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 数字化审计时代:如何避免成为“数字化奴隶”

职场   2025-01-21 06:01   北京  

引子


手机迁移整理手机相册的时候,发现原来在参加培训或者听讲座的时候保存了很多讲课的课件的图片。当时觉得非常有用,拍照留存,但事实上后来再也没有打开看过。


图源:通义万相 AI


只有短期记忆,没有思考后的长期记忆,自然也就没有转化为内在的认知。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知识记忆越来越方便,观点输出也越来越方便,那人还需要思考吗?


一方面,有了手机和各种电子产品,知识的记忆越来越方便。


另外一方面,有什么观点以前还得想着逻辑梳理、遣词造句把它表达出来,现在把观点扔给大模型 App ,就可以快速的表达出来。


延伸开来思考,随着数字化审计的推进,审计人员面临的问题和前述这个记忆越来越容易、输出也相对越来越容易是类似的。


随着数字化审计系统的越来越强大,很多审计人员依赖于系统推送线索,反而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不足呢?


如果没有思考,那么审计人员怎么能更加精准的去发现问题的线索,揭示真正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


“数字化奴隶”


数字化奴隶”是指在人数字化应用过程中,过度依赖各类系统和工具,从而丧失长期记忆、思考、独立判断能力的现象。


比如,没有系统的智能分析报告,就不会评估客户风险;没有系统风险推送,就不知道怎么做好贷后监控。


随着审计工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是不是也有成为“数字化奴隶”的风险?


1. 技术依赖:随着数字化审计系统的复杂化,审计人员可能因缺乏对系统底层逻辑的理解,而盲目信任系统输出。这种依赖不仅削弱了审计人员的判断力,还可能忽视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2. 技能不足:部分审计人员未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缺乏必要的数据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容易被系统牵着鼻子走,难以提出独到见解。


3. 独立性缺失:在数字化环境中,审计人员可能因过于依赖系统而忽视独立性。这种依赖不仅影响审计质量,还可能违背职业道德。


怎么办?


数字化审计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警醒,避免成为“数字化奴隶”。


可以通过提升技术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结合系统与人工审计以及成为系统的“生产者”,保持和提升自身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挑战,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专业性和独立性。


1. 理解系统的重要原理

深入了解数字化审计系统的模型规则算法、数据来源及其局限性。这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利用系统提供的信息,并识别出可能被系统忽略的细节。


2. 培养批判性思维

“不唯书”,不盲目相信数字化审计系统的结果,学会质疑和验证系统的结论。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审计判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利用系统作为起点

“以终为始”,将数字化审计系统提供的数据和线索作为调查的起点,进一步查阅相关文档,访谈相关人员,获取更多背景信息,以全面理解问题的根源。


4. 参与系统开发和模型优化


在好的 App 中,用户往往即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好的数字化审计系统也不仅仅是一个提供给审计人员的“消费平台”,更需要是一个审计人员“生产平台”。审计人员发挥数据治理分析技术和业务融合能力,积极向技术人员提供反馈,指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帮助改进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DeepSeek 对观点深入思考亦有贡献)

审计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炼技术,在技术中探索方法,在方法中归纳思想。欢迎大家投稿、留言或转发,一起分享审计实践中的经验、技术、方法和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创造和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世界,有你更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