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云:厦门印象|文旅中国
教育
文化
2025-02-01 16:0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
第一次去厦门,是二十多年前,作为蚌埠教育学院初级中学校长培训班的学员,去厦门集美中学参观学习。我们一行二十多人,上午十一点多从蚌埠火车站出发,在绿皮火车上度过一夜,第二天下午才到达下榻的酒店。那时,出行远不及现在方便,若非事务,人们很少外出;信息传播也难与当今相提并论,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虽说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毕竟“纸上得来终学浅”。我们这些来自北方小城镇的初级中学校长,踏进厦门这样的南方沿海大都市,虽不似“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但也觉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让我至今难忘的,并不是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新奇和时尚,而是期间的一件小事。因替同事的孩子带了些物品,在酒店安顿好之后,看看离晚饭时间尚早,便决定先去完成同事所托。同事的孩子在厦大读书,与我们所住的酒店同属思明区,只是距离较远。在酒店查阅了公交路线,但下楼后却不知从哪儿乘车;于是,便向从对面走来、挑着两只竹筐的老人打听。没想到的是,遇到了语言障碍。对方见我一头雾水的样子,便毫不犹豫地将担子放在路边,陪我一直把我送到公交站点,并指着站牌向我示意,坐多少站,到哪儿下。老人六十来岁的样子,典型的南方人身材,中等个,黝黑瘦削,头戴竹篾草帽,光着脚,脚步匆匆地带我前行,没一句话(可能是觉得说了我也听不懂吧)。货担早已不在了他的视线,但他毫不在乎。说来有趣的是,在回程去徐汇中学参观时,在上海大街上问路却屡遭白眼。这鲜明的对比,使我对老人的记忆更加深刻,进而对整个厦门的好感又增添几分。问路、指路,事情虽小,却左右着我对一座城市的看法,看来,“我就是某某地的名片”这类宣传标语,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对厦门的总体印象也是比较深刻的。上世纪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但文明建设却未能及时跟进,城市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但厦门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大不一样。当时,厦门岛已开始禁摩、禁呜(消防车、救护车和执行任务的警车除外),鼓浪屿更是连机动车也禁入。那时的街道不是很宽,但干净整洁。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并不像大多数城市那样,摆放着随处可见、污染视觉的垃圾桶;但地上连一张纸片也难以见到,更不用说食品袋、饮料杯之类丢弃物了。行走在厦门的街道上,你处处能体会到其它城市所没有的“雅”与“静”。头顶是湛蓝湛蓝的天空,两旁是风格各异的建筑。榕树浓密而巨大的树冠遮天敞日,气根垂地,独木成林;棕榈树争高直指,挺拔俊朗;凤凰木红冠盖顶,热情奔放。尤其是海滨的椰子树,枝叶摇曳、姿态万千,把南国风情渲染的淋漓尽致。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校园典雅别致、书卷气氤氲;鼓浪屿琴声悠扬,充满异域情调;南普陀庄严华丽、梵音缭绕,显得神秘而空灵。厦门的美,优雅恬静,意境深邃,沁人心脾。时间飞逝,一晃就过去了将近三十个春秋,上一次厦门之行所经历的人和事,许多已记忆模糊;但这一件小事和一种印象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以至于此后许多年,只要谈及旅行见闻,我总会说起厦门。听的多了,家人便有些心动,便想着去厦门观光。先是女儿得契机去了趟厦门,逗留期间,游览几处景点,回家后自然又是一番赞叹。妈妈听了,心里就有点按捺不住了,但苦于没有合适时间,一直未能成行。终于等到我也退了休,夫妻二人陪女儿寓居宁波时,便慢悠悠地逛。逛完宁波市区及周边大大小小的景点,便又提起了去厦门的夙愿。女儿说,心动不如行动,现在是旅游淡季,景点不挤,酒店和门票比平时便宜不少,冬天的天气又不会太热,正是去厦门的好时段。便替我们订好往返车票和酒店,一场说走就走的厦门之旅就开始了。行程初定六天,2024年12月26从宁波出发,12月31日返回宁波跨年。听取了女儿的建议,我们顺道在福州逗留两日,于27日傍晚到达厦门。走出厦门站,放眼望去,只见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在夕阳的余辉下,靓丽多姿,奢华大气;街道上车水马龙,毫无喇叭声喧;行人来去匆匆,秩序井然,不见些许拥堵。厦门,如一位多年不见的故友,容颜已变,迥异昨日;但依然安静如故,优雅如故!在的。热情如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植物,根深叶茂,四季常绿,繁衍不息,你随处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体会到它的温度。在车站广场,我拿出手机正准备打开步行导航,见一个二十来岁很像本地人的女孩走来,便上前问路。女孩在音乐声中停步,抬手关掉耳机,耐心地用略带当地口音的普通话为我们指路,并提醒说,厦门的公交快线都在高架路上,需乘电梯上去,过安检才能进站。女孩个子不高,着装朴素,说完话握着手机站在路边,看我们走对了方向,才放心地勿勿离去。年轻一代的厦门人,热情且细致、周到。在酒店大堂,办完入住手续后,便不自觉地在旅行社的广告牌前停下脚步。一位中年女士见状走近,自我介绍姓范,是常驻酒店的旅行社代理,随即就介绍起旅游线路。我说,我们不想跟团,想自己随意看看。出乎意料,她并没有反复相劝,陈述跟团游的好处;而是递上名片,说道:“你以前来过,知道哪儿好玩,选择自助游也行。我每天下午在酒店大堂,如需帮助,请随时联系。”看她一脸诚恳,我接过名片道谢离开。第二天下午,参观完厦门大学和南普陀回到酒店,就顺便走向她的办公桌,请她帮忙订两张“海上观金门”的船票。留下身份信息后,便回房间休息。