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影片利用大量历史文献,在科技、商贸、思想文化三个维度上,细腻地描绘了两位帝王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中法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互鉴。电影在北京举行了独家首映仪式。
北京独家放映启动仪式
电影开篇追溯到1688年,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扩展海外事业,向未曾谋面的中国皇帝康熙致信,表达对东方神秘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此,法国科学院精心挑选了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 S.J.)、白晋(Joachim Bouvet, S.J.)、张诚(Jean-François Gerbillon, S.J.)等六位学者,以“国王的数学家” 身份远赴中国。他们带来的先进钟表、天文仪器和火器技术,使康熙皇帝深感惊奇与兴趣。康熙不仅亲自接见了这些学者,还在宫廷内设立天文观测站,并邀请他们进行系列科学讲座。
电影剧照
在此期间,张诚等数学家帮助清政府修订了历法,并联手中法学者和官员,历时十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这张地图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经纬线地图,更是首次精确标注了珠穆朗玛峰以及包括西藏、新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版图。
《皇舆全览图》
电影的商务篇则起始于路易十四派遣使者乘坐的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L’Amphitrite)。这艘船原计划在宁波登陆,却意外抵达广州,从而使广州成为中法故事新篇章的起点。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中山大学的演讲中提到,当年“安菲特利特号”靠岸时,其上并未载有士兵和商人,而是满载一批数学家及大量西方商品如玻璃、呢绒等。返航时,这些船只带回了瓷器、漆器等中国特产,触发了欧洲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艺术热”。中国瓷器出现在欧洲贵族的餐台上,高岭土的制瓷技术传入欧洲,为中法更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奠定了文化基础。
电影剧照
随着商业往来的增加,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在白晋出使中国12年后归国时,他向路易十四呈递了300多册包括《论语》《孟子》在内的22部中国典籍,这些书籍成为皇家图书馆的宝贵藏品。
白晋扮演者:法国演员罗伯特
同时,天主教徒沈福宗向国王献上了拉丁文版《中国贤哲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sive, Scientia Sinensis Latine exposita),将儒家思想传入欧洲。这本珍贵的历史典籍现存于北京中国学中心(TBC)图书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孟德斯鸠、雨果等思想家从儒家典籍中汲取灵感,孔子的教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多次被引用于法国宪法,显示了两国文化和思想的深刻影响。
TBC馆藏《中国贤哲孔子》
在康熙和路易十四的共同推动下,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中国与法国、东方与西方之间通过书信和航海等传统方式建立了紧密的文化交流与交融。纪录片《康熙与路易十四》从凡尔赛宫到故宫,从雨果故居到扬州园林,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入探索,也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包容性的领悟。整部影片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展示了中法两国在文明互鉴方面的丰硕成果。
电影剧照
作为文明交流的具体成果之一,TBC图书馆收藏了包括影片中《中国贤哲孔子》在内的、从公元前4300年至19世纪的珍贵文物和古籍。这些藏品不仅展示了历史的深度,也是中西文化互鉴的重要见证。我们诚邀大家访问TBC图书馆,共同探索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享受知识的盛宴。
TBC图书馆
文案撰写 | Zeyao & Rachel
排版设计 | Thierry
责任编辑 | Simon