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还有哪些障碍?

职场   职场   2025-01-26 06:01   北京  


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几乎所有的审计部门都已开始探索数据驱动下的内部审计转型。有的审计部门已经远远地把其他同行甩在后面,已经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数字化转型。有的审计部门仍然裹足不前,把投入的精力放在了喊口号上。有的审计部门开始数字化转型的时间较早,但五、六年或七、八年过去之后,仍然停留在刚开始的水平,理念没有转变,没有新的成果出来,要知道,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没有进步就是倒退。

 

为什么很多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中,“雷声大,雨点小”?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没有真正重视。何为真正的重视?首先要对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其次要对目前本部门内部审计数字化水平和发展有正确地了解,再次是不同程度地参与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最后是要对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领导不重视,大家也只会应付差事,因为数字化转型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发挥影响绩效的作用。

 

1.没有统筹规划。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并不仅仅是把审计工作搬到信息系统平台,从线下搬到线上,不仅仅是把审计分析由审计软件来完成。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涉及从审计计划、审计分析、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管理的一系列环节,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有IT背景的团队就能推动。


2.没有利用资源。一般来说,审计数字化转型需要审计部门进行信息系统或信息平台的建设,这样就需要投入资源。审计部门获取资源相对困难,因为审计工作与组织的效益不能有明显或直接的关联。但是,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反映了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审计部门一是可以利用组织现有的信息化成果,二是利用适当的机会争取资源,三是利用外部免费或便宜的资源。

 

3.没有积累沉淀。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不是靠买系统、买软件等来买来的,也不是依靠引进几个IT背景的人来实现的,需要审计部门全体人员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地探索、试错和总结出来的,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沉淀。就像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是仅仅靠资源投入就能一下子走到世界先进行列的,需要多年的探索,从神舟一号到现在的神舟十二号,从东方红卫星到火星车,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审计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即使借助了信息技术,也需要在信息化应用上不断地积累技术。

 

4.没有文化氛围。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审计人员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思维上的转变,更需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掌握数据分析技术和计算机编程语言。所有的这些不只是靠考核指标来驱动,更要靠文化氛围不断地对审计人员进行熏陶,使审计人员自觉地通过数据思维来开展审计工作,并能够将本身的审计职责与数字化转型关联起来。

 

5.没有培训机制。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程,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能。从目前审计人员的学历背景来看,IT、数学、统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仅靠审计人员自学,难度大,效果也不好。建立数字化转型的培训机制,对审计部门有一定的挑战性,难点在于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对目标的设定、培训资源的开发。

 

针对以上的种种原因,解决的策略主要有一个,就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纠正方向性偏差,在发展中提升能力,在发展中将经验转化为生产力。首先,要动起来。其次,每年都有进步,哪怕进步一点一点。




审计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炼技术,在技术中探索方法,在方法中归纳思想。欢迎大家投稿、留言或转发,一起分享审计实践中的经验、技术、方法和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创造和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世界,有你更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