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LAB|大山上-乡野公益童书馆-在地建造项目

文摘   2025-01-20 20:12   广东  

何为:艺启黔行


请观看我们的童书馆项目视频:




为什么一定要在贵州的一个贫困村里盖个图书馆?这件事如果从头细说起来很复杂。但看到村里最瞩目的墙上有这样一个明晃晃的大标语“不送小孩读完初中是违法行为!”,我觉着我们应该可以做些什么。做什么不知道,但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是孩子们知道村里有个地方可以看书,如果在家没书看;二是看完的书别人还可以看,不用烧掉!”本次项目的体量和难度都非常大,一定要感谢李文平校长、校领导和当地村委会无条件的支持和协调,于是就有了童书馆这个项目


具体落实到实际的项目内容设计中,我是典型的“既要、也要、还要”,我们几乎设计了项目活动中的所有过程相关的环节,唯独对设计一个“确定的结果”,我是拒绝的。因为我希望同学们可以慢慢理解:创意性的工作,就是每天都在和不确定性打交道。希望同学们知道如何去处理不确定的各种变量,进而寻找到自己独特的锚点。


作为一个大体量的项目活动,当然也有其确定的部分:其一,熟悉创意性工作的人大都会有一种共识:“创作并不来自于创作本身”,这也意味着积累“创作”之外的经验尤为重要;其二,创意性工作的底层逻辑是寻求差异化的表达和解决方案,什么样的场景才可以提供充分的差异化的素材?其三,“在地”的项目特点是真实,问题复杂多变,但具体的问题又那么的可靠,抓得住,也落得下。PBL学习的概念也由Project-Based Learning变为Problem-Based Learning。


本次冬季研学项目经过大半年的设计和打磨,我依然觉着粗糙和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可以开始了,可以确信是在这种粗糙的摩擦和不确定中我们才有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野蛮生长”,找到自己热情的落脚点,闪闪发光




2024年的冬至,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洒在清澜山学校校园里,本次参与研学的清澜学生们满怀着期待与兴奋,早早地来到学校集合,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深圳北站,搭乘高铁抵达荔波站。一路上,学生们欢声笑语,对即将到来的洪江村之行充满了憧憬。



抵达洪江村后,驻地的艺术家老师们在东盟教育基地举行了一场热烈的开营仪式,向学生们介绍了此次项目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让每一位同学都对接下来的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期待。




初到洪江,一切都是新鲜的体会。学生们走进洪江村,进行实地的丈量考察,感受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调研过程中,学生们亲身走访艺术家工作室、村民家,近距离接触当地的艺术氛围和生活气息,为后续的创作汲取灵感。



12月23日,学生们参与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童书馆的开工仪式,深入了解洪江村的地域文化,尤其是聚焦于防潮防盗的干栏式建筑。在土语南居的李向明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齐心协力搭建多组样式各异的干栏式建筑屋顶模型,掌握其搭建步骤。通过这一实践操作,大伙儿对传统建筑结构与文化形成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12月24日,实地调研贵州山区建筑屋顶的多样性研究成为当天的重点。学生们走进瑶山古寨,古老的建筑、独特的人文风情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学子们的眼前。他们仔细观察古村落中干栏式建筑屋顶的多样形式,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在实地考察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对少数民族古建筑的人文研究。当晚,更是体验了当地的瑶族表演和篝火晚会,近距离接触当地民族保存千年的文化氛围。




12月25日,我们的研学项目进入到学生们的头脑风暴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大家围绕童书馆的设计理念、功能布局、外观风格等方面展开头脑风暴,并将此前几日积累的文化知识与艺术灵感充分融合,尝试勾勒出各具特色的童书馆相关设计方案的雏形。



