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寿:探寻陶都文化与艺术的瑰宝|文旅中国

教育   2025-02-08 16:1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文旅中国

探寻陶都文化与艺术的瑰宝

■ 孙仁寿

感受陶都文化的独特魅力
早春二月,我与友人踏入宜兴这片陶艺的圣地,中国陶瓷博物馆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陶都数千年的辉煌。这里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现代人探寻陶艺文化的窗口。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品,宛如时光的使者,将陶都的辉煌历程娓娓道来。
踏入馆区,宏伟的建筑首先映入眼帘。高耸的绿色瓦片屋顶与金色飞檐交相辉映,尽显尊贵典雅;红柱上悬挂的灯笼,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氛围。沿着宽敞的大道前行,两旁翠竹摇曳,为参观者带来宁静祥和之感,仿佛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艺术殿堂。阳光洒在古老的建筑上,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仿佛在邀请我们穿越时光,探寻那些被岁月沉淀的故事。
这里的大楼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屋顶覆盖着绿色瓦片,檐口翘起形成飞檐斗拱,显示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无数陶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走进博物馆,那扇古老的大木门仿佛在邀请我们穿越时光,探寻那些被岁月沉淀的故事。馆内的展览让我们沉浸在陶瓷艺术的世界里,从远古时期的简单陶器到明清时代的精美瓷器,每一件作品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见证着陶都的辉煌变迁。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给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诗意,仿佛时光在此刻静止,唯有艺术与温情永恒。
穿过几个展厅后,我们来到了一个特别的展区。这里展示了一组生动有趣的泥塑雕像群。老者专注地制作陶罐,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这一幕场景让人感受到传统技艺传承中的温情脉脉。清晨的日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给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诗意,仿佛时光在此刻静止,唯有艺术与温情永恒。
继续深入探索,在一个布置精巧的艺术展览馆内,我们看到了按比例缩小的沙盘模型。这些微缩景观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背景墙上的壁画记录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而真实的建筑仿制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冬季的寒冷并未减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相反,在温暖的室内品味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别有一番风味。
随着参观的脚步,我们进入了一个专门存放珍贵文物的房间。展柜中摆放着许多金属制品和陶器等历史遗物,它们见证了无数个朝代的更迭变迁,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文化瑰宝。
站在展柜前,我仔细欣赏着一件陶瓷花瓶艺术品。旁边同样设计繁复、色彩斑斓的大红蓝瓷器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木质纹理的手杖静静地躺在地面,似乎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传统工艺传承的价值所在。      
在众多展品当中,精美的陶器和雕像尤为引人注目。无论是棕色系的艺术品还是实用工艺品,都展示了传统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观音菩萨像与传统山水画壁画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展厅。巨大的马形艺术品成为视觉焦点,它象征着力量与速度,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这些陶艺作品形态各异,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憨态可掬,还有一些精美的瓷器摆件也陈列其中。整体上给人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与历史文化的沉淀感。每一件作品都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人感受到陶都文化的独特魅力。
即将走出博物馆时,我的目光再次停留在那个大型茶壶艺术品上。这把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的紫砂泥质茶壶,不仅是宜兴陶瓷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墙上徐悲鸿先生的题字表达了对这件工艺品的高度赞誉,彰显出中国文化自豪感。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陶都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宜兴陶瓷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加深了我对陶都文化的理解和敬仰。这里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一项展品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再次踏上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继续探寻更多未知的美好,感受陶都文化的永恒魅力。


