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绿》第805期|陈军:老 兵

教育   2025-02-04 16:0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匕

军绿情

老   兵

■ 陈  军


人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这句话好像是说我父亲的。
他是19563月入伍的新中国第一批义务兵,长年累月在福建前线打坑道,由于没有现代化机械作业,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目不识丁的他,凭着忠诚勇敢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赢得了组织的信任,从一名普通士兵擢升为上尉连长。他心地善良、为人耿直、性格刚烈、从不敷衍处事,行事作风就像军旅作家李存葆的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中的工程兵营长郭金泰。那时,父亲可能不知道,正因为此,注定了他的悲辛人生。34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他却莫名其妙地被迫复员回乡。
父亲回乡不久,正遇上水灾。刚入夏,天就变了脸,倾盆大雨昏天黑地没日没夜地下着。山洪像一群脱疆的野马从山涧俯冲而下,河水瀑涨,圩堤岌岌可危。父亲主动请缨参加抗洪战斗,和群众一起冒雨扛沙包堵漏洞,又站在齐胸的水里打木桩,甚至在圩堤濒临决口时和群众一起跳入豁口以身挡水护堤。父亲的勇敢并没有阻挡圩堤的溃破,他们被洪水冲开,一起滚落到水沟里,好在水沟不深,他们连滚带爬从湍急的水流中爬起,虽然样子狼狈得像个落汤鸡,但有幸的是一个个安然无恙。
不知道是谁举荐了父亲,翌年,他便去了山区一个偏僻的粮站当上司磅员。这是个的位置,他做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还维护了收粮秩序。每年秋季上缴公粮时,交粮队伍弯弯曲曲排得像条长蛇阵,绵延几十米,人们都急着把粮过完磅入库,早点回家农务。这天,一个头发稀疏近乎秃顶的壮年男人把一石稻谷硬塞倒磅秤前,招呼父亲给他过磅。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排队?那人不屑一顾说:排队?你问问他们,我缴公粮从来就没排过队。父亲郑重其事说:人家都在排队,你也要排队。在众人面前,那人好像丟了面子,于是恼羞成怒,用手按住磅秤不让父亲工作。父亲责令他松手并要求他去排队,他不服也不从,就和父亲顶撞起来了。人们都知道,这人一贯横行乡里,都不愿惹祸上身,纷纷劝说父亲给他优先过磅,另一位工作人员也劝父亲息事宁人。父亲态度坚决,又一次要求那人去排队。这时,他不但不听规劝,而且把磅秤猛地一推,强硬地说:老子就不排队,你敢不给我过秤?!说着竟然要和父亲动手撕扯。父亲迟疑片刻,本能地退让,这反而让他更加嚣张跋扈。他想给父亲一个下马威,猛地伸出双手攥住父亲的臂膀欲把他撂倒。父亲也不甘示弱,被迫应战。虽然父亲参军时是个大字不识放牛娃,但他在1962年却被部队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工程兵学校学习过一年,擒拿格斗是他的基本功。正当人们吃惊地睁大眼睛为父亲捏了一把汗,露出惊诧神色时,那人已被父亲轻而易举地撂倒在地。父亲问他排不排队了?那人认怂了,头点得像小鸡啄米似地连声说:排队……排队。这事在当地很快传播开来,父亲也因此名声大噪,齐声称赞陈连长不惧凶恶,行事仗义,为那些敢怒不敢言的群众岀了气。从此以后,收粮的秩序井然有序。
大约一年后,在组织的眷顾下,父亲被安排到区公所所在地的人民公社担任人武部长,成为民兵的兵头。父亲除了带领民兵训练打靶之外,还要执行上级交给的特殊任务——打击投机倒把和割资本主义尾巴。在他的带领下,民兵昼夜忙碌,放哨检查,没收了许多货物,甚至连鸡、鹅、鸭之类的牲口也没有放过。父亲不理解,但又不得不执行,两难中的父亲困惑了好一阵子。好在这场风暴不久就过去了,父亲才得以解脱。后来听父亲絮絮叨叨惭愧说,这是他这辈子最内疚的一件事。
我们老家三公山那里曾住过军,好像是勘探铀矿部队。当时交通极其不便,不光路况差,道也难行。欲出门,真比登天还难。东临长江,通行要乘轮船;西南绵绵山脉,崎岖小道绕山盘旋,出行不便;北往县城,西河拦腰切断,人马车辆都要经过轮渡趸船通行。趸船要靠一条纲丝绳牵引往返,费时耗力。那时父亲在公社任党委副书记兼任人武部长,仍然是兵头。有一天,父亲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县里和部队联合在西河上造桥,令他岀任指挥长,因为父亲是军人出身,在部队当过工程兵连长,和部队协调沟通起来也方便。这是天大的喜事,父亲欣然接受。他好像又回到了部队,办公在工地,吃住在工地,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了两年。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更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凡事他都要亲自过问,亲临现场。在这期间,父亲的身体常有不适,经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但他并不在意,以为劳累所致,休息几天便会恢复。直到有一天,他痰中咯血,才暂停了工作。后来经检查诊断为矽肺病,那是他在部队长期从事坑道作业遗留下的顽疾。大桥通车时,他的身体已虚弱不堪,就像一片枯叶,随时都可飘落。为照顾父亲,组织上提前给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并由我顶替当了工人。我到工厂报到那天,父亲硬要拖着羸弱的身体,亲自把我托付给抗战时期入伍的老兵厂长,拜托他带好我这个新,可见父亲的良苦用心。
父亲退休后,仍然关心村里的建设,又一次以的身份忙前忙后。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穷乡僻壤的乡村通电是极为艰难的,父亲和乡亲们经过多次筹划和协商,采用集资、派工等方式方法筹集架电物资,又凭着熟悉的人际关系,连赊带买弄来了电线、电杆,终于使村里亮起了电灯。碾米、抽水、打稻谷也都用上了电,方便了群众生活。每每谈到当年通电的往事,村里的老人都记忆犹新,仍念念不忘父亲的义举,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矽肺病是无法治愈的,父亲最终沉疴不起。1987626日清晨,父亲走完了短暂而又辛劳的一生,终年52岁。父亲的一生总是以为荣,以为本,当好的角色,甚至连三个孩子取的名字都与有关,我叫军,大弟叫勇,小弟叫伟,意思为——军人勇敢而伟大!

陈军,安徽无为人。曾在《文化周报》《中国交通报》《中国老年报》《新安晚报》《安徽工人报》《同步悦读》《原野牧歌》等报刊、微信公众号发表过文学作品。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