随后的几天,师生都全身心投入到童书馆的具体设计与制作中。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设计知识,精心规划童书馆设计方案的细节。有的同学探索独属于童书馆的平面风格,有的为童书馆规划产品设计,还有小建筑师探究未来的建筑风格。每位学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充分体现了清澜学子的无限创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专注于童书馆项目的同时,学生们还参与了其他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拓宽艺术视野。学生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竹编工艺,一根根的竹片在他们手中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学生们还体验了陶土、瓷泥、枫香染、剪纸创意等工作坊,依据所学干栏式建筑的灵感,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等相关的知识,进行了相关创作设计。


2025 年1月1日正值元旦假期,洪江村迎来了清澜山学子主题为“始于 0”的童书馆相关设计展览的开幕式暨结营仪式,学生们与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留下感悟。27位清澜学生的作品在展览中百花齐放,从创意十足的童书馆建筑模型,到饱含民族风情的装置产品创作,每一件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在结营仪式上,大家回顾了这十三天的点点滴滴,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与收获。


老师们也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期待他们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继续绽放光彩。




在本次意义非凡的贵州研学之旅中,一些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和对此次研学的独特见解...


Jessie Tian

这次贵州的研学之旅让我感触颇深。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瑶族和布依族文化,还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不只如此,最重要的是,我还看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例如,瑶族和布依族的服饰,工艺品以及他们的节庆活动,都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除此之外,洪江村的山水和稻田美景也让我流连忘返。翠绿的稻田与远处的山脉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偶尔飞过的鸟儿、清新的空气,都让人陶醉。无论是漫步在小路,还是站在山顶俯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自然。总的来说,这次贵州研学之旅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和自然景观带来的独特魅力,真是一次充实而难忘的经历。 (节选)


Freya Liu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在意传统文化了呢?好像是很久之前,也好像就在几周前。随着扑面而来的寒风一同抵达我面前的是来自山野间最纯粹的自然气,裹挟着看似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风景——那是我第一次去到贵州。作为平面组的一员,为这样一座建立在这种崇山峻岭间的童书馆设计代表物之一,书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初,我天真地以为堆叠当地的元素然后出成果就可以了。事实证明,丑的可以。

于是我便开始脚踏实地地去跟着老师们听讲解和实地考察,试图从当地的一些生活细节上入手。“传统”一词所涵盖的意思很多,而我选择的是其中的“情怀”与“景致”。于是就有了这个成品。

总体来说我很满意,也收获了很多。作为为数不多踏出城市的机会来说,我对此次贵州之行的印象非常好:从一度让我赞不绝口的美食到让人移不开眼的壮丽景色,没有任何一个细节可以被取代。

离开城市的霓虹灯,去看看山野间的星星吧。(节选)


Andian Wang

在这个项目的十三天里,我去了些少数民族村寨,参观找灵感,还去玩了一下他们那边(贵州洪江村,我们住的地方)传统的竹编手艺,去了那个白裤瑶族的寨子。我又在那个洪江村(就是我们住的村)里逛,看鸭子,看风景。我觉得有些地儿很有感觉,很好看所以就拍了(在我最终作品的那个杂志里就是我拍的东西)。线下找完了,线上找灵感,最终决定做一个宣传杂志书,鲜亮抢眼一点,所以就有了那个绿粉对比色的那个杂志排版。(节选)


Serena Qin

今年的圣诞节不同于往,我没有宅在家里,而是随着清澜山美术学院一起到贵州的洪江村,给那里的孩子们建一座“童”书馆。在启程前,我本以为我们的目的只是简单粗暴地设计并建造一座建筑。但是,我将会彻底改观。

出来乍到,洪江村最令我吃惊的就是诺大的村子里只能看见稀稀疏疏几人,宛如一座“空城”般。后来,在老师和书记的介绍下,我们才了解到这次扶贫的真正目的。原来,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和稍微大点的孩子,都会去到大城市打工及学习,村子经济无法发展,留守老人和儿童却又无人依靠。因此,我们清澜山学校想要通过这个项目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流动图书的地方,同时吸引到更多外国游客,带动村子各个行业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选择留在村子而不是去城市的村民就会增加,长久以往,年轻人在村子里就可以得到养家糊口的工作,孩子们不用去城市也可以得到高质教育,老人们也有了依靠。