青石板上的慢时光
漫步在蜀山古南街,仿佛踏入了一段被时光遗忘的岁月。这条古老的小巷背靠着蜀山,蜿蜒曲折的青砖石板路贯穿始终。虽然街道不宽,但两旁林立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漫步在这条充满韵味的老街上,仿佛穿越回了旧时光。       
春节期间,年味尚未散去,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古南街以紫砂制品闻名遐迩,许多店铺由本地居民经营,售卖精美的紫砂壶和其他手工艺品。这里不仅是购物的好去处,也是探寻陶艺文化的好地方。不少陶艺大师曾在此居住创作,他们的故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工匠们的智慧结晶。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老街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街道两旁挂着红色的中国结,人们悠闲地散步或拍照留念,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温柔。这种质朴的人间烟火,让人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百态。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照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让人沉醉其中。
继续深入探索,一座古老的砖塔映入眼帘。它静静地矗立在一片树林中,尽管岁月在其身上留下了痕迹,却依然散发着威严与庄严。塔下是一片覆盖着土壤的草地,几棵孤独的树木点缀其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不远处还能看到几座红顶房屋,屋顶上挂着红色灯笼,宛如迎接远方来客。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平静。
街道上有一座高大的砖烟囱,旁边有一些绿色植被覆盖着石头墙,天空湛蓝无云。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温柔。行人悠闲地穿梭其间,偶尔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或与店主交谈几句。这种质朴的人间烟火,让人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百态。阳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陆离的效果,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诗意。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一条被鲜花翠竹环绕的石板路上。两侧摆放着各种陶罐与花盆,行人悠然自得地穿行其间,享受着这份恬静舒适的氛围。阳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陆离的效果。这一刻,时间仿佛停滞,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平静。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平静。


古韵与风情交织的独特小镇
春节期间,窑湖小镇,火爆全网。刚抵达,就被那近百亩大型停车场震撼到,黑压压一片车辆分列在不同区域,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这里不仅是陶瓷艺术的摇篮,更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气息交融的独特古镇。
从停车场出来,蓝天白云下的高架桥旁,游客服务中心的指示牌格外醒目。从这里开始,一场充满诗意的旅程即将展开。步行约一公里后,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江南水乡。青石板路上留下无数过往行人的足迹,见证着岁月变迁;古老的窑炉静静伫立,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制陶故事。
走进古镇,橙色砖墙上的匠窑二字,与古建筑相得益彰,仿佛在诉说着匠人们代代相传的故事。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让人不禁驻足凝望。
穿过写着壶村的牌坊,户户制坯家家烧泥的标语让人感受到这里浓郁的制陶氛围。这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片传承千年的陶瓷圣地。
沿着蜿蜒的小巷漫步,不经意间便能发现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工作室。匠心二字镶嵌于红色夯土墙上,搭配绿植点缀,尽显传统工艺之美。不远处,村人壶工坊前停放着几辆车,表明这里依然保留着手工艺品制作的传统。
继续前行,来到一座两层砖砌建筑前,橙白相间的色调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冬季光秃秃的树枝环绕四周,却丝毫不减其宁静之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与近处潺潺流水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天然画卷。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让人沉醉于这一片宁静之中。
一座橙红色的房子矗立在一排树木之中,天空湛蓝无云,整个场景充满了岁月静好的感觉。这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尘世喧嚣,尽情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白墙黑瓦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远处还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宁静美丽。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古民居小广场,老伴坐在木质船上休息,背景是庄重而富有历史感的老式建筑。这一幕宛如时光倒流,让人感受到那份难得的恬静。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让人沉醉于这一片宁静之中。
据说这里的夜景特别迷人。夜幕降临,窑湖小镇被灯火点亮,古朴的建筑在灯光映照下显得别有一番风味,灯火辉煌与古建筑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可惜我们行程匆忙,不能在小镇留宿,留下一丝遗憾。
离开之际,我的心中满是对这座小镇的美好回忆。它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心灵上的洗礼。愿未来的日子里,还能有机会再次探访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继续探寻那些未完的故事。窑湖小镇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品味。

(本栏目由安庆大酒店冠名赞助支持。配图由作者提供)

孙仁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马鞍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马鞍山市民俗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青年文学家》《黄河文学》《中国西部散文选刊》《作家天地》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心河流淌》《仁者见仁》。自诩“半个文人”。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