙石水泥浇铸而成的大白鹅忘情地在水面上曲颈私语,大概在誓言,纵是水枯石烂,也永不分离。毕竟,这对鹅只是人工作品,相对于乡下的活物来说,少了些生命的活力。设计者的初衷,还是想把农耕文明的某些印记搬到城市狭小空间的,实在难为人了。有限的湖面空间,还立了一座凉亭,顿生意境之美。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亭,四面通透,临风近水,或幽竹花径、依山傍水。“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可见,亭的作用是为旅者歇息之所,也是求得宁静之地。此亭名为“乙泓亭”。“泓”字寓指为水的清澈和深邃,“乙”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之意。二者合用,就把积极向上做事与清澈干净为人统一起来了,颇具育化之味。亭子异常简洁,简洁到仅有六柱六角。亭内三面环椅,一面连接陆地通向湖岸。这片陆地也是一个人工小岛,岛上有数棵大树,其荫如伞,绿意浓浓,一座白色拱桥跨水而来,三两行人驻足其上。此时的凉亭世界,亭树相映、人桥相依,还有水中倒影相连,已经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了。可惜我不擅绘画,否则不应浪费这个创作素材。


据宣传牌上的介绍,此地为竹荫里社区。“竹荫里”的名子,听起来很容易意会为一片竹荫下的地方。然而走遍湖区,大小树木错落其间,终未见一竹耸立之地。随致电熟悉者,才知现在的竹荫里社区,是由原桃源里、梅影里、枫林里、桂香里、竹荫里等社区合并而成。不难看出这几个都是生发于不同的树名、花名,以此灌注地名,而每个名子后面都有无限的诗意空间。陶渊明设想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船山先生王夫之颂竹枝留上番,梅影剪疏横的境界;杜牧深情吟诵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山景秋色;李白醉眼感叹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芬根的芬芳;杜工部说“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这些经典诗句把四季花海,绿意芳踪皆囊括其中。试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岂不是大美宜居之地!
从湖面转身走向社区深处,满目皆是生活小区,时尚的现代化高层建筑较少,主要是大量的老旧楼幢分布,且多以“新村”为名,犹以西园新村为大。实际上,以“新村”命名的城市小区,多数都有较久的历史了。虽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新村必然也会沦为旧村,从楼房的外墙面就可以看得出,那些原本光鲜亮丽的乳胶漆面,如今脱落得东一块西一块,像是长了满脸的老年斑。村龄久了,人龄也必相应增寿。居民社区活动室里,不断有老头老太太欢声笑语、进进出出,原来这里开设了很多养老服务载体,如社区救助服务站”“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等等。为老人群体做好服务,是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必答题,也是城市社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营造一个好环境,配套一系列服务措施,在竹荫里呈现出一副温暖的里子
竹荫里社区隶属蜀山区三里庵街道治下。这个三里庵的名子听起来有些禅意格调。这个与前面那几个含意不同,显然属于长度或距离概念,而字比较好理解,一般指尼姑的居所。据《合肥县志》及有关报道所载,三里庵原来在合肥市老城的西部,离城三里的地方,现在的国购广场北面蜀山新村内,的确曾经有一座尼姑庵,就叫做三里庵。据说三里庵初建于佛事兴盛的唐代,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城市建市而被拆毁,只留下石碑、石狮存放于明教寺。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如今的庙庵,虽无实体支撑,但作为历史的文化符号已被永恒储存,是不需要的了。
稍加留意便不难知晓,合肥城区内地名以命名的很多,且东西走向明显,西有三里庵、东有三里街,西有五里墩、东有五里井,西有七里塘,东有七里站……这种以距离城门远近而定的地名,实为合肥历史文化的又一独特符号。
几十年来,合肥也借改革开放之力,城市规模加速扩张,已从当年江淮小邑华丽转身为一线大城市,市区面积长大了十倍之多,曾经的底矮破旧,多被高宇广厦替代;那些标记为的距离计量功能早已被条条大“路”、庄庄大“道”所覆盖,但是小巷深处的“里”还会一路成长,别具风采,它与它们共同绘就了一座古老城市的时尚与温暖。

(配图由作者提供)

张道德,安徽肥东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部分文章刊发在《人民日报》及《清明》《安徽文学》《时代文学》《当代人》《中国铁路文艺》《鸭绿江》《百花洲》《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报刊。已出版散文随笔集《我心我诉》《草木本心》《所遇所得》。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