在了解我们真正的目的之后,我才知道我们此行的任务之重,并为之付出努力,希望能为村子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节选)


Han Cui

他们村挺多人,大部分的他不认识,但他知道隔壁的老李,老张,老王。他们有时还一起打麻将之类的,办喜事啥的也会邀请对方。他说上次老李带的那个烟花老响、老漂亮了,下次必须也给他整个好的。

他有自己的田,虽然也不值几个钱,但也够了。他邻居开了个小馆,有时生意好的时候他还会去帮忙。但上一次去也不知道是啥时候了。

他虽然没几个钱,但工作倒是不忙。他说:“都这个岁数了,未来也没啥规划了。变化也不总是好的。哎,家人都去县里了,为了教育嘛。好好读书,将来去大城市发展。”

 “我满不满意?不重要啊,对吧。生活嘛,能过就是好啊。” 

这是洪江。(节选)


Zane Zhou

此次我与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十万大山深处的贵州荔波县洪江国际艺术村。在当地我们了解了布依族、瑶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并对黔南的自然环境有了深入体会。

在实地考察童书馆改造地点之后,基于洪江村现状与公益性的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一个阅读阶梯的交互装置,并希望该装置能为童书馆吸引客流并增添光彩。我认为这次项目给我提供了一个大型项目如何调研,如何起步的模板,为我将来设计生涯提供了宝贵的起步经验。(节选)


Alice Chen

今年的跨年与以往不同,我和学校的老师同学们在贵州荔波洪江村度过。这次行程的目的是参与洪江村童书馆的建设与设计,意义重大,同时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

前两天,同学们有机会进行现场勘查和实地考察,比如丈量洪江村和考察瑶山古寨。这些实践为后续设计制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帮助。通过考察,我了解到布依族和瑶族的特色文化,包括服饰、节日仪式、手工艺和美食等,这些是只有亲身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的独特体验。

整个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设计并制作一个产品的完整流程,包括前期背景资料调研、收集一手资料、项目汇报以及制作样品等,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在调研中,我深刻体会到收集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二手资料可以通过学校资源获取,但一手资料的收集需要依赖当地人的支持或实地考察,这对完善调研至关重要。

今年的跨年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与技能,还让我深刻感受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次实践是我学习生涯中一段珍贵的回忆,也让我更加期待本次项目二期的开展。(节选)



在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贵州研学之旅中,每位带队老师也都写下了自己的教育体会:


温诗祺老师:

作为贵州研学项目平面设计组的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这13天的旅程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段与学生同行的经历,更是一次让我内心充满感动的成长故事。和27位同学一起前往贵州洪江村,我们走过蜿蜒的村路,深入田间巷陌,开始了公益图书馆项目的第一阶段。从调研到设计,从最初的灵感萌发到反复推敲完善,同学们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观察与情感注入作品,用一张张设计图纸表达他们的理解与敬意。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看到每个孩子都在用心去感受和创造。他们认真地记录每一个文化细节,将这些点滴转化成一套套鲜活的设计方案。同学们在过程中展现出的专注和耐心,从迷茫到坚定,每一步都让我看到了他们成长的力量。这种认真与热爱,不仅让他们的作品闪闪发光,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很高兴能陪伴他们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见证他们在学习中的成长与突破。我为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感到骄傲,也希望未来的每一次创作,他们都能像现在一样,带着温度,带着爱,去描绘更大的世界。


李铭燃老师:

洪江村童书馆的建造项目如约而至。我与清澜山学校的师生相伴走来的一路上有欢笑有感动,有迷茫有坚定。同学们给予了这个项目最大的能量,师生彼此知晓付出的辛苦与收获。如今,你们站在台上见证自己的高光时刻。我们一同分享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激动和喜悦!

