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TBC哲学教授Michael Thomas与我们分享了他与中国、道家思想的缘分。在本期采访中,Thomas教授将向我们介绍他最喜欢的哲学家老子,以及他对中西学界文化差异的见解。
(以下为Thomas第一人称自述)
老子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家,他的深邃思想极大地启发了我的思考方式。同样,我也非常尊敬孔子,他是一位真正的自由思想家,这一点可以从《论语》中看出。然而,我对孟子或后续儒家学派的看法则略有保留,因为他们将孔子的思想体系化加以固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孔子原始的、更为自由的思想。
在老子的哲学演变中,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从最早出土的战国时期郭店楚简版《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最初的哲学思想与后来东汉的河上公本和曹魏时期王弼本中的版本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后期版本将老子的思想体系化为形而上学,而老子原始的思想则更倾向于现象学。
郭店楚简版《道德经》
我偏爱老子的原因在于,他的哲学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修养,还广泛探讨了人与动物、自然、天地乃至整个宇宙之间的关系,即道。与老子的道相比,孔子的思想虽然关注社会交往和个人美德,但其关注的范围相对狭窄。老子认为,人最纯净的状态是在出生时,那时我们的本性是纯洁无瑕的。而孔子则认为,每个孩子必须经历“成人”的过程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包括学习语言、学会孝道、以及学会如何在社会中为人处事。这些哲学上的差异展现了两位思想家对人性和社会的不同理解。尽管我对孔子抱有深深的敬意,但老子的哲学对我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显著的差异。中国学者由于对汉字的掌握更加熟练,倾向于采用文本分析法,专注于对道家经典的词汇、含义、词源及其相互关系的解读;而西方学者则更多地从理论角度探究道家思想。
在西方,研究道家的学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汉学家”(sinologist),他们的研究方法与中国学者相似,通常会深入挖掘文本的历史背景,关注文献的年代、作者以及不同版本的特点和贡献。另一类是“哲学家”(philosopher),这些学者不太关注词源和历史细节,而是更热衷于从哲学的角度解读道家思想,例如他们可能更关注“无为”这一概念的哲学含义,而非词源学方面的解释。
在中国学者的道家研究领域,研究者的研究方法通常更接近西方的汉学家。然而,随着中西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超越了传统的汉学研究范畴,开始从哲学角度探索道家思想。这种转变反映了中西方学者间频繁的互动和思想交融。
Thomas(右)与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George Stenger
去外国旅行、学习、开阔视野,对个人成长和理解多样文化至关重要。媒体报道时常带有偏见,若我们始终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便容易受到这些偏见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因为高处不胜寒的孤立感,对外部世界持有片面的看法。
对于来TBC留学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能够深入体验并真正享受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如果你始终把自己视为外国人或外来者,那么你将难以真正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发现自己既不完全是外国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处于一种独特的中间状态,这使我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和体验两种文化的交融。这种从观察者到参与者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我的个人生活,也加深了我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Thomas(左)与度体书法(竹叶体书法)创始人李云飞
资料来源:https://www.teemuqi.org/single-post/2016/08/07/guodian-laozi-and-the-textual-history-of-the-daode-jing
推荐阅读
撰写文案 | Rachel & Grace
推送设计 | Thierry
责任编辑 |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