不久便收到购票信息,并告知出租车会于次日上午九点到酒店门口接我们。对比一下携程和其它网上购票软件的价格,两张普通舱船票外加打的费用,竟省了将近百元,心中很是满意,对她的信任也增加了几分。“海上观金门”结束,下午很早就回到酒店,感觉体力尚可,便想去体验一下“夜游鹭江”,又毫不犹豫地再去酒店大堂,请范女士订票。问及“海上观金门”的感受,我直言道,远不及我二十多年前的感觉,那时,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那几个大字,还能和岛上的士兵挥手致意。现在离的太远,连岛都不太清楚,更不用说字和人了。听我这么说,杨女士忙说对不起,一脸歉意。我释然地说,这不怨你,我知道这条线路一直是两岸关系的晴雨表,游船不敢靠近,也是事出有因。再说,我们也不是你劝去的,你无需道歉。范女士忙说,谢谢你理解我们的难处,为了表达歉意,今晚去鹭江码头的打的费我出了。说这话时,我已按商定的优惠价付完款,打的费用是出乎我意料的另外让利,钱虽不多,但诚意满满。在去房间的电梯中,我暗自思忖,范女士只是一名普通的厦门旅游从业者,但她从容经营,热心待客,真诚服务,不经意间就把自己打造成了厦门旅游的一张名片,珍藏在游客心中。或许,正是这一张张不太华丽的名片,在无数游客心中无数次的累叠,才会有厦门旅游今天的高度与辉煌吧。热情、真诚的厦门人让外地游客感到温暖;而厦门的公共交通又锦上添花,给游客以更好的游览体验,为厦门旅游增添了亮点。在厦门,公交及公交快线、出租、地铁构成的立体化交通系统,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且价格低廉。我们下榻的酒店在文灶社区附近,酒店不大,也不处繁华地段,但附近不远处有地铁口、地面公交站点、高架公交快线入口,上了车就可以直达旅游景点,十分方便。值得一提的是,厦门的公共交通实行一码制,无需在公交码和地铁码中来回切换,既方便又可避免类似在地铁站刷公交码的尴尬与慌乱。厦门让人感到舒适而温暖的远不止以上所言,比如公园街角的树荫下,随处可见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公共厕所布点稠密且方便寻找;地铁站内有两小时免费的寄存柜(两小时后按3元/时收费);景点和公共场所有饮水机,为游客提供免费热水。这些公共设施给外地游客带来了许多方便,从而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自然就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这对某些旅游城市来说,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当然,美丽的海岛风景才是厦门吸引游人的主要原因。和许多滨海城市不同,厦门的传统景点很难用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去简单定义。南普陀、厦大、集美学村的景色美不胜收,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却更具魅力。与二十多前相比,南普陀更加华丽辉煌,虽然,感觉上比过去少了点的清幽肃穆。厦门大学有了专门的访客通道,进入校园后,觉得变化不大(或许因为新建了翔安校区之故吧?)。思恩楼仍然是校内最高建筑,建南楼群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存完好,群贤楼一楼被辟为校史陈列馆,楼上则是陈嘉庚纪念馆。因在芙蓉湖畔没有看见手捧书本孜孜以学的青年学子,感觉校园内少了些许书卷气息;但是,鲁迅、陈嘉庚、罗扬才等著名人物的雕像,仍然把这里的历史和人文氛围烘托地十分浓郁。人物始终是景点的灵魂。从厦门大学到集美学村,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一个伟大的灵魂一直在伴随着我。华侨领袖陈嘉庚那炽热的爱国赤情,他倾资办学、造福桑梓的拳拳之心,让我心生无限钦佩。从幼儿园到大学,集美学村那一间间美丽的校园让我赞叹不已,对比陈嘉庚故居及其二楼办公室和卧室的简朴陈设,我似乎对奢侈和节俭的辩证关系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鳌园,瞻仰完“集美解放纪念碑”和紧挨在纪念碑台阶下的陈嘉庚墓地,我好像瞬间明白了碑与墓在布局上的独具匠心,并被这种布局所表达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所深深感动。行走在厦门,我的脑海中常常萦绕着一个问题:是人物成就了风景;还是风景助推了人物?作为中国人,即使没去过鼓浪屿,也不会不知道民族英雄郑成功;可是,倘若没有日光岩下的龙头山寨和水操台,没有皓月园里郑成功的巨型雕像,鼓浪屿的魅力就会少了很多。有着“别墅博物馆”之称的鼓浪屿,保存着众多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风貌建筑,其中有不少名人故居,如林语堂故居、林巧稚故居(毓园),等等。毋庸置疑,这些建筑增添了鼓浪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高了景区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风景。换个角度看,很多人或许会和我一样,不到菽庄花园,对林尔嘉就一无所知;不到钢琴博物馆,更不会知道胡友义为何许人物。在鼓浪屿,几乎是每一幢别墅都隐藏着有一个感人而有趣的故事,如八卦楼主人的民族情怀、番婆楼主人的孝亲之行。这些故事及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来鼓浪屿前很少听闻的。可见,风景助推人物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厦门四日,我沉醉于海滨美景,心旷神怡;也常常在感动中抚今追惜,万千思绪。这边走边思的观光之旅,使我对海洋文明在华厦文明中的重要性有了更的理解,对在海洋文明中孕育出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具体的感知,从而对台湾回归和祖国统一有了更大信心。黄凤云,中学退休教师。伴书本粉笔度半生,无所擅长,唯闲时读书习文以自娱。有习作见于报刊及征文作品集。近年多发文于微媒。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