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华世纪坛里有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雕像,其中有两位外国人,一位是马可·波罗,另一位是利玛窦。中华世纪坛前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刻有关于后者的三条记录:
公元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抵中国;
公元1601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献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准留居北京传教;
公元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卒,葬于北京,著有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去世后,按清朝惯例外国人应移葬至澳门,但明神宗破例亲赐葬地,允许他埋葬在北京。这使利玛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准在京城内埋葬的外国人。
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赢得拥有高度文明的中国人的好感,利玛窦从欧洲带来包括各种大小的钟表、天文和数学仪器、多色棱镜、乐器及油画等西方先进科技产品与艺术品,激发了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好奇心和兴趣。之前一直以为国外是野蛮之邦的中国人,对这些西方物品感到震惊,这使得利玛窦的住所成了文人学者的聚集地。这些交流逐步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以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西方国家及其文化。
在学术领域,利玛窦的贡献尤为显著。他与中国学者徐光启共同翻译并出版了《圜容较义》,该书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翻译,促进了中西数学知识的交流。
《圜容较义》
此外,应万历皇帝的请求,利玛窦于1602年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该地图详细标注了世界各国的位置和主要地理特征。为了让这张地图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利玛窦采用了创新的方法,调整了传统以大西洋为中心的欧洲世界地图设计,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心。
《坤舆万国全图》
地图的详细设计包括右上角的九重天图,右下角的天地仪图,左上角的赤道北地半球图及日月食图,以及左下角的赤道南地半球图和中气图。这些精细的地图元素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地理知识,也体现了利玛窦在地图制作上的精湛技艺和对文化融合的理解。
九重天图
天地仪图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利玛窦详细记录了他对中国天文学的观察。他指出,中国的天文学家在记录和预测天体现象方面存在一些误差,他们主要关注于日食、行星和恒星的运动。中国天文学家采用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星座划分方式,发现的星星比西方所认知的多出四百颗,其中包括一些较为微弱和不常见的星星。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还指出,中国天文学家的许多星体知识都建立在所谓的“世俗占星术”(judicial astrology)基础上,这种观点认为地球上发生的事件都受到星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利玛窦所描述的“世俗占星术”与现代的“占星术”(astrology)相对应,而他所提及的“占星术”(astrology)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理解的“天文学”(astronomy)。
利玛窦通过这些跨文化的学术和科学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在科学和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他的努力为后世中西科技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资料来源:https://www.vaticanobservatory.org/sacred-space-astronomy/matteo-ricci-and-astronomy/
推荐阅读
文案 & 排版设计 | Rachel
责任编辑 |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