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天元律师事务所 李昀锴
审定丨主管合伙人 孙彦
1、AI创业团队非法爬取小红书数据获刑
近日,常州市天宁区检察院披露了一起利用爬虫技术非法获取“小红书”APP系统数据案。3名高学历者把“爬虫”变成了“害虫”,他们绕过了“小红书”的防控,却最终没有绕过法律的惩处。
2019年4月,身为某网络科技公司技术部主管的周某制作了可爬取小红书APP用户信息并发私信的小程序,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某决定将其开发AI智能互动平台,该平台依靠前端网站、爬虫程序、私信程序、后台数据库运营,商户充值兑换积分后可通过平台向小红书用户发送私信广告,公司以此盈利。
2021年12月初,小红书平台发现有3300余账号向用户发送引流私信但前端登录接口无记录,经追查系涉案AI智能互动平台所为,该平台能突破小红书前端验证防护机制爬取用户昵称、笔记评论等数据并发送私信投放广告,随后该公司报警。之后公安机关抓获陈某、钱某、周某等人,陈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钱某为总经理,三人均大学以上学历。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该网络公司通过上述方式非法获利653万余元。
2023年4月该案移送天宁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认为相关方行为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于2023年10月12日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判处常州某网络公司罚金二十万元,判处陈某等3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至四年不等,罚金二十万元至十万元不等。(来源:常州检察在线)
评论:在AI时代,网络平台的数据变成了备受觊觎的金矿。但很遗憾,这个金矿不是谁都能随意开采的。实际上,我国司法实践中早就相关数据抓取及使用确定了明确的规则,从2011年大众点评诉爱帮网开始,人民法院通过一系列涉及数据抓取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如大众点评诉百度地图案、新浪微博诉脉脉案、淘宝诉美景案、微信诉极致了案、抖音诉刷宝案等)认定平台对其产生的数据享有相应的数据权益,并认定利用技术手段破坏或绕开访问权限爬取非公开数据具有不正当性。而本案中,该AI创业团队的行为显然背离了合法获取与使用数据的正轨,其利用制作的爬虫程序,突破小红书前端验证防护机制,肆意爬取用户昵称、笔记评论等数据,这一行为已然侵犯了小红书作为数据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不仅对用户的隐私构成潜在威胁,也破坏了互联网平台正常的数据运营秩序,完全符合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客观表现。
这起案件提示AI初创企业,在进行创业前应特别关注法律红线及边界,在技术研发规划阶段就要考虑法律合规性。当设计数据采集工具如爬虫程序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其技术可行性和所能带来的商业利益,更要考量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边界,要明确知晓在数据抓取、存储、使用及传播等各个环节中,哪些行为是被法律明确禁止的,哪些是需要获得特定授权才能进行的。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绕过这些法定要求而肆意妄为,否则极有可能得不偿失。
2、ChatGPT变身AI搜索免费用
ChatGPT搜索终于来了!从今天起,它不再是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一个可以取代谷歌、Perplexity搜索的AI。只需点击对话框下方蓝色小地球,任何你想搜索的内容,得到的结果都将是实时的,并且还有参考链接可查阅。
Sam Altman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并称搜索是自ChatGPT发布以来,自己最喜欢的功能。在过去几周,他表示,自己玩的爱不释手,让使用量直接翻一番,甚至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就连OpenAI研究人员还不忘吐槽谷歌一番,用上ChatGPT搜索,不仅没有广告,没有杂七杂八内容,也没有「吃石头的建议」。网友表示,「现在,ChatGPT就是新时代的谷歌」。
目前,搜索功能已向ChatGPT Plus、Team、SearchGPT候补名单用户开放,桌面端和APP皆可使用。Enterprise和Edu用户,将在未来几周内开通使用权限。并且,免费用户在未来几个月逐渐获得搜索功能。(来源:新智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评论:AI搜索被视为目前最有商业潜力的应用场景,已经有众多科技巨头、初创企业将其作为核心业务,谷歌、Bing都推出了AI搜索,ChatGPT也开始提供搜索服务。但同样地,正是因为AI搜索商业潜力巨大,很多权利人也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维权,其业务本身存在明显的法律风险。例如,今年10月《华尔街日报》母公司道琼斯和《纽约邮报》起诉生成式人工智能搜索引擎Perplexity侵犯版权。8月份,中国学术数据库知网指控AI搜索初创公司秘塔科技未经许可在AI搜索结果中呈现学术文献题目、目录及摘要内容,构成严重侵权。7月份,日本新闻协会曾发布声明,指责谷歌、微软等公司推出的AI搜索功能未经授权使用新闻内容,侵犯了著作权。
