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企业培训中,有学员问了一个问题:内部审计如何快速融入业务?其实这个问题很具有代表性,我总结了内部审计融入业务的“三通三护”原则,供大家参考。
一、“三通”:通审计专业、通公司战略、通业务逻辑
(一)通审计专业
1. 风险洞察者:内部审计师的首要职责是敏锐捕捉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风险。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对财务风险、合规风险、运营风险等进行分析。例如,在审计一家制造企业时,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原材料采购成本波动、应收账款账龄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提前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点。
2. 流程优化者:深入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识别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和控制缺陷。以某电商企业为例,审计人员发现订单处理流程中存在重复审批环节,不仅降低效率,还增加了运营成本。通过与业务部门沟通,提出简化审批流程的建议,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
3. 合规守护者:确保企业运营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如在金融行业,内部审计师严格审查业务操作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如反洗钱法规、信贷政策等。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及时提出整改建议,避免企业面临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
(二)通公司战略
1. 战略落地推动者:内部审计应紧密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开展工作,评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当企业制定扩张战略时,审计人员对新市场进入计划进行审计,分析市场调研的充分性、投资预算的合理性以及潜在的市场风险,为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 战略执行监督者:跟踪战略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并提出纠正措施。如对于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企业,内部审计可定期评估数字化项目的进展,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如业务流程数字化覆盖率、客户满意度提升等指标,确保战略执行不走样。
(三)通业务逻辑
1. 业务知识学习者:主动参与业务培训和会议,学习业务知识和逻辑。在审计某药企时,审计人员通过参加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业务培训,了解药品研发周期、临床试验流程、销售渠道等知识,为后续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2. 业务流程参与者:深入业务一线,观察业务操作过程,了解业务痛点。例如,在物流企业,审计人员跟随货车司机体验运输过程,了解货物装卸、运输路线规划、车辆调度等实际操作,发现运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3. 数据分析支持者: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挖掘业务数据中的潜在问题。如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发现某地区销售业绩持续下滑,进一步调查发现是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审计人员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业务部门,为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参考。
二、“三护”:价值维护、底线守护、风险防护
(一)价值导向的问题能解决能力
1. 创造审计价值: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效益。如在对某企业采购流程审计中,发现供应商选择过程存在不规范现象,部分高价采购导致成本增加。审计人员提出优化供应商选择流程、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的建议,为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
2. 提升业务价值:为业务部门提供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如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帮助业务部门制定更合理的研发计划,提高产品成功率。
3. 提高资源使用价值:协助业务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在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发现部分设备闲置,利用率低下。审计人员建议对闲置设备进行调配或处置,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有清晰的原则底线
1. 坚守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师必须保持独立客观的态度,不受任何部门或个人的干扰。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程序开展工作,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坚持合规原则:对发现的违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同时,注重沟通方式,与业务部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帮助其树立合规意识。例如,在发现某部门存在费用报销违规问题时,审计人员与该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详细解释相关规定,协助其制定整改措施。
(三)多维度的风险防护能力
1. 风险识别与预警:运用先进的风险识别工具和方法,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全面扫描企业运营各环节。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挖掘,识别潜在风险点。针对市场波动风险,构建市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实时跟踪原材料价格、汇率、利率等关键指标变化,一旦指标触及预警阈值,立即向企业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发出警报,为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争取时间。
2. 风险评估与量化: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对风险进行评级。例如在评估企业投资项目风险时,不仅考虑项目本身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还运用敏感性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量化项目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精确的风险信息,使其清晰了解每个决策背后的风险水平。
3. 风险应对策略制定与执行: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风险量身定制应对策略。对于高风险事件,优先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如放弃高风险投资项目;对于无法规避的风险,采取风险降低策略,如通过套期保值降低汇率风险、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风险等。同时,建立风险应对策略执行跟踪机制,定期检查策略执行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4. 风险沟通与协同:加强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风险沟通,确保风险信息在企业内部及时、准确传递。定期组织风险沟通会议,向业务部门讲解风险知识和最新风险动态,提高全员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合规等部门协同作战,形成风险防控合力。例如在应对重大合规风险时,内部审计与合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合规审查、违规行为调查等工作,实现风险防护的全方位、多层次覆盖。
内部审计快速融入业务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遵循“三通三护”原则,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内部审计能够在企业运营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坚实后盾。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内部审计应持续创新,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入业务的方式方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