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到了,有些企业开始举办自己的年会。
百度百科里对“年会”的定义是这样的:“年会指某些社会团体一年举行一次的集会,是企业和组织一年一度的“家庭盛会”,主要目的是客户答谢,激扬士气,营造组织气氛、深化内部沟通、促进战略分享、增进目标认同,并制定第二年的目标,为新一年度的工作奏响序曲。”
一、企业年会已经成为回忆
很多知名企业的年会引人关注,他们年会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让众人一睹这些企业的风采。通过那些流出的年会视频,能看到企业的文化特色,以及高昂的士气。
央视和各地方台的迎春晚会,其实也是老百姓的年会,全家团聚一堂,坐在电视机前,吃着、喝着、说着,只是不在春晚现场而已。
然而,很多企业已经很多年没有开过年会了。那些热热闹闹、企业上下共同参与的年会,早已淡出了老员工的记忆。现在的年轻员工,只是偶尔从老员工那里听到过去年会上的精彩片段。
二、企业年会能有什么作用
很多的企业每年都要花很大的心思去搞年会。为什么?因为年会上,所有的部门和员工参与其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每个部门可能还要准备自己的节目,上台表演,与其他部门一较高下。虽然准备节目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但是因为能展现部门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凝聚力,大家也都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全情投入。
在年会上,各部门、各位员工近距离的交流,打破了工作中的界限,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有时候,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内向、不自信的员工,在年会上一展才艺,获得称赞,一定会在工作中增加自信心。
企业年会上,企业的领导也会放下身段,与各级员工们欢聚一堂,拉近距离,增加亲和力。曾经辉煌时期万达的王健林多次在年会上献唱,尤其是他唱的《假行僧》,在网上转发、点击量很高,让人们看到了王健林的气魄,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健林。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不只是一个发号施令的符号,而应该是企业人际关系中真实的人。
三、企业年会为什么会消失
不过现在有些企业已经不搞年会了,因为有风险啊,搞不好会有“操作不当”的情况出现,比如礼品超标啊,场地超标啊,餐费、酒水超标啊……说不定还会被举报,被审计、纪检查出问题,惹得一身骚。
再说了,不搞年会,企业的业绩也不一定下降啊,劳民伤财,被定性为“铺张浪费”也是很难受的,召开企业年会的性价比好像不高啊!在这个节骨眼上,别没事找事了,再说,还能搞一些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嘛。
不知道像还有多少牛掰的企业仍然会坚持每年的年会?如果有,该是什么样子?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企业,有没有年会呢?如果有,又是什么样子?
像国企,尤其是央企,每年开不开年会呢?民企所受的约束相对少一些,但是不是也有所顾忌?
四、企业文化到底靠什么体现
我们不能从一些孤立的情况,来推断企业文化的整体情况,比如,不开年会的企业都是“无趣”的企业、不开年会的企业没有真正考虑过企业文化建设、不开年会的企业里领导层不想承担责任或风险,等等,这样不仅武断,还不符合逻辑判断原则。但是,我们知道,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一定会利用各种机会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凝聚力。
企业文化虽然看似虚无,但是确实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从长远看,比制度和技术更能影响企业的发展。那些靠白手起家的巨无霸企业,不无具备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而有些企业,虽然因为各种背景具有较大或超大的规模,看似有健全的治理结构,管理层正常的换届,但这样的企业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企业文化。如果这些企业有文化,也只是所谓的“平稳”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走过场,也不是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种文化,而是多年沉淀下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年会肯定不是企业的标配,真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才是现代企业的标配。
本文首次发布于2019年1月26日,2025年1月22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