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分享了美国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以下简称LMU)师生们在北京的文化探索。北京的学习结束后,他们来到了云南和上海,在不同民族文化与国际都市的氛围中继续了解中国。
壮族:语言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LMU师生在云南的第一站是TBC在大陆的首个卫星教育项目——昆明理雅学苑(The Kunming Liya Center)。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相互融合的地方。云南大学的李佳教授为学生们带来了以“中国的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讲座,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到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
“中国的语言多样性”主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各个少数民族,李老师邀请了她的壮族学生陆同学身着民族服装,分享她所观察到的壮族文化。陆同学介绍道,在壮族人口较多的乡村医院中,存在着多语言医疗沟通难题。许多壮族老人由于不识字、不懂普通话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导致看病非常困难。因此,壮族医生在乡村医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用壮语与老年患者沟通,并在导诊台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壮族医生充当了语言和文化沟通的桥梁,帮助壮族患者获取医疗资源,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就医。这些实践为改善整体医疗服务,特别是在多语言沟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陆同学身着壮族服饰,介绍民族文化
彝族:花腰彝族文化之美
离开昆明后,LMU的师生们前往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慕善村,这里是彝族花腰支系的聚居地。花腰彝族因其妇女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而被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他们的服饰主要以红色为基调,同时大胆运用多彩的配色,如绿色珠串和红色绒球组成的腰部飘带,以及帽子和长衫上的绿色装饰。
花腰彝族妇女
抵达慕善村的当天,村民带领师生们前往村子附近的拖龙黑湖学习舞龙。这里曾是电影《花腰新娘》的拍摄地,被誉为“滇南泸沽湖”。学生们跟随村民学习了花腰彝族特有的海菜腔歌唱和烟盒舞。海菜腔歌唱形式独特,通常由一人带领众人合唱,也有男女对唱的形式。烟盒舞也是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表演者使用竹木制成的圆形烟盒,通过手指规律性地弹响盒盖来展示舞姿。
在拖龙黑湖学习舞龙
当晚,村民为学生们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节目不仅有村民展示的花腰彝族特色歌舞表演,还有LMU的师生们为村民准备的美国歌唱节目。接下来的两天里,学生们住在村民家中,共同参与农耕劳作和豆腐制作,并参观了刺绣手工博物馆。他们进一步深入花腰彝族文化与社会,增进了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与理解。
做农活
品尝鲜榨豆浆
傣族:曼掌村的文化体验
在云南的下一站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傣语中,“西双版纳”意为“十二千田”,实际指的是十二个行政区域。这里聚居着傣、汉、哈尼等13个民族,其中傣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师生们参观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传统村寨——曼掌村,“曼掌村”在傣语中的意思是“驯养大象的村子”。建寨之初,仅有七户人家,景洛王召阿雅糯下令让这些家庭在此饲养大象,因此得名曼掌村。曼掌村毗邻缅甸,还有少量缅甸掸族居民,因此被誉为“边陲傣寨”、“中缅国门第一寨”。
曼掌村
在曼掌村,师生们品尝了当地傣族特色美食,并学习了象脚鼓舞。象脚鼓舞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舞蹈之一,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分工和狩猎文化。傣族将大象视为五谷丰登和幸福的象征,因此象脚鼓的形状和舞蹈动作都模仿大象的姿态和步伐。
品尝傣味
学习象脚鼓舞
村民们通过“泼水”仪式热情地迎接师生们,这一传统方式象征着傣族对客人的美好祝愿,泼水越多,祝福越丰富,现场充满了欢乐与祥和。
“泼水”仪式
纳西族:东巴文字的传承
丽江是大部分纳西族人的居住地,其中“纳”意为“黑色”,“西”意为“人”,主要包括丽江纳西族和永宁摩梭族两大群体。师生们前往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内的白沙村,这里的居民信仰传统的东巴教。他们拜访了东巴文化的第34代传人和锡鹏老师,并与他一起学习了东巴文。东巴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是纳西族使用的早期象形文字,形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式,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因此得名东巴文。
学习东巴文
傍晚时分,纳西族村民们举行篝火晚会,欢迎师生们的到来。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共同演绎纳西族的传统舞蹈和歌曲,让师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纳西族的文化精髓。
参加纳西族篝火晚会
白族:古乐与扎染的魅力
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这里以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闻名,白族人民擅长歌舞。早在唐朝时期,南诏歌舞就已经传入中原,并成为宫廷乐的一部分。师生们欣赏了白族的洞经古乐和民歌表演。洞经古乐使用了大胡、二胡、阮等传统乐器,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白族民歌则以白族调为主流,这些歌曲常在山野间传唱,节奏自由,曲调悠扬,充满了纯朴自然的风情。
白族洞经古乐
白族民歌表演
在大理的第二天,师生们来到喜洲镇周城村学习扎染。扎染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染色技术之一,与蜡染和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术。学生们在白族奶奶的指导下,准备染料和布料,运用绑扎技巧,在布料上创建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和纹样。扎染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每一步骤的细致和耐心,从涂染到烘干,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通过亲自动手,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扎染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学习扎染
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LMU的学生们深入领略了云南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切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他们在上海稍作停留之后,有的学生前往中国香港、孟加拉国和日本,继续他们在亚洲的探索;其他学生则返回美国,迫不及待地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在中国的旅程。
关于这次在中国一个多月的暑期学习,LMU的带队老师李煜教授也有很多感悟。我们将在下期内容中分享对李老师的专访,听她谈谈设计此次短期交换留学的初衷,以及带领学生回中国的心得体会。
推荐阅读
撰写文案 | Lee & Rachel
推送设计 | Rachel
责任编辑 |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