作为“大山上•乡野公益童书馆在地建造项目”的发起者之一,初心是为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创造一个用知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初心的种子种下我们就坚定信念让其开花结果。对于此次项目的实施,我有期待的同时也伴有对未知结果的不确定性。但伴随着项目推进与开展并与同学们一起完成我们一期项目所有任务。同学们用完美的表现和强有力的成果输出,使这个项目越加丰满,也为后期童书馆的建设奠定基础,同学们在这个项目里真正做到了建设自己心目中的童书馆。


周嘉健老师

自从十一月前往洪江考察项目时,我们就与这个地方结下了缘。初见,是贵州市区百公里外的小镇高铁站——荔波站,风格古色古香。从县城离开,绕着山路,来到一片开阔的小村,楼宇之间是横檐血瓦,点缀着各式各样的丹青涂鸦,赋予这个村庄一点艺术的灵动。燃文化工作室的老师们热情介绍项目,村支书娓娓道来洪江村的历程,彷佛看到数月后原旧址的斜楼变成一座承载希望的童书馆。带着这样的期望,我们回校组织、动员,让同学们提前思考想要完成怎样的一个创作。


冬至那天,带着我们的同学们前往深圳北站,他们即将离开沿海繁华之地,体验别样的乡村建设。初到,孩子们还未适应寒风,便在燃文化的老师们的激励下,成为了项目组的一员,穿戴上印着项目名称的鸭舌帽。他们,赞誉着地道新鲜的乡村美食;他们,聆听着驻地艺术家们的敦敦教诲。同学们能放下久居城市的挑剔,开始触摸乡村的一草一木,倾听山间的声音与布依族的民谣。当我们开始正视童书馆代表着的意义,孩子们的设计开始变得更有人间味,不再是天马行空地高屋建瓴,也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谈。他们有实地丈量需要设计的建筑地块,有穿梭在村落中观察当地老者的缝纫活,有采摘和加工当地实在的材料,这些是在东莞获取不到的。经历了多次的推敲、琢磨、汇报,每位同学都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始于0”的展览,留下了清澜在洪江村的第一个足印。希望,当基于学生们的设计方案的新书馆伫立于这一片土地后,学成归来的游子们会回来怀念他们青春时为这个社区付出过的努力。


杨智超老师:

很高兴能与同学们相聚于12月的洪江村,共同为洪江村公益童书馆项目添砖加瓦。首阶建筑项目课程主要针对项目考察分析、村落调研、和设计初步建筑方案及模型制作。此阶段课程对于后期的建筑设计、方向定位及成果产出有着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建筑组的七位同学通过丈量村落,了解布依、水、瑶、苗族等地域文化感受当地历史风俗习惯。多次现场模拟讨论,高频碰撞,分别设计出各具特点的六套设计方案。通过方案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新事物态度和理解。


随着1月2日设计成果展示与结营仪式的结束,这场意义非凡的 “艺启黔行” 在地建造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这十三天,清澜山学校的学生们收获满满。


清澜学子深耕当地的文化探寻,钻研多个非遗艺术工坊的技巧学习,以及童书馆设计的头脑激战,无一不是他们拼搏的勋章。相信这段经历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文字 Writing|Wanski Wen, Ken Chow

编辑 Editing|Wanski Wen, Ken Chow

视频 Video|燃文化工作室

审核 Auditing|Ken Chow, Wanski Wen, John Zhang, Aui Zhao


相关推荐










Why Tsinglan? 你从清澜高中生的一天里能找到答案!


🏫  参观学校,欢迎预约校园开放日


📖  联系我们


清澜山学校TsinglanSchool
创办于2017年8月,清澜山学校是一所由华为全额出资建设的民办双语国际化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到高中每个学段。在清澜山,我们尝试,一切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