从前述纠纷来看,AI搜索平台首先要确保数据来源的合法性,明确其数据收集渠道是否合规,对于整合的各类信息资源(如学术文献、新闻报道等),确认是否获得了相应的授权或符合合理使用原则。此外,在提供搜索结果及参考链接时,也需谨慎处理可能涉及的链接内容替代问题,AI搜索应仅总结来源内容的核心问题,而避免直接复制输出相关链接的全部内容,以规避不正当竞争风险。
3、科技行业盛行发布“虚假招聘”
科技行业从业者在LinkedIn等职业社交网络寻找新招聘职位时注意到了很多可疑的招聘信息:信息发布于30天前,薪资范围巨大,有数百甚至数千人申请同一职位。如果你去核实下会发现该公司的招聘信息没有发布在官网或官方社交账号上。你可以放弃起草和递交求职信了,因为该公司很可能根本不招人。科技行业的“虚假招聘(或Ghost jobs)”是一种常见现象。企业发布这些虚假招聘有很多目的,其中一部分可能相当阴险。接受调查的招聘人员表示,雇主此举旨在在招聘网站上保持存在感并建立人才库,以及针对雇员的心理战术——旨在评估雇员的可替代性,或者让公司看起来十分稳定。Resume Builder的报告称,六成企业发布虚假招聘旨在让雇员感觉到自己是可以被替代的,或者欺骗筋疲力尽的雇员会有人来减轻他们的负担。Resume Builder发现,2024年有四成的雇主发布了虚假招聘信息。(来源:Solidot)
评论:这个新闻所指的现象在科技行业或AI行业都有出现,虽然从管理者角度来看,这种虚假招聘可能帮助企业从侧面“降本增效”,但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法律风险。一方面,这种虚假招聘可能会损害自身的商誉和品牌形象。求职者在发现虚假招聘信息后,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曝光,导致企业声誉受损,进而影响企业的招聘效果和业务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也可能需要承担行政罚款、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因此,长期来看“虚假招聘”现象不仅损害了求职者的利益,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对整个就业市场的秩序和信任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建议相关AI企业谨慎采用该等“饮鸩止渴”的管理技巧。
4、CEO称谷歌超四分之一代码由AI生成
“谷歌超过四分之一的新代码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然后由工程师审查和接受。”昨日,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据悉,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务业绩中超过了华尔街的收入目标。
并且,人工智能正在帮助谷歌赚钱。Alphabet报告称,谷歌本季度营收为883亿美元,高于华尔街863亿美元的目标。其中,Google Services(包括搜索)收入为7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Google Cloud(包括为其他公司提供的AI基础设施产品)收入为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5%。
Pichai在一份声明中介绍,“在Search中,我们新的AI功能正在扩大人们可以搜索的内容以及他们的搜索方式;在云中,我们的AI解决方案正在帮助推动现有客户更深入地采用产品,吸引新客户并赢得更大的交易。YouTube的广告和订阅总收入在过去四个季度中首次超过500亿美元。”
在此次财报电话会议之前,Pichai就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对人工智能的长期关注和投资”开始在企业客户和普通消费者中得到回报。(来源:InfoQ)
评论:谷歌CEO的前述言论发表之后,引起了业界很大的关注,如其所言属实那么AI工具可能很快将取代部分程序员的工作,甚至影响科技行业的劳动关系。但前述言论很快就被谷歌员工集体打假,认为所谓的AI生成代码只是代码补全工具,CEO的发言涉嫌夸大其词。这个事件不禁让人想起Linus操作系统之父Linus Torvalds接受采访所称AI技术“九成是营销,一成才是现实”。目前AI行业确实是“虚假宣传”的重灾区,无怪乎美国司法部在今年9月25日发布了针对欺骗性人工智能(公司)采取的措施,并对多家AI初创企业进行调查及罚款。
对国内的AI企业来说,在宣传AI产品或服务时,所引用的数据必须有可靠的来源和科学的验证方法。同时也应避免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优势,避免使用模糊、歧义或误导性语言,让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联想。例如,不能将处于试验阶段或在特定条件下才有效的功能宣传为普遍适用的成熟功能。对AI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效果,要如实说明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为交流目的,不代表天元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或对法律的解读,如您需要具体的法律意见,请向相关专业人士寻求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